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幾首詩的原文與賞析

2021-03-05 09:20:57 字數 6317 閱讀 8439

1樓:

題都城南莊

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

」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

』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

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

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

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

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

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山中留客

張旭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永珍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

嚴冬過盡,春風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采煥發,爭奇鬥妍。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和意趣。「山光物態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並不抽象,山光物態任你想象。

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

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全部囊括在這一句詩裡了。這是一個極富啟發性和鼓動性的詩句。

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

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所以這開頭的一句在表現上、在結構上都是值得細味的。由於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是的,面對著這美不勝收的景緻,怎能因為天邊一片陰雲就打算回去呢?

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遊興濃起來才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步呢?說今日無雨,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輕陰」已見,這種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險,未必能解決客人心中的疑慮。

詩人琢磨著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賞這春山美景,只是擔心天雨淋溼了衣服。既然如此,詩人就來一個以退為進。你是怕天雨溼衣嗎,天晴又怎樣呢?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雖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雲煙縹緲,水汽濛濛,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啊!然而,這可不是遠在一旁所能見到的。

它必須登高山、探幽谷,身臨其境,才能領略。而且細咀那「入雲深處」四字,還會激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和追求,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見詩的三四兩句,就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過要在四句短詩中把這一矛盾解決得完滿、生動、有趣,倒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沒有迴避客人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話去挽留,而是針對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導客人開闊視野,馳騁想象,改變他的想法,從而使客人留下來。

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村夜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豔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悽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徵。這裡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淒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物件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月明蕎麥花如雪」,多麼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他暫時忘卻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讚歎。

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是那麼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餘味無窮。無怪《唐宋詩醇》稱讚它「一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2樓:我以八荒再封蒼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賞析: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田野風光和農忙景象,前兩句描繪自然景物: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來。

以「綠遍」形容草木蔥鬱,「白滿」表示雨水充足,「子規聲」暗寓催耕之意,生動地展現出「鄉村四月」特有的風物。後兩句敘述農事繁忙,畫面上主要突出剛剛收完蠶繭便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卷。

這首詩全篇語言樸實生動,風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讚美之情

題都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賞析: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蹂極工而後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

**崔護《題城南》詩,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以其意未全,語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處在」。至今所傳此兩本,惟《本事詩》作「秖今何處在」。唐人工詩,大率多如此。

雖有兩「今」字,不恤也,取語意為主耳。後人以其有兩「今」字,只多行前篇。

蝶戀花別範南伯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賞析:楊氏的這首送別詞,雖非上乘之作,但寫得幽暢婉曲,頗有特色。詞的發端便直言離恨:

「離恨做成春夜雨。」與好朋友春夜話別,無盡的離愁別恨化為無盡的春雨;那綿綿春雨就像綿綿友情。「添得」二句進一步寫一場春雨,使春江水漲,浩浩蕩蕩,一派東流去。

以春江東流,來寫離愁滔滔不絕,近於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意。

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賞析: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

此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此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

她申斥春風,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

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賞析:全詩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現了詩人老而彌堅、壯心不已的心理狀態。詩人雖已五十六歲,北歸無望,生計日蹙。

儘管如此,卻孤忠仍存,壯心猶在。此詩集中地表現了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賞析:通過對前後景物的不同描寫,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寂寞到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

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淒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

山行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賞析: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

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絕句二首

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析:其一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其二抒發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裡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

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遊

賞析:最後兩句抒情。詩人說,若耶溪這樣幽靜的境界,激起我回鄉隱居的情思,使我為長期在外做官感到傷悲。

「此地」一頓,將上述描寫和感情作一彙總,轉入對今後生活的打算,自然貼切,「動」字下得傳神,這是其一。景色宜人,卻使詩人引出悲緒,實際上這是從反面著筆,說明若耶溪美景給人以喜情,只是沒有點明「喜」字罷了,這是其二。詩人遊若耶溪的目的在賞心悅目,孰料游完卻激起歸隱若耶溪的念頭,說明詩人長年在外做官並不得意,故「遊」前著一「倦」字,這是其三。

這樣的收結,也明白地告訴讀者,王籍是會稽郡人。

此詩之後,描寫若耶溪的詩作不斷湧現,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響。如崔顥《入若耶溪》:「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

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裡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撓向餘景。

」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餘清輝,輕撓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賞析:此詞以一女子的聲口,抒寫她因婚姻不幸,與情人訣別的悲懷。開頭用民歌傳統的起興手法,「吳山青,越山青」,疊下兩個「青」字,色彩鮮明地描畫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勝景。

吳越自古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卻也閱盡了人間的悲歡。「誰知別離情?」歇拍處用擬人手法,向亙古如斯的青山發出嗔怨,借自然的無情反襯人生有恨,使感**彩由輕盈轉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別的主旨。

木蘭詩(原文)賞析,木蘭詩的賞析

木蘭詩 修辭賞析 詩中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通過對戰鬥生活的誇張,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是對數量 程度的誇張,既成功地烘托了木蘭的英雄形象,又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在文章結構上,也為後文木蘭不圖功名利祿...

跪求與以下幾首詩風格類似的詩詞,現代詩亦可

鄭愁予的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鹿虔扆的 臨江仙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

禮記全集《緇衣》原文賞析與註解,《禮記》深衣原文及譯文

禮記 深衣原文及譯文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 矩 繩 權 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 袼之高下,可以運肘 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制 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 曲袷如矩以應方 負繩及踝以應直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 負繩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