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坦克負重輪很奇怪,二戰德國坦克為何大量採用交替負重輪?

2023-02-25 02:40:17 字數 6023 閱讀 9277

1樓:匿名使用者

好處就是同樣的受力面積中能有更多的負重輪

優點是減小對地壓力 同樣長度的車身可以多放好幾個負重輪 也進一步提高了坦克可以承受的重量

缺點就是修起來麻煩 修裡面的還要把外面的拿下來容易出毛病 說不定某人的褲腰帶就可以讓一輛四號停下來最像現代坦克底盤的是英軍坦克 彗星某某

說白了德國那就是個偷懶的方法 複雜繁瑣 技術含量卻不算高

2樓:匿名使用者

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工作原理都是一樣的。

二戰德國坦克為何大量採用交替負重輪?

3樓:匿名使用者

在二戰坦克重量大幅增加之後,出現了懸掛重量分配和接地壓力等等的問題,最初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交錯負重輪這種過渡性的技術,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同時誕生的新問題也著實令人頭痛,所以當新技術成熟之後,交錯負重輪便被淘汰了。

二戰德國的交錯式負重輪有什麼好處?

4樓:北堂燁航

優點:壓力分佈均勻 缺點:維護困難,特別是內側負重輪維護困難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雙排負重輪結構在壓力分佈方面的「優勢」基本上沒有表現出來,它帶來的麻煩則因為其結構問題而始終無法解決。

為什麼德國人和美帝的坦克是七對負重輪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是德國豹2a7和美國m1a2都是超過65噸的重型坦克,豹2和m1系列初始就使用7對負重輪底盤設計,7對負重輪可以承擔更多的重量,豹2和m1系列隨著型號改進,噸位一直在提升,等於是不用換底盤,節省了研製經費和時間,7對負重輪底盤加長了車體長度,等於是加大了空間,不光是動力系統的空間,還有內部空間加大,可以載入更多的**系統和防護裝置,越野和機動效能更加強大,乘員更加舒適,這是德國和美國的工業技術先進造就的,可以設計和使用7對負重輪,很多國家的技術卡在6對負重輪上停滯不前,6對負重輪限制了坦克噸位,限制了內部裝置,雖然現在很多6對負重輪的主戰坦克增加噸位,但犧牲了很多效能,增加了負重輪的疲勞度和磨損度,以及增加傳動系統的損耗,6對負重輪和7對負重輪的承載差距了接近10噸的重量,防護肯定要打折扣,各國的對6對負重輪設計一直在追趕7對負重輪,但格局已經確定,這是無法超越的現實

為什麼二戰德國坦克手不帶坦克帽

6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坦克手是有坦克帽的,戰前就裝備了一種誇張的黑色貝雷帽,就像個做頭髮的罩子

7樓:飛舞的稱砣

首先說明的是坦克乘員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並不是在坦克被擊中時起防護作用,提高坦克乘員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進行越野行進,由於地面不平產生顛簸,防止坦克乘員因身體與車體碰撞產生傷害,起到保護作用。仔細觀察二戰時蘇式坦克乘員帽,實際上就是以皮帽為襯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橫豎長條海綿條(塊),其作用僅僅是為了防止碰撞,對槍炮彈沒有任何防護作用。

其次,德國早期的坦克乘員也都配發坦克帽(如

一、二樓圖示),可以發現其帽頂非常厚大,原因就是在其頂部及周圍填充了厚厚的海綿襯層,其作用同樣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於這種帽型對佩戴使用車內通話系統的耳機有較大影響,加之後期坦克設計的發展,於2023年全部撤裝,轉而使用有沿戰鬥帽(山地帽)和船型帽。

第三,德國後期坦克後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德國坦克減振效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坦克的主戰坦克大多為重型坦克,其負重輪設定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蘇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採用扭杆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振效果極為優秀,即使在非常顛簸的地面上行駛,也能保持車體非常平穩,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碰撞現象。

