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你對知行合一的認識

2021-03-05 09:21:29 字數 4848 閱讀 2853

1樓:無量丶壽佛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

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賤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2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叫知行合一............

3樓:匿名使用者

知是理論,行是實踐。只有理論和實踐高度地統一,才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沒有實踐的檢驗,理論就是空洞沒有價值的理論。相反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就是盲目的實踐

總結個人成長經歷,談談你對「知行合一」思想的認識

4樓:卡丁之神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

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賤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5樓:太平洋的水

知行合一,是一箇中性的詞語

依賴知道的行動是死寂的行動,因為現實總是在變動。新的知道總會變成久的知道。所以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不斷地拋棄知道。

知行合一是指一個人的知與行,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變化迅速,日趨複雜的社會。我們更有必要把自己的知與行與社會相統一

6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人是先知先覺,有的人是後知後覺,有的人是自知自覺。有的人是自知不覺,有的人是不知不覺。有的人是知難行易,有的人是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就是自知自覺,如同上面的人說過的很多時候知道了再行已經是慢了,所以要預知趨勢。

結合自身的實際,談談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7樓:lee羅亞輝

廣大青年要如飢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青年學子要在辛勤勞動和不懈奮鬥中錘鍊堅強的意志品格,培養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歷練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才能始終以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

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道德操守,講規矩、守紀律,清白做人,明白做事;要不斷提升道德品質,明德、致善、知行、利物,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嚴守職業道德、遵循社會公德、鑄牢公權之德;交志同道合之友,遠離功利、勢利、唯利的「朋友」;樹立清白家風,傳承修養美德,遠離低俗、媚俗、庸俗。

擴充套件資料

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作為一名青年要立志做大事,拿出青年勇於擔當、朝氣蓬勃的精氣神,樹立沉下心學習的心態,強調「幹」字當頭,做「實幹家」,不做「演講家」,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要善於學習,勤于思考,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勇於擔當,學習中面對難題挺身而出,面對危機勇於化解,面對失誤勇於擔責。做一個光明磊落,知行合一的新時代青年。

8樓:時時時時時光機

根據我自身的情況來說,我們要做到向上向善之心合一的話,就需要先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充實自己的大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來認識到怎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談談你對知行合一的理解,謝謝大家。

9樓:重慶博舍文化傳播****

知行合一。什麼叫知行合一呢?「知」就是良知,「行」就是行為。

知行合一的字面意思就是你的言行要一致,你的所做所為要對的起你的良知。它所蘊含的深層意思是: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後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

這就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結果。

敏於知,健於行,知行合一。只要正見穩固,其他的行為才會成為正確的有效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見解思維,則一切行為都是無意義甚至有害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呢?

10樓:兔少棒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把「知行合一」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首先,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敢於擔當的人,不蠅營狗苟,也不卑躬屈膝,看見惡的一面能夠拿出勇氣與義氣去打擊,看見善的一面能夠讓善的溫暖灑遍每一個角落。

其次,無論你是在生活中、學習上、工作中甚至是對待愛情,你都要說到做到。比如你列了很多計劃與目標,你有很多雄心壯志與夢想,我的建議是先停止做夢幻想,去搞定你眼前的目標,不熬夜,早睡早起,先解決一個小目標,再去搞定大目標,這一點就是說你的行動要符合你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夢想大於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說要盡孝,要常常陪伴家人,要努力賺錢過理想中的生活,這些光是嘴巴上說沒有用的,你要做的就是拿出你的行動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得到收穫。在做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忘記本意,忘記良善。

最後,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導你的學習與工作。當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先認真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我要怎樣做才能解決,而不是忙著繼續奔跑。跌倒後,先思考原因,總結經驗再前進,不要盲目奔跑。

能夠讓道理有用的方法,便是做!

11樓:林凡若雲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上:「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才行得……某今說箇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文匯報》1990.3.

11:「從曉莊師範到山海工學團, 陶先生 一以貫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學做合一』,力求培養學生從整體上駕馭知識的能力。」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指的是學習,實踐加分享

知行合一是誰提出的, 知行合一 最初出自哪裡?由誰提出及其確切意義

知行合一 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 世稱陽明先生 提出來的。王陽明主張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王陽明把 中庸 裡 知 的四個側面 學 問 思 辯,合四為一即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

談談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請結合一下材料,談談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

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學習上和生活上都要有,半年之後會再來看這個目標,實現沒有,效果如何。這其實就是職業規劃最簡單的形式,只不過是把時間縮短為半年。在完成一個短期計劃的時候我們往往是清醒的,而一旦考慮職業規劃則會畏手畏腳 躊躇不前,有的人是因為害怕,而有的人則是因為不捨。可弱水三千,終究只能取其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