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於追求財富所持的態度,孔子最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時的態度是

2023-02-06 20:45:38 字數 6214 閱讀 1428

1樓:匿名使用者

哥很愛財,但不盜不搶。

孔子最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時的態度是

孔子對富貴和快樂持有怎樣的態度

孔子對待富貴貧賤的基本態度是什麼?這種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特別是市場經濟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啊.不過比不上雖貧窮卻樂於道,縱然有錢卻謙虛好禮.」

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困與地位低下,這是人們所厭惡的,如果是正當情況下得到的,君子不會擺脫它.」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一番樂趣.幹不正當的事情得到的富貴,在我看來不過是浮雲一樣虛幻的東西.」

有錢,有地位,是人人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孔子看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仁義」,是人的道德和信念.富貴的人,應當重視自己的修養,不要驕傲無禮.

求富貴的人,應當記住第一重要的原則是「道義」,符合原則的致富值得肯定,而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是可恥的.貧窮的人,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巴結奉承富有的人,應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修養,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孔子強調對富貴財利的追求必須合乎道義.在今天,這依然是一種極富現實意義的思想.這裡有一個很近的例子.

2023年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我國廣州、北京等地相繼爆發了突如其來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後幾十個省份報告有疫情,數以千計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奪去了生命.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擊「非典」的可歌可泣的鬥爭.

然而就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也有極少一部分人乘機大發不義之財.這種社會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一部分人沒有正確的義利觀,為牟取財利而罔顧道義,不擇手段.假如他們像孔子說的那樣「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像衛國大夫公叔文子那樣「義然後取」,就不會這樣草菅人命了.

孔子的思想在今天還適用嗎?談談你的看法.

3樓:匿名使用者

60年代以後人民狠批起孔子來。但就在中國大陸大搞批孔子的前後,在世界上另外一 些地方,卻出現了與此截然不同的情況。臺灣存在著明顯的尊孔傾向,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對孔子和孔子的思想都給了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總之,歷史已從正反兩方面告訴我們,應當冷靜地對待孔子思想。 在這當兒,也不要忘了他思想中不適合現代生活需要的保守、消極的東西,如因強調個人修養而缺乏競爭觀念;因崇尚先王之業,而又厚古薄今之嫌;因申明他是「述而 不作,信而好古」,故而缺乏開創精神;因他有重義輕利的傾向,從而缺乏商品意識; 因他的「孝」中有絕對服從父親的內容,故而也就有束縛人民獨立思考的成分,等等。孔子思想中的現實意義分成:

( 一 ) 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援、相互諒解的道德思想。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對待這些矛盾,卻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 只強調妥協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對的,但是把人與人之間只看成是鬥爭的關係,只看到對抗鬥爭、武力解決問題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縱觀和橫觀人類歷史,戰爭的 時間要少於和平的時間,戰爭地區要少於和平的地區。

戰爭手段並不是處理的唯一辦 法,謙讓、妥協、諒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種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剋制、諒解、妥協和互相關懷、親善、友持、照顧,以達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 富裕之路和孔子的義利觀。

不斷要求佔有更多的財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這是人所固有的一種屬性,是客觀存在。如果用正當的途徑和手段獲得財富以滿足慾望,就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果用不正當的途徑來獲得財富,就會破壞生產、妨礙社會的安定。

孔子承認人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慾望。可是他說:「雖然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是「不以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他對那種為個人私利而坑害別人的行為是藐視和反對的!

(三)尊老敬長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為,在世界各個國家中是長期存在著,是極為寶貴的。歧視和虐待老人,不僅使生產和社會工作受到損失,而且會使道德淪喪,社會混亂,甚至能形成社會危機。所以尊老敬長是一種值得各個時代重視的品德。

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體系和其他思想,曾長期贏得了社會的信任。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要看情況而定.有的話毫無疑問是千古名言,亙古不變的真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但是,由於儒學本身性質的問題,其本身宣揚的都是所謂的,至少我認為是很大程度上是關於祭祀、敬神之類的,是對於周禮的推崇,強調的是道德的教化。

儘管孔子有著「敬鬼神而遠之」的天命觀,以及他對於獨立人格的開創性見解,但他無疑都是建立於「殺生成仁」的基礎上的。我認為,在如今這個社會,是強調多元化的,正如幾年前的高考作文一般,是「雜」的社會,我們要對於不同意見加以寬容與尊重,甚至是我們無法容忍的所謂異端學說以諒解。

孔子在論語對富貴的態度是什麼

5樓:突擊手蜜獾

孔子並不主張個人貧窮為好.

孔子讚賞衛國的公子荊善於管理家業,說他當家業富有時,說\"苟美矣\"(《論語·子路篇》).這就是說,富有是美的.這反映了孔子對富的看法.

當學生冉有提出:\"既庶矣,又何加焉 \"人口多了,又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富之.

