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是春秋末的人,孫子兵法用間篇卻記載了蘇秦為燕伐齊的事「燕之興也,蘇秦在齊」這是怎麼回事

2022-12-09 19:06:09 字數 5570 閱讀 7890

1樓:杜半傑

孫子兵法五疑點:第一、《孫子兵法》的許多用語都是戰國時代流行而春秋時所未見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孫子兵法》記載用兵數動輒十萬,但是春秋時期即使是大國用兵也不過

二、三萬人,只有到了戰國中期,才有用兵十萬至數十萬的記載。第三、《孫子兵法》所談的戰術多為運動戰,主張深入敵後,長距離的調遣。這些都是戰國時代的打法。

第四、《孫子兵法》言兵,由「將」獨當一面,這一軍事格局是戰國時期的寫照,春秋時的戰爭一般都由國君親自統率軍隊出征。第五、《孫子兵法》有關於蘇秦的記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而蘇秦活動的時代當戰國中後期,在孫武之後約200年。

這些疑點不能正確解釋的話,要斷言《孫子兵法》系孫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頗。

爭了許多年也沒爭出個所以然來,你到這裡來問,怕也得不到正確答案

2樓:兵法大師

專家分析後認為,這是孫子兵法在流傳過程中,後人增加的,註解時竄入的。

3樓:清姐

孫子兵法是後人總結出來的並不是孫子自己寫的。

也有可能是孫臏兵法。

畢竟流傳這麼久,後人加了些也無從考證

4樓:匿名使用者

流傳這麼久,後人加了些也無從考證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啊 我不懂這個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

6樓:手機使用者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嗎? 《孫子兵法》是現存我國最早、也是最傑出的兵法,歷來被稱作「兵經」,譽為「百代談兵之祖」。它精邃的思想、奇妙的謀略、深刻的哲理、優美的語言,哺育了我國一代又一代軍事家的成長。

公元8世紀當我國唐朝時,它傳入日本,立刻受到日一本各界的高度重視,研究、註釋、講解、運用者層出不窮。近幾個世紀以來,它又傳到歐美各國,翻譯成十幾種文字,除了軍事領域外,它還被運用到外交活動、企業管理、市場競爭、體育競賽等方面,成為世界人民最喜愛的讀物之一。 可是,《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長期以來一直是個疑惑不解的問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孫子」——孫武和孫臏,孫武是春秋後期吳國的將軍,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軍師,他們各有兵法傳世。《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中,也著錄有 《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兩種。唐顏師古注前書的作者是「孫武」,後書的作者是「孫臏「。

然而、孫臏的兵法書自東漢末年以後就失傳了。這樣,兩個「孫子」只有一部《孫子兵法》。於是,自宋代以來,就引起了許多人的懷疑和猜測。

有人根據《孫子兵法》闡述的許多是戰國時代的情況,就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而完成於孫臏;有人則乾脆主張,它是孫臏所作。 由於「孫子」有兩個,而《孫子兵法》只有一部,不少人更懷疑起孫武其人的有無。宋人葉適根據《左傳》中毫不提及孫武,而《史記·孫子傳》敘孫武用兵「試以婦人」,其事「奇險不足信」,因而指出:

「故凡謂穰苴、孫武者,皆辯土妄相標指,非事實」。(《習學記言》)清人全祖望完全贊同上述觀點,認為:「吳原未嘗有此人,而其事其書皆縱橫家所偽為」。

(《鮑崎亭集·孫武子論》)現代學者齊思和撰《孫子兵法著作時代考》也主張:「孫武實未必有其人,十三篇乃戰國之書」。(《燕京學報》第26期)還有人認為,孫武就是孫臏。

如日本學者齋藤拙堂作《孫子辨》一文論道:「孫武與孫臏,畢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臏是其綽號」。(見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中冊)現代學者錢穆也指出:

孫子在吳、齊兩國都呆過,太史公莫能辨,遂「誤分以為二人」(《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可見學術界在這個問題上說法之紛紜離奇。 2023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墓葬中,同時發現了書寫《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大批竹簡。

這個發現不僅使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著作得以重見天日,而且證實了《史記·孫子傳》和《漢書·藝文志》關於兩個「孫子」有兩部兵法的記載是確實的。但是,有些學者認為,它還不能證明《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孫武所撰,因為這部兵法闡述的大多是戰國時代的情況: (一)《孫子兵法》的許多用語都是戰國時代流行而春秋時所未見的。

如《勢篇》說「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九地篇》說「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這裡的「形名」和「霸王」,都是戰國時常用的詞語。 (二)《孫子》言用兵數動輒就是十萬。