二是德國坦克在製造時就在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不僅同樣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狀態下,有利於坦克乘員穿著單薄,利於汗液蒸發,避免戴皮質坦克帽的悶熱感,長時間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三是坦克戰術的影響。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不僅觀瞄系統比較原始,而且火炮沒有射向/射角穩定裝置(現代坦克火炮全部採用了射向/射角雙向穩定器),只能採取短停頓射擊的方式(行駛間發現目標,停止間瞄準射擊),故此,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坦克戰術,如蘇聯坦克採用高速接敵,高速脫離戰術,甚至採用高速撞擊戰術,而德國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裝甲防護,則採用慢速接敵,快速停車,精確射擊的戰術,再加上極大的車體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車速,故此,德國坦克的行駛速度普遍較低,根本不可能有蘇聯t-34坦克那種飛離地面的瘋狂行駛場面,其坦克乘員更不會像蘇聯坦克乘員那樣在車體內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別的保護措施。

8樓:楓日流火

他們是有坦克帽的,但是這種坦克帽戴起來不舒服而且車內空間狹小也不方便佩戴,所以很多車組成員更喜歡戴船形帽。

9樓:匿名使用者

好吧 你看看t34那個艙內 都是鐵 座椅就是一塊鋼板 。。。。 車子小 速度快 懸掛幾乎就是一根彈簧。。。 在裡面的人不戴坦克帽的話能開多遠 抖一下裝一下。。。。

下車的時候頭都是包。。。 德國的懸掛好 加上空間相對寬闊 裡面的裝置也基本完善 皮的座椅什麼的 。。。。就像你開賓士車你需要戴帽子嗎

10樓:冷刀武士

當時德國裝甲兵的標配就是船形帽,你所說的坦克帽可能是蘇聯坦克兵裝備的那種皮質頭盔。話說當年德軍最看不起的就是紅軍,所以肯定不怎麼會向蘇軍學習。

另外個人覺得這個也是德國裝甲兵對自己的坦克防護能力有信心的表現,因為如果讓著作訓服的蘇德兩軍裝甲兵站在一起做對比,很快就能看出蘇聯坦克兵的著裝顯得更加厚重,除去在東線作戰的防寒因素之外,就是坦克防護效能對比的問題了。雖說t-34的傾斜裝甲理論上防護效果優於德國的垂直裝甲,但是因為蘇聯的工藝不過關,裝甲板內部有很多氣孔。一到戰場上即使被德國iii號/iv號坦克早期型號 命中,裝甲不會被穿透,但是炮塔和車體內部的裝甲受到彈丸衝擊會崩裂,飛出很多碎片,給坦克內部的乘員造成殺傷效果。

但是德國坦克兵幾乎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就算戰爭後期隨著重要稀土礦的丟失,裝甲質量下降也沒有出現蘇聯坦克那樣的問題。

11樓:ibm在中國

很簡單,德軍坦克負重輪裹有橡膠且採用優秀避震器,內部防護也很好(有真皮坐椅)不需要頭戴坦克盔(德軍坦克內部環境及效能良好加上其優秀素質才誕生了如此多的王牌坦克手.

二戰德國主戰坦克

為什麼二戰時虎式坦克單挑那麼強大,卻被嘲諷很

12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的最佳答案其實就是被遊戲和地攤深深毒害的真實寫照。虎式從來沒有被任何將軍或士兵嘲諷過,最多隻是討論虎式對噸位的浪費和過於保守的設計。

地攤文學從來分不清虎式和虎王,所有對機動性可靠性的負面評價說的都是虎王。而虎式在這兩方面都非常優秀。

虎式的可靠性是可以排進二戰坦克前五名的,而如果成員操縱得當虎式的可靠性將僅次於謝爾曼和四號這些軍馬級勞模,虎式雖然是應急產物,但正因為是應急產物所以德國設計師們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根本沒來急毒害虎式。德軍的內部維修報告認為虎式的可靠性僅低於四號。

虎式的機動性十分優秀,是直到is-7服役前跑的最快的重型坦克。虎式的動力佈局沿用三號上成熟的模式,單位噸功率高達12,而包括謝爾曼在內,四號g之後的型號也不過是12的噸功率,只有t34的噸功率達到了15,而虎式/謝爾曼/t34間地面壓強比為74/95/85,所以虎式的地形通過性遠高於謝爾曼,與t34基本相當。

