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初期可否進行提前扼殺

2022-12-20 00:41:13 字數 5353 閱讀 4313

1樓:我是李李啊哦

當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以上就被我們稱作颱風。颱風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熱帶氣旋,並不能在形成初期提前扼殺,我們只能通過衛星監測,釋出颱風預報或警報來減輕颱風災害。

(一)、颱風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熱帶氣旋。

(二)、颱風可以被監測到,提前預知颱風上岸的地方,不能提前扼殺。

颱風的形成是大自然的現象,不僅僅是海平面的水蒸氣有關係還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係,目前是沒有人為解決的方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衛星來檢測颱風的情況,當知道颱風要形成的時候,提前預警,並且通知廣大居民做好防護,來儘量減少颱風帶來的災害。

(三)、颱風天的注意事項。

2樓:久故社會

形成颱風需要高溫和充足的水蒸氣,只能說提前預防,這種自然現象不能提前預知地點、風速等因素無法準確有效的扼殺。

3樓:zero天秤

颱風是由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並且有一個熱帶渦旋,由於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所以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形成颱風。不能提前扼殺颱風,這不利於大自然的正常運轉。

4樓:茅廬論古今

颱風的形成我想高中文科生應該都會知道吧,就是一種季風氣候,這種天氣的自然變化是不能扼殺的,我們要敬畏自然。

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颱風只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帶,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將它定義為: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

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這一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而對於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即是指赤道以北,東經100度以東的地區,這種災害被稱為颱風(typhoon)。

處於熱帶區域的海面由於長期受到太陽的直射而使海水溫度不斷升高,海水在蒸發的過程中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如此迴圈,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

在部分條件合適的海面上,這種迴圈的影響範圍更是會不斷地擴大,有時甚至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於地球自轉時是由西向東做高速自轉的,致使氣流柱與地球表面不斷地產生摩擦,而且在越接近赤道的地區摩擦力就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氣流柱旋轉的速度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一種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在一些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海洋麵的溫度過高,使得大量的空氣受溫度的影響不斷地膨脹上升,這樣就會使近洋麵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

這樣一為來,近洋麵的氣壓會下降得更快,空氣旋轉也變得更加猛烈,以致最終形成了颱風。

從颱風的結構來看,它要想產生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高溫、高溼的大氣是首要的條件。由於熱帶海洋底層的大氣溫度與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而颱風的形成只能在海溫高於27℃的暖洋麵上,就連60米深度的水溫也有要求,一般同樣要高於26℃~27℃。

二、除了高溫、高溫的條件外,還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低層輻散必須低於高層輻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上升氣流,從而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地加強。

三、颱風要想形成,垂直方向的風速就不能相差太大,這樣才能保證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較小。只有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極小,才可以讓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於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地轉偏向力作用必須足夠大。因為地球自轉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而地轉偏向力是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增大的,在赤道附近幾乎為零,所以颱風不會發生在赤道上,它基本都發生於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颱風源都分佈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緯度洋麵上。在西北太平洋上從最初的熱帶擾動發展為颱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而在太平洋的東西方向上,最初的熱帶擾動發展成颱風多發的4個海區:

分別是中國的南海海區;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等附近海面,這也一個最重要的颱風發源地;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海面;馬紹爾群島附近的海面。這4個海區都是颱風集中分佈的地區,多數颱風都源於這些海區。

在國際上,颱風的強度及分級都是依據是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的。

一、颱風的分級。颱風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來分,從大小共分為6個級別。別超強颱風: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要達到51.0米/秒以上,即16級或以上。強颱風: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颱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

4米/秒,也即12~13級。強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

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熱帶風暴: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而對於熱帶低壓,是指其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10.8~17.1米/秒的颱風,也即風力達6~7級。

颱風的動力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它又決定了颱風的移動方向和速度。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

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受副熱帶高壓的形狀、位置、強度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颱風移動的路徑變得多種多樣。下圖是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的路徑示意圖,其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條:

(1)向西移動的颱風自菲律賓一直向西移動,穿過南海在我國的海南島、廣西或越南的北部地區登陸,這種颱風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該路線颱風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的地區便進入到南海,最後會在越南登陸,波及的國家有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有時甚至會進入到孟加拉灣。

(2)登陸型的颱風,一般都是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登陸,後穿臺灣海峽,在中國的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而這種登陸型的颱風也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種颱風。

(3)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移動,當快到中國的東部的沿海地區時,並沒有登陸而是轉而向東北移動,即向日本附近轉去。這種颱風所移動的路徑大致呈拋物線形狀,它多發生於5~6月和9~11月份。

颱風從形成到消亡也是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演變。它們在形成後,一般都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1000km,最高也可達15~20km。

颱風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從外至內,分別為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而最大風速區會產生最強大的降水,平均寬8~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區的風速、氣壓都是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隨著颱風的不斷加強,颱風眼就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在衛星雲圖上觀察那些弱颱風、發展初期的颱風通常是沒有颱風眼的,都是因為它們勢力較弱的原因。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具體的執行軌跡是怎樣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最主要有3個條件。一是需要較高的海水溫度,因為颱風只生成在水溫26 27℃以上的廣闊洋麵上。二是要有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即地球自轉產生的改變風向的力(北半球向右)。

地轉偏向力隨地理緯度的降低而減小,在赤道地區為零。這就是緯度低於5°海洋上沒有颱風生成的原因。三是要有一個原始渦旋,這樣在臺風形成初期不致因四周氣流直接流入低渦中心,使之迅速填塞而消失。

還有,在臺風生成區高低空風向風速差別要小,這就是20°緯度以上不易生成颱風的主要原因。全球熱帶海洋上每年生成約80~100個颱風。其中約36%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這裡是全球生成颱風最多的海區。

南大西洋熱帶海區,因為南極流來的冷洋流降低了水溫,因此不發生颱風。有人統計了42年資料,西北太平洋上共發生颱風(包括熱帶風暴)1178個,平均每年28個(20 40個)。登陸我國的颱風42年中共有297個,平均每年7.

1個(3 12個),居世界各國之首。

颱風路徑儘管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在相似形勢和條件的影響下,還是有其共同的特徵。根據它們的主要特點,可以將西太平洋颱風的基本路徑概括為以下三類:

第ⅰ類為西移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海面一直向西移動,經我國南海,在華南沿海和海南島、越南沿海一帶登陸。這條路徑的颱風對我國華南地區影響較大。

第ⅱ類為西北移路徑:颱風自菲律賓以東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動,橫穿我國臺灣和臺灣海峽,在閩、粵一帶登陸;或者穿過琉球群島,在江、浙沿海登陸。這條路徑的颱風常常侵襲我國大陸,對華東、華南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人稱之為"登陸型颱風路徑"。

第ⅲ類為轉向路徑:颱風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動,以後轉向東北,呈拋物線狀,是最多見的路徑,如颱風在遠海轉向,主要襲擊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颱風在近海轉向,大多向東北方向移動,影響朝鮮,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後期會折向西北行,登陸於我國遼魯沿海。冬季這類颱風的轉向點很偏南,有可能影響菲律賓和我國臺灣一帶。

颱風怎麼形成的

7樓:life大林子

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麵,這個洋麵不僅要求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

其中廣闊的洋麵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

2.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

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

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

擴充套件資料

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東亞一帶叫颱風;在南半球稱旋風。

颱風生成原理,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颱風形成的原理

颱風的形成 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 要有廣闊的高溫 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 27 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 27 二 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 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

颱風是怎麼來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