如《作戰篇》曰:「帶甲十萬」;《用間篇》又云:「興師十萬」。

而春秋大國用兵不過數百乘,約二三萬人。到戰國中期,才有帶甲十萬至數十萬者。 (三)春秋時的大戰一般都在數日內解決,即使圍城亦不過數月,而《孫子兵法》所談戰爭往往曠日持久。

如《作戰篇》說:「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用間篇》又說:「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

」這分明是戰國時代的狀況。 (四)《孫子兵法》所談的戰術多為運動戰,主張深入敵後,長距離的調遣。如它說: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並敵一向,千里殺將」(《九地篇》);「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篇》)。這些都是戰國時代的打法。 (五)《孫子》特別好用「五」數,如《勢篇》曰: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五色之變,不可勝現也」;「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虛實篇》又云:「五行無常勝」。

這些都應是在戰國時代「五行」學說流行後的說法。 (六)《孫子》的體裁類似於《墨子》的《尚賢》、《兼愛》等篇。它每篇定名都總括全篇的大意,篇前都冠以「某子曰」。

這種體裁,大致晚於《論語》、《孟子》而早於《荀子》、《韓非子》,約出現於戰國中後期。 (七)春秋時的戰爭一般都由國君親自統率軍隊出征,或者由中軍元帥統御上下軍。而《孫子》言兵,由「將」獨當一面。

如它說:「將受命於君」(《九變篇》);「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謀攻篇》)。戰國時才有如此格局。

(八)春秋時作戰之軍隊,一般都自帶糧食,所謂「裹糧坐甲」(《左傳·文公十二年》),糧食吃盡而返歸,未有指敵以為食者。而《孫子》卻一再強調:「因糧於敵」,「智將務食於敵」(《作戰篇》)。

這又是戰國時之策略。 (九)春秋時對卿大夫稱「主」,而稱國君為「主」乃是三家分晉以後的事。《孫子》每每稱國君為「主」,此又為出於戰國之證。

此外,《用間篇》說的「謁者」、「門者」、「舍人」,也都是戰國三時之用語。 (十)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用間》篇,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一語。蘇秦活動的時代當戰國中後期,在孫武之後約200年。

這更足以說明《孫子》成書之晚。因為此句與孫武之時代不合過於明顯,後被人刪去。 上述十條關於《孫子兵法》出自戰國時代的論據,都有一定道理。

當然,歷來也有不少學者,如明代的宋濂(作《諸子辨》)、清代的孫星衍(作《孫子十家注序》)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作者等,都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認為《孫子兵法》是春秋時孫武所自著。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讀者當審慎鑑別之。

7樓:ss風雲錄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023年,被譽為兵學聖典

竹簡為什麼沒能沿襲至今

8樓:天降大任與偶也

時代變化 那些寫字又慢拿起來又重 哪個時代的書寫工具有限 其實他們也不想

關於蘇秦此人的疑問

9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史記》記載,蘇秦和張儀是同時代人。但是當代出土的地下文物文獻資料,卻顯示兩人相隔百年。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信地下而否認地上文獻?

地下文獻的可信度是否一定高於地上文獻?我以為不能如此武斷!

陳寅恪先生以為研究金石學必須通經研史。畢竟金石資料只是吉光片羽,沒有把它們放在具體的經學、史學大框架內,是無法辨其真偽、斷定其價值並將其有效利用。

還是要講求王國維的二重考據法!判斷地下地上文獻可信度誰高,誰底?然後再做進一步論斷!這事馬虎不得!

葛兆光先生說:在「敘述」一詞的涵蓋和指稱下,歷史與文學的界限開始消失在「敘述」一詞的涵蓋和指稱下,歷史與文學的界限開始消失。當然,在著名的《史記》裡我們能不費力地找到「文學虛構」的例子,像《項羽本紀》中關於「垓下之戰」的故事,儘管它已經成了後來文學藝術中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原型,但人們也還是看出它的想象,而《蘇秦張儀列傳》中富於戲劇性的合縱連橫,也在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發現的啟示下,被人們指出這可能是歷史敘述者的虛構,因為張、蘇兩人的時代差異決定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同臺演出《史記》屬於歷史與文學尚未徹底分化時期的作品,它那種強烈的個人意識,使它並不完全追求所謂的「真實」,而更看重敘述的力量。。

