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人們祈求什麼,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2022-10-29 15:58:09 字數 6599 閱讀 1387

1樓:新左右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2樓:

七夕節人們祈求有情人終成眷屬。

3樓:佛浩廣

祈求自己心靈手巧,像女嫦娥一樣。

4樓:由可佳

七夕又叫乞巧節,婦女乞求心靈手巧

5樓:匿名使用者

心靈手巧 有情人終成眷屬

6樓:長安有佳人

你就去理解七夕這首詩吧

7樓:匿名使用者

相愛之人,長相廝守!

8樓:天空是異的藍

七月七日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乞巧的同時,婦女也在節日中祈求結婚生育。

臺北的情人廟有一副對聯:「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就是乞求愛情永恆不渝的寫照。除此之外,情人廟的雞心石上還刻有一首小詩:情人雙雙到廟來,不求兒女不求財。

神前跪下起過誓,誰先變心誰先埋。更加直白地道出了痴情男女希望白頭偕老的內心願望。

此外,還有一種七夕「種生」風俗,也是一種求育巫術。即在節日前,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9樓:我是龍的傳人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

或者她們會在醬缸臺上面擺放著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裡裝著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麼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著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簡介七夕節的簡介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10樓:困難解決局

我們都知道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熟不知這個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那它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

農曆的7月7日為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為什麼它也被稱為乞巧節?

11樓:木一一

七月七,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因為元宵節是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結識、見面的機會,而七夕的牛郎織女卻是夫妻相會。

七夕節有吃巧甜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麵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

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是一首歌詠愛情的千古絕唱:「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2樓: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早在先秦時期,《大戴禮記》中《夏小正》就記載了中華民族先民對織女星的觀察,並將其視為七月來臨的標誌。那時,人們開始根據織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狀來判斷季節。

民俗活動作為中國古代盛大的節日之一,也十分豐富有趣。作為中國情人節的主角,女性的主要活動自然是「七巧」。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代綵衣女子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針在敞口樓房,這是古代文學中關於七巧的最早記載」。

晉代周處所撰《風土記》以及南北朝時期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記載了七夕的早期風俗。這天晚上,家裡的女人繫絲帶,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繼炎、酒、果脯、瓜果、蔬菜在宮廷裡乞巧,「七夕之夜,古人要打掃院子,院子裡掛上錦緞和彩繪,擺上香桌,獻上水果。在富戶人家和宮廷裡,婦女們還「裝飾樓房,等候高臺」,到更高的地方祭拜織女。

此外,在乞巧節那天,人們擔心牛郎晚上看不到鵲橋,於是在地球上的河流上放了燈,讓牛郎認得路,很快就遇到了織女。許多學者的詩歌中也有相關記載。

古人認為太極產生兩種陰陽。陰陽是相對的,就像男人和女人是相對的一樣,所以古人在設計上是兩極思維的很多問題,在節日的設計上也是如此,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日和女人的節日。端午節、七夕節和重陽節分別在農曆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

它們都有相同的陽數,這是從陽極是陰的說法中得出的。因此,包括七夕在內的三個古老節日也被稱為女兒節。

13樓:科普日記

農曆七月七日原本不是七夕情人節而是乞巧節,日本和韓國同樣過節

14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的7月7日為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也是乞丐脫單的日子

15樓:你罵我我吃虧

乞巧節源於一些女孩的心靈手巧,這個節日傳承了很久。

16樓:孫麗

由於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祈願的同時,也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藝。

17樓:淘淘淘奇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18樓:轉身回眸之間

因為在這一天,一些女子會做一些手工來向天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

19樓:c2百賬號

因為織女織布的技術非常的高,比較心靈手巧,所以也被稱為乞巧節。

20樓:隴東槍

這個是因為古代人認為織女他非常心靈手巧,所以也被稱為乞巧節。

21樓:明臺去**了

主要是對織女的一種讚美,所以也被稱為乞巧節。

22樓:四十隻獅

因為很多東西都有他的第二個名字,這可能是由於風俗習慣導致的。

韓國有七夕節嗎?

23樓:卑微式迷戀

韓國有七夕節,七夕的日子是農曆7月初7。

韓國七夕節的習俗有祈拜織女星、祭祀、晒書曝衣。

1、祈拜織女星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2、祭祀

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物件,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

3、晒書曝衣。

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溼衣服和書拿出來晒乾的風俗,這名叫晒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晒的衣服和各種書籍。

24樓:匿名使用者

有。韓國的七夕節也與愛情無關。據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是中國習俗,後傳到韓國;高麗時代,恭湣王跟蒙古王後一起祭拜牽牛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發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其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分為家庭和集體兩種。女性要在祭臺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物件,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中國七夕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

2023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到七夕,女子們會祈求上天讓自己像什麼一樣心靈手巧

25樓:芸芸

每到七夕節,女子們會祈求上天讓自己像七仙女一樣漂亮,可愛,又心靈手巧。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26樓:困難解決局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27樓:chloe_女王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夕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七夕節風俗,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風俗有 1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 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 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

七夕節由來,七夕節的來歷

夕節又被年輕人稱之為中國的 情人節 說到七夕節,我們就會聯想到牛郎和織女這一對有情人,每到七夕節的晚上,傳說牛郎和織女就會在銀河相會,他們一年才能相見一次,也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這就是七夕節的由來。我國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也有人稱為 女兒節 或者是 七巧節 七夕節跟外國的2月14日情人節差...

七夕節的習俗,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我們都知道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熟不知這個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那它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七夕節的習俗?各地習俗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 通草 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