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的小時候的故事100以下

2021-03-05 09:20:09 字數 5248 閱讀 2615

1樓:冒險豬豬宰

葉聖陶小時侯的故事

葉聖陶, 2023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府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聖陶是他的字。

葉家開著一爿叫做「協記」的小布店,位於懸橋巷口。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

不過,儘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

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

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象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

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2023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

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衝)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

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

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薰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臺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樑,都有傳說。

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

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讚,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字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

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裡所說的那樣,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臺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

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

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悽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薰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

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淺

2樓:匿名使用者

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府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聖陶是他的字。

葉家開著一爿叫做「協記」的小布店,位於懸橋巷口。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

不過,儘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

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

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象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

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2023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

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衝)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

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

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薰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臺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樑,都有傳說。

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

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讚,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字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

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裡所說的那樣,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臺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

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

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悽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薰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

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淺。

葉聖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過去了,他的人生將由童年跨入另一個階段。

2023年,以蘇州長洲縣、元和縣、吳縣三縣縣名的第一個字合成命名的「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創辦起來了,葉聖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這所學校。

這所小學的教師大多是才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有教唱歌和歷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國文的朱遂穎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學的龔賡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們熱心於新的教育事業,講課動聽入耳,顯示了開闊的知識面,葉聖陶聽得津津有味。他從老師談論的革命思想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領悟。

章伯寅先生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說:「地不離人,人不離事。欲論人事,必先知地理。

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要愛國就得先曉得我國的自然地理、歷代英傑。」葉聖陶心領神會,咀嚼著老師所講的這些愛國大義。他懂得了要把愛國與愛家鄉這塊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結合起來,要了解與熟悉歷代名人英傑創造偉業的歷史。

老師寓革命思想教育於知識的傳授之中,如清泉滋潤了葉聖陶的心田,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我打字都打了1個多小時了 一定要選我啊!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有哪些?

1898年3月5日,在江蘇省淮安縣城的周家大院裡,一個男嬰 呱呱 落地。這男嬰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任總理 父親周貽能為長子取了個吉祥的名字 大鸞 期待自己的兒子能象 神鳥 一樣展翅高飛,青雲直上,給家庭帶來興旺和幸福。可是不久,為了給病重的十一叔沖喜,大鸞過繼給他為子,但沖喜並沒有改...

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 23 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

誰有名人小時候的故事收集名人小時候的故事大全

列寧小時候摔了一個花瓶 沒有撒謊 小時侯的故事 聽聽張藝謀小時候的故事 1999年的春夏之交,我找到了張藝謀媽媽家。張媽媽沏好了茶,遞給我一張名片。名片正面印著 中國 性病學雜誌 中國醫學文摘 科學編輯部張孝友教授。背面則是 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科教授 中華醫學會 科西安分會委員。下面是訪問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