茅塞頓開在三國演義中是什麼意思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16:26:54 字數 5774 閱讀 1551

1樓:婉嫕男

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

出處: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詳細解釋: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 釋: 茅:茅草;塞:堵塞;頓:頓時,立刻;開:開通,通順。原意:一下子開啟了被茅草阻塞的路。

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突然理解、領悟了某種道理,解開了心中的疑問。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2樓:

茅:茅草;塞:堵塞;頓:頓時,立刻;開:開通,通順。

原意:一下子開啟了被茅草阻塞的路。

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突然理解、領悟了某種道理,解開了心中的疑問。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相關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以上供參考,望採納~

怎樣區別豁然開朗和茅塞頓開?

3樓:匿名使用者

豁然開朗和茅塞頓開在古今意和用法上存在區別,具體區別見下:

一、古今意不同

豁然開朗原來是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現比喻對於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間開闊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奧祕。它主要強調領悟道理後的感覺,同時也有開闊明朗的意思。茅塞頓開原來是指一下子開啟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它主要強調疑惑被解開了,思路通了。

二、用法不同

首先,豁然開朗的主語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茅塞頓開的主語是人。其次,雖然這兩個詞都可以做謂語和定語,但豁然開朗還可以在句子裡做賓語;而茅塞頓開可以在句子裡做狀語。另外,豁然開朗比茅塞頓開更偏正式,而茅塞頓開含有褒義。

4樓:阿樓愛吃肉

從3個角度區別豁然開朗和茅塞頓開:

一、從出處的角度督進行區分:

1、豁然開朗的出處: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解釋為:「開始很窄,勉強可以走一個人,又走幾十步,就開闊明亮起來」。

2、茅塞頓開的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解釋為:「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二、從用法的角度進行區分:

1、豁然開朗的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舉例:作賓語:「看待問題不妨從多角度去想,一切便會豁然開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2、茅塞頓開的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舉例:作狀語: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三、從含義的角度進行區分:

1、豁然開朗的含義:原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現比喻對於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間開闊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奧祕。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舉例:馮夫子不愧號稱「最明白、最系統、最精當」,讀了馮夫子,以往讀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開朗了。還有其他地方,也多是豁然開朗了。

2、茅塞頓開的含義:原意為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舉例:這道難題經過老師的指點,同學們突然都茅塞頓開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也就是說一個是領悟了道理一個是明白了某些道理心裡有疙瘩解開了

豁然開朗強調心情,茅塞頓開著重疑惑。

豁然開朗,一般是指一下子出現明朗的境界,也可以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

茅塞頓開,也作「頓開茅塞」,一般是指一下子解開了心裡的疙瘩,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在形容經歷一段時間後突然達到某種境界,用豁然開朗。在形容某人在一瞬間領悟道理,用茅塞頓開。

例句:人生困難有時,就像行走至山澗處,道路極其狹窄,難以通行,而側著身體行過山澗,克服困難之後,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光明大道。古人云: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裡面大概也有經人指點而茅塞頓開的情況吧。

1、豁然開朗【解釋】: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

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2、茅塞頓開【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

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擴充套件

資料:

豁然開朗的出處: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者在這篇文章裡,虛構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爭的寧靜世界——桃花源。(參看「桃源樂土」)文中寫一個划著船打魚的漁夫,在溪流的源頭,發現山下有個洞口,洞裡好像還有點亮光。便留下船,從洞口鑽進去。

開始很窄,勉強可以走一個人,又走幾十步,就開闊明亮起來。

茅塞頓開的出處:

孟子謂高子(1)曰:「山徑之蹊(2)間,介然(3)用之而成路;為間(4)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1)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2)徑:

山路。溪:人行處。

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3)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不斷的意思。

(4)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6樓:匿名使用者

豁然開朗是形容一種感性上的感覺,可以用於很多事情。是形容詞,形容你的難題解決後的感覺。茅塞頓開是也是動詞吧。就是說難題解決了。大概就是這樣吧,我說得不好,唉。

7樓:匿名使用者

豁然開朗,一般是指一下子出現明朗的境界,也可以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茅塞頓開,也作「頓開茅塞」,一般是指一下子解開了心裡的疙瘩,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如《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在形容經歷一段時間後突然達到某種境界,用豁然開朗。在形容某人在一瞬間領悟道理,用茅塞頓開。

