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下巴都笑出來了,是什麼意思,公雞嘴下面垂著的叫什麼

2021-03-03 21:18:27 字數 1317 閱讀 7674

1樓:朝歌難歌

雞的下巴是一層摞一層的,人在大笑的時候下巴也會疊在一起,雞下巴都笑出來了,是用誇大的手法比喻人大笑的時候,下巴像雞下巴。

總的來說,就是很好笑,笑得很瘋的意思。

俗話說過年多吃點雞下巴是罵人的嗎?是什麼意思

2樓:暗流小子

希望來年多去賺點錢,雞是用嘴啄食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希望你來年可以掙大錢 雞使用雞下巴來存食的

4樓:阿木

老家安徽安慶,也有這一說法,意思類似於批評別人愛接別人的話茬(並且接的很不恰當),一般用來說小孩子。

公雞嘴下面垂著的叫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雞下巴下垂的肉叫「胡」

雞頭頂上紅色的肉狀物叫「冠」或「雞冠」,冠就是帽子,這東西猶如雞頭上的帽子,所以叫雞冠,那麼,雞嘴下面也宕了一對和雞冠相似的東西,這個東西叫什麼,是否有文字?這確實是一個有趣而很少有人問津的問題。

實際上這「勞什子」叫「胡」。

《說文解字》:「胡,牛也。從肉古聲。

」段玉裁注:玄應、司馬貞引皆作「牛領」。自頤至頸下垂肥者也。

引伸之,凡物皆曰胡,如老狼有胡,夷鳥 胡、龍垂、鬍鬚是也。胡與侯音轉最近,故《周禮》「立當前侯」。注曰:

車轅前胡下垂柱地者。

中國是農業國,多牛,而北方最多的是黃牛,牛從嘴至胸前的喉部,有很明顯下重的肉,「胡」最初就是指牛的喉、頸間下垂的肉,許多動物的喉下有下垂的肉,於是所有喉間下垂的肉一律叫作「胡」。而「胡」與「侯」的古音十分接近,於是「胡」也被講或寫作「侯」。古代中原人稱北方少數民族或外國人稱之「胡人」,也許就是他們喉下多垂肉的原故吧,今天人們把咽喉叫作喉嚨,而吳方言則講作「胡嚨」;人身上有許多毛髮,頭頂上的稱「發」,眼上者為「眉」或「眉毛」,嘴上鼻下者為「須」,而嘴下喉上者就是「鬍子」,它就是長在胡上的毛的意思。

在畜類中當以黃牛的「胡」最大最明顯,而在禽類中當以鵜鶘的「胡」最大最有特徵。李明珍《本草綱目》卷四十七「鵜鶘」中講: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灰色如蒼鵝。

喙長尺餘,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亦能竭小水取魚。

文中講:「頷下胡大如數升囊」,翻成白話就是:下巴下的胡很大,象一只可以裝幾升水的大皮袋」。

可見李時珍也是把禽鳥下巴下垂的肉叫作「胡」的,雞或者其他禽類下巴下宕的肉應該就叫「胡」。

這裡再補充一點,鵜鶘有許多別名,僅李明珍《本草》中所列就有:犁鶘、 逃河、淘鵝等,我到認為:鵜鶘應該叫作「提胡」,因為它的下巴下提著很大很大的「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