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形成的唯一環境是什么,颱風形成的唯一環境是什麼

2023-03-07 12:40:11 字數 5860 閱讀 5746

1樓:沈沈

一般說來,一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a.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麵,這個洋麵不僅要求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麵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 。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

5℃的海洋麵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 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溼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溼的熱帶洋麵**水汽,如果沒有 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

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c. 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

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 ,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

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 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颱風實際上是強列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象溫帶氣旋一樣,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愈靠近熱 帶氣旋中心,氣壓愈低,風力愈大。但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颱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即颱風眼。

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2023年以前,我國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將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稱為強颱風。自2023年起,我國也採用了國際分類標準,即:

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 力小於8級時稱為熱帶低壓,8和9級風力的稱為熱帶風暴,10和11級風力的為強熱帶風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才稱為颱風。

由以上定義不難看出,熱帶氣旋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的總稱。但由於熱帶低壓破壞力不強等原因,習慣上所指的熱帶氣旋一般不包括熱帶低壓。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溼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麵。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

大多數的熱帶低壓並不能發展為熱帶風暴,也只有一定數量的熱帶風暴能發展到颱風強度,颱風之間的強度差異也很大,有的強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50米/秒的颱風也不鮮見。如在浙江瑞安登陸的9417號颱風,登陸時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速就達45米/秒。

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一般可達一週以上,有的熱帶氣旋在外界環境有利的情況下生命期可超過兩週。當熱帶氣旋登陸或北移到較高緯度的海域時,因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高溫高溼條件,會很快消亡。

熱帶氣旋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因其發生頻率遠高於**災害,故其累積損失也高於**災害。2023年4月底在孟加拉國登陸的熱帶氣旋曾經奪去了13.9萬人的生命。

我國是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危害最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因其而造成的年平均損失在百億 元人民幣以上,象9417號颱風那樣的登陸強熱帶氣旋,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2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形成的唯一環境是高溫的熱帶海洋

3樓:掀起你的頭蓋骨

西太平洋和南海

如果在其他地方形成 就不叫颱風了。

.西北太平洋是颱風的唯一源地對嗎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東北太平洋也會

颱風的源地,是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

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

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麵、**附近洋麵和南海中部。

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注意:在太平洋中的是颱風,其它大洋的是颶風,其實性質都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

5樓:匿名使用者

赤道附近海域、有暖流的海區都可以形成颱風。

6樓:帳號已登出

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

西北太平洋是颱風的唯一源地對嗎

7樓:

不正確。

颱風源地,全球主要有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

8樓:人逐夢

不是唯一的**

西北太平洋每年發生的颱風個數佔全球總個數的36%。全球主要的颱風發生源地還有:北太平洋東部(16%),北大西洋(11%),南太平洋(11%),南印度洋西部(10%),南印度洋東部(3%),孟加拉灣(10%),阿拉伯海(3%)。

若按中國氣象部門的標準統計,北大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區每年平均發生颱風的個數約為28.8。

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颶風,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颱風。

為什麼「桑美」颱風是唯一一個使我國進入緊急狀態的颱風?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它當時的氣旋比較強,中心能量很大,所以能夠深入到大部分陸地,也正好「桑美」的名字被它給撞上了,就是它了,之後的幾個颱風都沒有造成桑美所造成的損失,能量也都小於桑美,所以……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桑美」影響力大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那個中心風力17級的超強颱風不

12樓:匿名使用者

據歷史資料顯示,「桑美」登陸時的中心氣壓低於2023年第12號颱風登陸時的923百帕,成為50年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颱風。同時,「桑美」也成為我國颱風強度重新分級後登陸的最強颱風。

據浙江省氣象局自動站實時資料顯示,浙江蒼南霞關附近中尺度自動站出現68.0米/秒的大風,這個紀錄不僅破了浙江省歷史測得最大風速59.6米/秒,就是在登陸我國大陸的颱風實測極大風速中也屬十分罕見。

