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為什麼?南懷瑾

2022-12-09 14:56:07 字數 5123 閱讀 6148

1樓:因緣法

2臺灣著名佛學大師南懷謹012年9月29日安祥去逝於江蘇吳江的太湖大學堂。

南懷瑾(2023年3月18日—2023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瞭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孔子說的」三畏「」三友「分別指的是什麼?

2樓:上善三千若水

「三畏」**於孔子所說的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具體意思是,君子有三件敬畏之事:

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根據南懷瑾大師的解釋,「畏天命」,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畏大人」,指的是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畏聖人之言」,說的是要敬畏聖賢之人留下來的言論,它們都是聖賢之人的人生經驗的提煉。

「三友」也來自於孔子所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

意思是交友宜交正直、誠信、見多識廣的朋友;與習慣於走邪道、善於阿諛奉承、習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對自己沒有好處。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要擇善交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選擇志同道合的正直朋友對於自己的發展,薰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那些豬朋狗友,以及虛偽,胡話亂說的人對自己則有損害,儘量少交,或者避而遠之。

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也絲毫不落後,它詳細地告訴了我們做人的守則,對我們交友發展的建議,這對於今後人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知己,是一生的朋友,也是最單純的朋友,不涉及金錢利益。知己,淡如白水,卻沁人心脾。

3樓:

孔子說,人有三畏,是哪三畏呢?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4樓: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畏天命:畏是怕,也是敬畏、遵從、服從、天命是人生哲學、宗教信仰、主義等。人生要遵從、服從、人生哲學、佛、上帝、主義、有所怕,才有所成。

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指大官,而是指:父母、師長、有道德學問的人。

我們要有敬畏之心,尊敬他們,遵從他們的教誨,服從他們的指導,才有進步,才會成功,才有成就。畏聖人之言:我們讀《論語》、《四書五經》|、《佛經》、《聖經》、《可蘭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

怕違反聖人之言,所以,我們要遵守服從聖人所說的話,作為人生言行的標準。反之,沒有智慧的人: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沒有智慧的人,沒有中心思想,言行都不合乎道德標準,到處碰壁,沒有人緣,終於失敗。狎大人:

不信任父母師長、和有道德學問的人,一意孤行,一事無成。侮聖人之言:不聽聖人的話,胡言亂語,胡作非為,一敗塗地。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樓:另外的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一致自然規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聖人的言論。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病佞,損矣。

孔子認為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為益友,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意思就是交朋友要找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那些損友就是就是溜鬚拍馬一味地誇你,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光說不做之人。對於這樣的人要遠離。

6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三畏「、"三友「指的是:

一、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之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

交友宜交正直、誠信、見多識廣的朋友;同慣於走邪道、善於阿諛奉承、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對自己沒有好處!

7樓:我叫蕭笑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

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狸大

人,侮聖人之言。」這裡的「畏」,應作敬畏、尊重講,而非畏懼、害怕之意。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謂益友和損友各有三。後多以指益友。

唐 張說 《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序:「戲謔而逢規誡,指諷而見師表,益過三友,豈易得哉?」 宋 秦觀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詩:

「投閒數訪之,可得三友益。」 明 楊慎 《送謝子佩》詩:「益者來三友,同心得二人。」

8樓:諾言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說:

「君子有三件敬畏之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大人,並輕侮聖人的話。

」「畏」在這裡指的是敬畏而非單純的畏懼,如《廣雅·釋詁》曰:「畏,敬也」。而 「聖人」,指的是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大人」,一般理解為賢德而居上位者和父母長輩;至於「天命」,孔子指的又是什麼呢?