不過,這種出自敘述者個人的好奇而編造故事的風氣,在後來的歷史著作中彷彿漸漸被驅趕出歷史學的門牆,歷史學開始習慣於用嚴肅的話語書寫著過去,它彷彿在宣稱自己不是「敘述」而是「紀實」,就像歷史學家願意相信《唐書》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以及不得不信《宋史》中對於陳橋兵變的敘述一樣,後世對於唐太宗作為英主的讚揚強化了兄弟殘殺事件的合理性,而事件的合理性又強化了敘述的合理性關於這一段歷史,可以參看宋代人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七,49-53頁,中華書局,1983後世苦於無法搜尋更多的史料對權威正史的記載提出置疑,因而只能承認黃袍加身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戲劇而是順天理得民心的舉動,儘管它也讓人想到欺負孤兒寡母的不正當。但是,正是在這種被認定為嚴肅和公正的敘述中,由於特定的視角、觀念、立場以及語言而有意無意地選擇、修正甚至扭曲歷史的敘述,卻用所謂的「真實」掩飾著它的「虛構」,用「洞見」掩飾著它的「不見」。

我查閱到一篇陳桐生先生的一篇**。文章名為《20世紀史傳散文》,刊登在2023年第2期的《陝西師範學報·哲社版》上。文章中有關於樓主所需要的資訊。

見同期雜誌p106頁。我轉抄如下:

文物考古也給史傳散文研究帶來難題。202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就是一例。該書共27章,其中11章內容與《戰國策》及《史記》大體相同,另外16章為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

《戰國縱橫家書》中有13章涉及蘇秦,而帛書所載蘇秦事蹟與《戰國策》《史記·蘇秦列傳》相距甚大。由此引起學者爭議。一批學者根據出土的帛書否定《戰國策》及《史記》的真實性。

唐蘭先生說:「(司馬遷)沒有見到關於蘇秦的第一手史料,因而把公元前三世紀初的蘇秦事蹟,推到世紀末,把張儀、蘇秦的時序改為蘇秦、張儀;五國伐秦成了六國合縱,還推早了45年(前333-228),時序既差,事蹟中既有弄錯的,又有假造的,他的《蘇秦傳》成了**了。」楊寬、馬雍、鄭傑文也贊成上述意見。

但趙生群卻認為,《戰國縱橫家書》與《戰國策》《史記》相關的11章,有的與《戰國策》《史記》分歧矛盾,有的與《戰國策》《史記》互有異同。司馬遷、劉向都見到過有關蘇秦的活動的不同史料,只不過他們在著述和校書時做出了決者,確認蘇秦合縱在前,張儀連橫在後,蘇秦為兄,蘇代為弟等重要史實。司馬遷寫戰國史所依據的史料,除了《戰國策》之外,尚有《秦紀》,各國史記,《蘇子》與《張子》等書。

而劉向校書的所依據的史料有《蘇子》《張子》及戰國縱橫家遊說的資。這些資料中的任何一種,可靠性都不在《戰國縱橫家書》之下。他的結論是:

《戰國縱橫家書》中的16 章無主名的作品多與蘇秦無關而帛書中有關蘇秦的記載則是託名重言。應該如何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在沒有其他爭議的情況下,地下出土文物確實可以作為最高的第一評判標準。

但是具體到戰國秦漢之際,就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戰國縱橫家書》出自縱橫家之手。戰國縱橫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嚴肅的著述群體,鋪張揚厲、誇大其辭正是他們慣用的手法。

至於是否對歷史負責那就不在他們考慮之列了。因此無論是經過劉向整理過的《戰國策》還是該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都會有真偽並存的問題。《戰國縱橫家書》所記載的史事真實度不會比《戰國策》高出多少,如果以《戰國縱橫家書》作為評判真偽的唯一標準很可能會誤事。

另:唐蘭先生晚年的最後工作就是整理馬王堆出土的文物文獻資料。他的**集中應該會有詳細的資訊。你可以參看。還有70年代的《文物》雜誌中有不少考古發現的報道

《孫子兵法》中的《用間篇》有哪幾間

故用間有五 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 生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

孫子兵法總共有多少篇,孫子兵法一共多少篇

孫子兵法十三篇目錄 孫子兵法 計篇 第一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孫子兵法 作戰篇 第二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孫子兵法 謀攻篇 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孫子兵法 形篇 第四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孫子兵法 勢篇 第五 凡治眾如治寡,分...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臏嗎,《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還是孫臏?

首先先回答一下提問者的問題 孫子兵法 的作者不是孫臏,孫子兵法 的作者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孫臏和孫武是兩個時期的人,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 孫子兵法 是如何而來?順道也說說孫臏。據說是因為齊國發生內亂,孫武決定南下以避免卿大夫之間的政治鬥爭,孫吳到吳國以後在姑蘇 今江蘇蘇州 隱居下來。一邊觀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