為了更好的做好「桑美」氣象服務,減少損失,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鄭國光於8月10日上午9時30分簽署了《中國氣象局颱風應急響應命令》,宣佈浙江、福建省氣象局和國家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進入颱風一級氣象響應狀態。據瞭解,這是我國氣象部門第一次進入一級氣象應急響應狀態。

糾正一下不是緊急狀態,緊急狀態按照04年十屆人大的修正案的定義就是以前的戒嚴,憲法規定的非常法律狀態(緊急狀態、戰爭、動員)之一,有權決定緊急狀態的機關分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和***。

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13樓:樂觀的高飛

恐龍滅絕的原因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科學家們對恐龍滅絕原因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6500萬年前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溼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

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白堊紀晚期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

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

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有像被鐳射切割的痕跡。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是由於海面下降,新的陸地出來了,有的恐龍有遷移的習慣,去了其他地方,不適應那裡的環境,最終滅絕。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14樓:匿名使用者

氣候變遷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為什麼不可以是病毒侵害說?變異出

現了象非典類似的病毒,引起恐龍患上致命傳染性疾病,由於得不到有效控制,病毒大量複製繁殖,越來越多的恐龍患病最終滅絕,以至於病毒失去活細胞寄生也不復存在,地球進入「平靜期」、「無生命」狀態,歲月又孕育了新的物種繁衍生息。

15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這個話題,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天崩」——小行星撞擊地球;二、「地裂」——火山噴發。但是,它們都無法解釋為什麼受害的物件主要是高等爬行動物。另外,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生命應該重新進化,重新出現一次類似三疊紀後的恐龍時代。

可事實不是這樣,白堊紀以後的新生代更加絢麗多彩,高等動物比中生代要進步得多。

2023年,在北票發現了一種植物化石。它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

它是已知的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與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相比,被子植物的繁殖能力要強得多,它們出現以後,逐漸佔領了大部分的生態位。廣袤的草地和灌木叢提供了新的生態環境,以被子植物為基礎的新的生物圈就此產生了。

其中,兩類脊椎動物獲益甚大——哺乳動物和鳥類。

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特別適合這種新生的環境。與恐龍相比,它們行動迅速,繁殖能力強。在生存領地的競爭中,曾經的陸地之王、笨拙的恐龍不得不讓出生態位——被淘汰了。

可以設想:在食物面前鸚鵡嘴龍肯定搶不過一群耗子;喝呲帶喘的霸王龍也無法追到一隻兔子。

鳥類是由恐龍進化的,在遼西已經發現了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鳥類出現以後長期與翼龍共同分享著藍天。但被子植物的出現,為鳥類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翼龍的身體結構適合高大、稀疏的喬木。而鳥類可以在草叢和灌木中藏身、捕食和繁殖。隨著被子植物的領地逐漸擴大,鳥類得到了迅速地發展。

翼龍的飛行能力遠遠不如鳥類,競爭之下,它們也不得不讓出生態位——走向滅絕。

其實,被子植物取代裸子植物,哺乳動物取代恐龍,鳥類取代翼龍,這是個長期進化的過程,直到白堊紀末期才完成,歷時幾千萬年,期間,沒有什麼轟轟烈烈,而是悄無聲息的。在大部分時間裡,小夥伴們一起玩得還是很愉快的。在遼西早白堊世的地層下白堊統的化石中,既有恐龍的也有哺乳動物的,既有翼龍的也有鳥類的。

所以說,恐龍(還有翼龍等高等爬行動物)的滅絕歸根結底是橫空出世的被子植物所導致的。也可以說:是進化導致了滅絕!

至於什麼「天崩地裂」的說法則是純屬扯淡,它們帶來的是災難,而災難不會導致全球性的物種滅絕——這應該是好萊塢關注的話題。

颱風生成原理,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颱風形成的原理

颱風的形成 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 要有廣闊的高溫 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 27 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 27 二 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 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

颱風是怎麼來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