例句:人生困難有時,就像行走至山澗處,道路極其狹窄,難以通行,而側著身體行過山澗,克服困難之後,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光明大道。古人云: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裡面大概也有經人指點而茅塞頓開的情況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是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示 例:寶玉~笑道:

「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一回)後者:茅:

茅草;塞:堵塞。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啟發,忽然開竅。

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也形容心情豁然開朗。示 例:

明·吳承恩《西遊記》:「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

9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注重心境的轉好,視野變的開闊;後者主要是針對個別問題的解決,給個人在思維上以飛越的暢快!

10樓:匿名使用者

豁然開朗【解釋】: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茅塞頓開【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

立刻。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也就是說一個是領悟了道理一個事明白了某些道理

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11樓:熱詞替換

茅塞頓開的意思是原來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12樓:傻子歡兒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古人認為路不走則被草所掩塞,心不用也會被堵塞。

茅塞頓開是說被堵塞的心忽然被開啟了。形容受到啟發,一下子理解領會了道理。

出 處明·吳承恩《西遊記》:「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

例 句聽君一席話,令我~。

13樓:無縣柿

茅塞頓開釋義: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古人認為路不走則被草所掩塞,心不用也會被堵塞。

茅塞頓開是說被堵塞的心忽然被開啟了。形容受到啟發,一下子理解領會了道理。

14樓:91網路服務

茅塞頓開是形容語句,形容在做或思考某件事情的時候,對事情其中某一點無法理解,由於某原因突然理解該點(可能是別人指定或自己思考參悟),突破理解該點就可以稱其為茅塞頓開。

15樓:鳳凰美容館

茅塞頓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máo sè dùn kāi,原意為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16樓:匿名使用者

原意為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開啟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三國演義中的演義是什麼意思

17樓:安迪布蘭頓大人

**體裁之一。「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

」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可見「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

18樓:壹方靜守

一、演義

演義**體裁之一,主要以講史為內容,其特點是:依傍史傳,再現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

二、演義的**

「演義」一詞始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

」《文選》卷十潘安仁《西征賦》:「晉演義以獻說。」李善注:

「《小雅》曰:『演,廣、遠也。』」演義即指推演、詳述道理。

唐以後用於書名者有蘇鶚的《蘇氏演義》、樑寅的《詩演義》等。宋元時代普遍稱盛行的「講史」為「演史」。至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始用「演義」之名稱歷史**。

該書卷首蔣大器《序》曾作這樣的解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

」後來者一般也是這樣理解演義一詞的,如雉衡山人(楊爾曾)《東西兩晉演義序》說:「一代肇興,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藂(cong)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名曰演義。蓋自羅貫中《水滸傳》、《三國傳》始也。

」但歷史上也有人廣義地理解「演義」一詞,將它作為「**」的代名詞。如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說:「今世傳街談巷語,有所謂演義者,蓋由在傳奇雜劇下。

」《古今**》的天許齋題識道:「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中。」他們所說的「演義」即為廣義的「**」。

在《三國演義》中,廢品是誰,廢品在三國演義中的歇後語

戰鬥從來不緊張的應該是華雄。要不然不會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 至於廢品,我只能說,那些不懂得觀察時勢的,上至一方諸侯,下至麾下兵卒,都可以稱之為廢品。但只要是個人,他就有能量 戰鬥不緊張的是關羽,廢品的是華雄,關羽溫酒斬華雄可見他武藝垃圾的很,但是現實不是關羽殺的。也和演義不一樣 蜀漢,孫吳的幾個後主都...

孫權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特點,《三國演義》中孫權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孫權的特點 1.英武果斷,膽略過人 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 博覽書傳歷史 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東漢建安十三年...

木牛流馬在三國演義中的第幾集,三國演義木牛流馬是第幾集

糾正一下,冷玄冰月 的答案,那是第一百零二回,第一百二十回不是 三國演義 的最後一回嗎?第一百二十回,那回是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木牛流馬的情節在三國演義電視劇第75集 六出祁山 回答完畢,希望對你有幫助。三國演義 第一百二十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其中描寫諸葛亮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