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所以有哪幾種解釋古文的所以有哪幾種解釋?

2021-03-05 09:20:55 字數 5665 閱讀 2147

1樓:匿名使用者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

「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所」和「以」結合,構成「所以」這樣一個粘連較緊的名詞性短語,表示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或行為賴以實現的手段和物件。後來成為文言文中經常運用的一個詞。它的具體意義和用法要看「以」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如果「以」當「因」講,「所以」就表示「……的緣故」或「……的原因」;如果「以」當「依靠」、「憑藉」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用……的方法」;如果「以」當「依靠」、「憑藉」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的人」、「……的根據」,等等。

在文言文中應視具體語言環境靈活譯出。此外,「所以」用作連詞,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這和現代漢語中連詞「所以」的用法相同。

必須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質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謂語,中間不用「者」字,不需停頓;後者作主語,中間用「者」字,錶停頓。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詞「以」,是名詞性結構,多用來表原因或辦法,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

現代漢語中的「所以」是複合連詞,常與「因為」搭配,表結果。

2樓:平常心新號

所以suǒyǐ

①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a)用在下半句表示結果:我和他在一起工作過,~對他比較熟悉。

b)用在上半句主語和謂語之間,提出需要說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說明原因:我~對他比較熟悉,是因為我和他在一起工作過。c)上半句先說明原因,下半句用『是…所以…的原因(緣故)』:

我和他在一起工作過,這就是我~對他比較熟悉的原因。d)『所以』單獨成句,表示『原因就在這裡』:~呀,要不然我怎麼這麼說呢!

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忘其~│不知~。

古文的『所以』有哪幾種解釋? 30

3樓:雨中漫步

你好:1,原因,情由。

2,用以,用來。

3,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4,可以。

5,所作,所為。

希望對你有幫助,有問題歡迎追問!

4樓:匿名使用者

1. 原因,情由。《文子·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願聞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

「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 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 用以,用來。《莊子·天地》: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

「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 趙樹理 《三裡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裡邊的情況很熟悉。」

5.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 李自成 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6.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

「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祇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

」《老殘遊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 《黑白李》:

「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 可以。《易·乾》: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

「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8. 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5樓:九口一家

「所以」在古漢語中的意思主要有:

1.意義比較具體,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憑藉、工具、方法等,可譯為「用來……的……」、「憑它來……的」等。

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是用來傳道授業解惑的。)2.意義比較抽象,用以引出某種結果的原因,可譯為「導致………的原因」、「這就是……的原因」。

如: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傳序》)

6樓:腐媣濡沬

(1)……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2)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例句: 忘乎所以(3)所用;用來 例句: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4)原因;緣故   例句: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滿意請記得采納滿意答案噢~

----------------------------笑熬漿糊t.t 團隊

by腐媣濡沬

7樓:八聲甘州柳永

表示原因,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派遣將領守衛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的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發生。

用來......的。如「所以傳道授解惑也」用來傳道授解惑的

8樓:匿名使用者

(1)……的原因

(2)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3)所用;用來

(4)原因;緣故

9樓:熊貓新

1表原因2用來……的

古文中的「所以」有哪幾種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1.原因,情由。 2.

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 3.用以,用來。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5.連詞。

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6.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

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7.可以。

8.所作,所為。

古文"既"有幾種解釋?

11樓:就這樣吧

「既」在古文當中,既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在不同的語義環境中,詞義不同。

一、「既」充當實詞

「既」充當實詞時,多為動詞,其多種詞義為:

1、本義:吃罷,吃過。例如:《說文》:既,小食也。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訓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矣。」

2、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例如:《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預注:「既,盡也。」

3、完畢;完了。例如:《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注:「事畢也。」

二、「既」充當虛詞

「既」是副詞時,其多種詞義為:

1、已經。例如:《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又如:《左傳·莊公十年》:既克。再如: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

2、不久。隨即。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下》: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又如:《鹽鐵論·毀學》: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

「既」是連詞時,其多種詞義為:

1、常與「則」、「就」、「那麼」相呼應,可譯為:「既然」。例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定策則僕須急歸營。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

2、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具有兩種情況,可譯為:既。例如: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既嫉之。又如:

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堅持原則,又靈活運用。

12樓:老妖真精

既 jì

【釋義】 ①已經: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往不咎。②既然,常跟「 就、則 」 連用:

既來之,則安之|既要幹,就幹好。③跟「 且,又,也 」 等配合,表示兩方面同時存在:既勇敢又機智|既聰明又用功|既快且好。

【既然】 jìrán 與「 就、也、還 」 連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

〖例句〗既然你答應了別人,就應該守信用。

【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也作「 不咎既往 」 。

〖例句〗對犯過錯誤的人,只要他誠心悔改,我們都應既往不咎。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資訊***************==

既 《動》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吃罷,吃過)

同本義既,小食也。――《說文》。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訓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矣。」

君既食。――《禮記·玉藻》

不拜既爵。――《義禮·鄉飲酒禮》

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預注:「既,盡也。」

其合相當如襲闢者,日既是也。――漢·王充《論衡》

完畢;完了

既而曰。――《公羊傳·宣公元年》。注:「事畢也。」

既jì⒈盡,完了,終了:語未~。食~(指日蝕、月蝕的蝕盡)。

⒉副詞。已經:~成事實。~往不咎。

⒊副詞。不久,後來:~而縫合。

⒋連詞。常跟"且"、"又"、"也"等連用〈表〉兩種情況並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數量多,也要質量高。

既xì 1.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之的古文翻譯有哪幾種,古文中的之有哪幾種解釋

1.助詞,表示領有 連屬關係 赤子 心。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 計。不速 客。莫逆 交。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大道 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置 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 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 久而久 7.往,到 吾欲 南海 的語氣助詞,不譯代詞 ...

古文中責的所有解釋,古文中 責的所所有解釋

讀音 1 責z 2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豐 變形 從貝。豐 意為 植物 節節長高 貝 指 錢幣 豐 與 貝 聯合起來表示 錢幣節節增長 本義 利息。轉義 動 放債 放款 放高利貸。名 債款,債務 釋義 3 索取 財物 ask for demand 責,求也。說文 往責於東邑。呂氏春秋 慎行論...

古文中的然有幾種解釋然在文言文中有幾種意思

1 燃燒。後來寫作 燃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6303835。西漢賈誼 陳政事疏 火未及然,因謂之安。譯 火還沒來得及燃燒,因此說這是安全的。2 這樣 那樣。漢代司馬遷 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譯 不這樣,我 怎麼會到這種地步。3 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