「天命」的概念源自上古時代人們對「上帝」的理解,本義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運。命,指的是帶有必然性與神祕色彩的趨勢和結果;而天的所指則比較複雜。先秦時代天命中的「天」,其內涵大致有四:

一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天宇和各種不可抗的自然現象,三是祖先亡靈和鬼神,四是被神化了的君王。孔子一生對鬼神的態度很是糾結,並儘量迴避談論鬼神,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對鬼神是敬而遠之,因此說,孔子的「天命」所指肯定不是亡靈和鬼神。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9樓:互信互助互愛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道天所賦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輕視高位的人,戲侮聖人的話。」

10樓:有志者x事竟成

孔子是信命的,命者,使也。天命即是天之所命,老天使你這樣。孔子五十歲才有機會出仕為政,這是天之所命。

墮三都不成,被迫去魯,這也是天之所命。周遊列國,佈道傳教,這也是天之所命。為什麼用一個「畏」字呢,表示不敢違抗。

孔子周遊列國,迭遭凶險,歷盡艱辛,這是天之所命,不可違抗,所以無論旅途中遇到了什麼,他都沒有牢騷,無怨無悔。在陳絕糧也能「君子固窮」。也正為是天之所命,所以「子畏於匡」時、「桓魋欲殺孔子」時,孔子也能自信地說「天生德於予」,意思是說:

老天要我周遊列國,佈道傳教,它是不會讓我死在半路上的。

大人即是指在位之君子,那些公侯卿大夫們,相對於民而言。

聖人之言當然很好理解了。詳見兄弟專欄——半部《論語》。

11樓:跑馬的漢子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意思是:君子要懂得敬畏,敬畏天命,而知天命。敬畏年長的大人以及地位崇高的人,敬畏有才能,德行,聖賢的人。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畏懼這些,往往還侮辱他們。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意思是對你有所幫助的朋友有三種。一種是當你行為不端的時候,他們會有話直說,提醒你,告誡你。一種是 能夠體諒你,,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守信用的。一種是知識淵博,學問多的。

有三種人不可以結交的損友。一種是習慣作奸犯科,違法的人。一種是溜鬚拍馬,不守信用的人,一種是善於花言巧語為自己某去利益的人。

通過學習孔子的「三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讓我們瞭解到,作為君子應該對世間萬物,比自己走德行,有才能的人保持自己的敬畏感,同時有些朋友不能夠結交,有些朋友結交了會幫助我們成長。

12樓:love彩樂

所謂「人有三畏」,衍生自「君子三畏」,出自《論語·季氏》,原話是,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畏天命:畏是怕,也是敬畏、遵從、服從、天命是人生哲學、宗教信仰、主義等。人生要遵從、服從、人生哲學、佛、上帝、主義、有所怕,才有所成。

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指大官,而是指:父母、師長、有道德學問的人。我們要有敬畏之心,尊敬他們,遵從他們的教誨,服從他們的指導,才有進步,才會成功,才有成就。

畏聖人之言:我們讀《論語》、《四書五經》|、《佛經》、《聖經》、《可蘭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聖人之言 ,所以,我們要遵守服從聖人所說的話,作為人生言行的標準。

反之,沒有智慧的人: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沒有智慧的人,沒有中心思想,言行都不合乎道德標準,到處碰壁,沒有人緣,終於失敗。

狎大人:不信任父母師長、和有道德學問的人,一意孤行,一事無成。

侮聖人之言:不聽聖人的話,胡言亂語,胡作非為,一敗塗地。

人有了這些畏懼,就不會那麼狂妄或自大,就會謙虛而慎言慎行,就會時刻關照自己與天命、大人、聖人之言的差距,從而鞭策自己去惡向善,精進向上,每天都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南懷瑾是什麼人南懷瑾的人物爭議

南懷瑾 1918年3月18日 2012年9月29日 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 佛學家 教育家 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 學者 詩人 武術家 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 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 機關 社會...

他們為什麼崇拜南懷瑾,為什麼南懷瑾有這麼多學佛的人崇拜

不是崇拜!這個叫善知識!也叫明師!對佛法理解很透徹!可以解釋 內容和開示給眾生 從而幫助世人瞭解佛法!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 為什麼麼有南懷瑾老師的資料啊?按中國傳統慣例,生者不立傳。於凌波居士編此書時,南懷瑾還在世。因為他 不是佛門人物。無論書中有沒有,南師在學佛不學佛的人心中有就好了!不其他居士的資...

人活著是為什麼,人活著是為什麼?

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的更好!單獨的一個人,巨集觀來看更沒什麼意義。我們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儘管沒意義,但生存是我們的權利,至少還沒人有權利剝奪我們的這個權力。如果說有意義,應該是指相對的意義,是創造意義而不是尋找意義。小的範圍來說我們報答了父母,養育了子女,愉悅了他人 大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