交錯負重輪為虎式提供了極高的行進間穩定性,代價就是一旦懸掛系統嚴重受損,虎式幾乎無法戰場自救。其次虎式的裝甲實在是配不上其重量,虎式早期的裝甲優勢更主要的是得益於其戰術上以救火隊員為主,不會孤身深入敵營,導致虎式幾乎可以保證在500米外**,而43年英美蘇都有可以在500米內穩定擊穿虎式的火炮。虎式的行程也沒有現象中的那麼爛,實戰中500公里戰略機動還輕鬆完成的,而超過500公里的,以歐洲的交通網路完全沒有必要用履帶來跑。

最後虎式的炮,43年確實88炮可以算是最大口徑坦克炮之一了,但是到了44年低,面對英蘇的新銳重型坦克,56/88頗有點敲門磚的味道。。不過也正是因為虎式並不追求面面具到的屬性,讓他在42年就完成定型,43年就開始量產,並在使其最早出現的大半年內成為戰場上不可被擊毀的存在,而後來的重型坦克包括is2和虎王在內,都有研製週期過長的問題,is2甚至經過整整1年的改進才算真正完成。而此時對手缺已經由虎式變成了虎王。。

當然可能全盟軍陣營都沒想到虎王是個銀樣蠟槍頭。。

13樓:666哈嘍

德國虎式坦克裝甲厚謝爾曼坦克炮彈擊中會彈開,只有後部是弱點,火力強大一發炮彈秒殺謝爾曼坦克!但是弱點是機動不靈活非常費油續航力嚴重不足最大的弱點就是故障率特別高!德國喜歡搞這些東西還有鼠式坦克不過沒有服役!

14樓:

老虎單挑很強嗎?

除了個別大家都有的孤例,老虎交換比可謂非常磕磣,跟謝爾曼比都還差點,對戰謝爾曼更是跟傳說相反幾乎交白卷。

不懂戰場統計規則的人往往只用產量/最終損失數量/摧毀目標數來計算某型坦克的優勢,甚至用個位數的戰例和個位數的王牌來代表其整體表現,這是小學級別的嚴重錯誤。

首先,你自己算的資料就是錯誤的,因為坦克被擊毀後可以**修復並再次參加戰鬥,因此與其他一被打就化渣的輕型載具不同,裝甲車輛有著自己獨特的統計規則。

一輛坦克,或者裝甲車,在正規統計裡只要不能繼續作戰行動都會被記入戰損,其標準是坦克無法繼續作戰且不能自行退出戰場或自行排除故障,例如履帶損壞而無法現場處置、拋錨、被擊傷導致成員放棄車輛或某一成員死亡,都屬於戰損,甚至虎王這種點火需要藉助外力的車輛,不小心一腳踩熄火,無法在較為緊迫的作戰環境中重新發動導致成員暫時放棄車輛,也算戰損。因此一輛坦克在服役生涯中會戰損很多次,你只拿自己瞎算的虎式變成廢鐵的次數,再拿來與英美蘇公開的完全統計資料比較,結果當然謬之千里。至於為何德軍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官方的解釋是當時德軍最高指揮部的資料室被空襲摧毀,導致大量檔案化為灰燼,因此目前只能通過德軍營級單位的零星記錄來推測德軍裝備的戰損比例。

另外,包括現代坦克在內,想要讓坦克失去戰鬥力,實際並不需要擊穿其裝甲,只需要損壞炮塔的戰鬥裝置,一樣可以將對方坦克knock out。例如美軍最愛的打法莫過於坦克排全體高爆彈一通亂炸,任何敵方坦克,包括虎王在內,一輪炮擊下來整張臉就成了車禍現場,炮管斷裂變形、炮鏡破碎、潛望鏡損壞、炮塔座圈卡住、耳軸變形、裝甲發生龜裂搖搖欲墜等雜七雜八的損傷一個不少,直接戰鬥不能,加上自己又跑不過饅頭,唯一活命的選擇當然就是棄車跑路了。順帶一提,美軍的高爆彈裝藥相當大,黑豹坦克的正面裝甲只能承受3~4次打擊就會破碎(或者在中彈兩次以上時自己開了一炮,也會直接座斷前裝甲),再來一次全車超壓報廢,因此和一般遊戲裡的狀況不同,真實的二戰坦克對戰是經常用高爆彈互相炸的。