\"(同上)使人民富起來.這是從孔子仁的思想中可以自然引申出來的.推己及人,愛別人,愛人民,就要把美好的富也推給人民.

這裡當然包含後人所謂\"富民\"的思想.

(1)富是美好的,但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

什麼樣的富人不高尚呢 一是隻富自己不富別人不富人民的統治者.例如齊景公自己很富,\"有馬千駟\"(四千匹馬與一千輛馬車),古代以一輛馬車和四匹馬作為一個財富的單位,稱為\"駟\".齊景公有馬千駟,說明他很富有.

但他不給人民辦事,沒有做出什麼好事.所以當他死時,\"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篇》),人民找不出歌頌他道德的詞.二是不義而富的人.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富貴,對於孔子來說,就象浮雲那樣,虛無飄渺,不增加什麼樂趣.

(《述而篇》)哪些手段是不義的呢 孔子沒有明說,但他提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篇》)又說: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憲問篇》)政治混亂,百姓窮困,自己卻很富,那是可恥的.政治清明,百姓安樂,自己有俸祿,政治變壞了,自己還是那樣拿著俸祿,也是可恥的.

透過這些說法,我們體會孔子的意思,是要與人民同甘共苦.孔子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顏淵篇》)就是說,統治者要與人民共同富裕,不要只顧自己發財,不顧百姓受窮.

只有自己富,那就是不義的.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因此嫌貧愛富,是一種盲目的追求.孔子用《詩經》上的\"誠不以富\"來說明\"惑\".

(2)孔子認為\"富貴在天\",是由天命決定的,人是無法強求的.

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述而篇》)如果能夠求到富貴,那麼孔子願意承擔任何低賤的工作.但是,如果自己的努力求不到富貴,那麼就可以按自己的願望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當然,孔子的學生就有不聽命運的安排,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致富.

典型的有端木賜.他不受命運的支配,從事商業活動,由於**市場**比較準確,賺了很多錢.而道德和學問都比端木賜強的顏回,不肯出去做生意,只是守在家裡受窮,在貧病交加中夭折.

孔子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認為從事農業的活動,發不了財.要發財,首先要學好文化.因此他說: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衛靈公》)

(3)富,需要有文化,道德相配合.有文化,道德的人稱為君子.

孔子認為\"君子固窮\",雖然窮困,卻也不胡來,仍然堅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君子憂道不憂貧\"(同上)君子富起來後,不能驕傲,更不能驕橫.就是\"富而無驕\"(《憲問篇》).

普通百姓一旦富起來,容易驕橫,因此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使他們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在富裕之後不至於驕橫.這就是\"富而後教\".如果富裕了,不能及時給教育,新富起來而又缺乏教育的人容易驕橫為暴,什麼壞事都敢做,為所欲為,嚴重危害社會.

按孟子的說法,這種人就跟禽獸差不多.富裕以後,頭等大事就是教育.考慮不到這一層次,就是沒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

孔子希望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先富起來.如果\"上大學賺小錢,上小學賺大錢.\"那麼,這對教育界就會產生誤導作用,使人民輕視教育.

口頭上講教育的重要性,作用甚微,無人相信,而實際上的導向,作用極大,不容忽視.

總之,從孔子的言論看,中國傳統思想是不以財富地位論人,而是以德論人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里仁第四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第七  子曰: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

「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泰伯第八  子曰: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罕第九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

「是道也,何足以臧?」  鄉黨第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憂曰: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路第十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

『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憲問第十四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

彼哉!」問管仲。曰:

「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曰:

「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

知德者鮮矣。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季氏第十六  孔子  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  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  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  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其斯之謂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孔子對鬼神持什麼樣的態度

孔子是這樣主張的,祭神指的的是行祭祖先禮 祭神禮之時,應該像祖先 神真實存在一樣,講究的是禮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否則不如不去祭祀。這已經明顯的反映出孔子的觀點,他並沒有對於鬼神是否真實存在進行 他是在講禮儀規範的問題。他本人 敬鬼神而遠之 其實與他對於鬼神是否存在的觀點是一樣的,無法確信鬼神是否真的...

如何看待魯迅對孔子的態度,魯迅對孔子與儒學的態度有何不同

他對於孔來子的態度是不對的,但是在自當時的情況下,新文化的主要鬥爭物件就是封建文化,儒學糟粕,而不巧的是,儒家的最大代表就是孔子,所以只能把這個有代表性的拿出來說事了。應該說,當年批判的是封建王朝理解下的孔子,而不是歷史上的孔子。本來諸子百家裡,儒家雖然不算太好吧,但是也是不錯的,但是從西漢董仲舒罷...

孔子的什麼思想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概括的說就五個字 仁 義 禮 智 信 系統的思想理論有 四書五經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 等許多不朽的著作 她們經歷了長久的時間考驗,形成中華文化的主流,長期以來指引著中華民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同時也是全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孔子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