再者,體型龐大的重型坦克,由於坦克內裝置間距大,被攻擊時同時損壞複數關鍵部位或被直接打到彈藥架等致命部位的概率低,被完全摧毀的概率低,**修復率自然就高。並且,在輕傷後繼續戰鬥面臨的風險也低,能支援車長判斷繼續作戰,這是重型坦克的天然特性,主要和體積有關,跟他是虎式還是貓式關係並不大。你要單純從這所謂的生存能力來評價,那麼 b1-bis和kv2甚至更早的夏爾2c可要比虎式好太多了。

事實上,「中型坦克「謝爾曼,體積和老虎是差不多的,而且車內空間更加巨大,其被擊毀成員平均死傷0.4人,只有虎式的20%不到,就此一例便可看出大空間和佩戴坦克盔的良好習慣對減輕碎片和**傷害的效果有多麼顯著。而結構緊湊的中輕型坦克,被擊毀時往往連帶大量內部裝置受損,發生火災或彈藥殉爆而無法**,因此修復率較低,若是為了節約成本大量採用非拆卸式設計進行製造,如t-34,雞毛蒜皮的小故障導致徹底報廢的比例也特別高。

並且,由於被彈被擊中要害的風險高,中輕型坦克車組一旦發生損傷,哪怕是輕傷,都會當機立斷棄車或者撤退,這也是其固有屬性,和強不強也沒關係。

根據不太完整的記錄推測,虎式的真實損毀率實際上是超過400%的,並且戰爭結束後幾乎沒剩下完整的車輛,除了42年在東線欺負用生鐵炮彈的毛子,其他時候想打個人難如登天。

在實際戰例裡,虎式幾乎沒打贏過謝爾曼,也無法從正面擊穿謝爾曼。只能偷襲消滅丘吉爾坦克,正面打也幾乎沒有贏過。並且虎式無法承受西線盟軍所有中型以上車輛以及所有反坦克炮的打擊,能欺負的42年後的中型坦克也只有t-34,而t-34若不是正面裝甲實際厚度實在太薄,但凡有個60mm,老虎也就只有喝風去了。

沒錯,在實際測試中,t-34的前裝甲能在近距離跳老虎的apcbc,但由於厚度太薄,在炮彈被裝甲偏轉的過程中餘剩的裝甲材料發生斷裂,進而被裝甲破裂產生的大量秒速上千米的高速碎片擊毀,而謝爾曼的63mm前裝甲就只需要10度側身就能完全免疫虎式的主炮。

所以單挑強是謠言,被吊打才是真的。

二戰德國的III型坦克,二戰中德軍的坦克總共有哪幾個大型號?I II III IV V(黑豹)VI(虎式),有VII號和V

二戰時期德國三號坦克,1933年,阿道夫 希特勒命令研製一種15噸的新型坦克。研製人員將一種新型的裝甲車裝備了37mm或50mm火炮和兩門mg34機槍後改裝為坦克。海因茲 古德里安為新組建的裝甲師裝備了大量的該型坦克,為以後的德軍坦克打下了基礎,在坦克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號坦克是戰爭初期德軍...

關於二戰德國坦克的問題,請說一下二戰德國虎式坦克炮的詳盡引數

iv型坦克產量最大,各種型號加起來有8500輛,如果同iv突擊炮1140輛和iv驅逐車1900輛,旋風,犀牛,野蜂,灰熊等變形車加起來的話,少說也有14000輛。最多的是iv坦克,號稱德意志軍馬。從戰前一直到結束都要,戰後在阿拉伯世界還有國家在用。pz i輕型坦克 戰前1867輛 pz ii輕型坦克...

二戰德國著名坦克手是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著名坦克手是奧托 卡里烏斯,共摧毀178輛坦克以及130門火炮。戰績 奧托 卡里烏斯出生於1922年5月27日,1940年 5月,卡里烏斯志願加入德國國防軍第104預備步兵營在完成一連串的兵科訓練之後,他被派往第20裝甲師第21團,在一輛pzkpfw 38 t 輕型坦克上,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