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的歷史典故,羽扇綸巾的歷史典故 100字左右

2022-10-23 07:42:53 字數 2212 閱讀 6496

1樓:阿滴母

個人覺得是諸葛亮,理由如下

1.蘇軾是宋朝人,那個時候不管是民間戲曲還是相關書面記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形象基本已經成熟,多數人印象裡羽扇綸巾就是諸葛亮。

2.我覺得這種裝束不太符合周瑜的地位,但放在諸葛亮這種農夫身上就沒問題。當然要說羽扇綸巾是儒將的裝束,我希望能給出證據說服我三國以前這種形象已經很普遍了。

3.原文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到這裡是個句號,整句話結束了,羽扇綸巾其實是下一句,接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個時候蘇軾到底在想什麼其實不好說。

2樓:丁件池

周瑜,字公瑾,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蘇軾該詞主要是臨赤壁懷古,而正史裡赤壁之戰,從頭到尾都是周瑜策劃和指揮的,可以說是周瑜一生最輝煌的時刻。所以「羽扇綸巾」說的正是赤壁之戰的主角周瑜。

3樓:努力出奇跡

誰說蘇軾寫得就是對的,就是權威。本人就完全不認可《念嬌奴.赤壁懷古》。蘇老是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可能他歷史認知有誤,這首詞,就寫偏差了。但不影響他的文學地位。

4樓:慕名而來也

選擇b。出自蘇軾的《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發。羽扇綸(guān)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指當時周瑜指揮赤壁之戰。

5樓:豫落寞異

你好,本來那是諸葛亮的打扮,但是如果你要是做詩詞題的話,在《念奴嬌》中是說周瑜的,因為蘇軾整首詩都在寫周瑜,是他形象的藝術昇華

6樓:千年de華夏

「羽扇綸巾」一句,一般註釋皆以為指周瑜,其理由有二:一曰葛巾羽扇為一般儒將裝束,非諸葛所獨有;二日換頭處「遙想公瑾當年」。

7樓:匿名使用者

b。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句「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8樓:匿名使用者

b,很多人以為是指諸葛亮,其實是指周瑜

9樓:

說的是周瑜,手持羽扇 是 周瑜的特徵

10樓:菠蘿媚

是a諸葛亮,手上老搖著一把羽毛扇

11樓:

選擇b 依稀記得易中天提過

求 三國演義裡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情節 100字左右概述 10個左右 謝謝~~ 急求

12樓:布執盜

火燒新野,借東風,借荊州,三氣周瑜,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白帝城託孤,三顧茅廬,病死五丈原。

13樓:匿名使用者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求100字左右古詩詞欣賞

14樓:毒兮川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15樓:匿名使用者

宋.蘇軾 韓幹馬十四匹

二馬並驅攢八蹄,二馬宛頸鬃尾齊;一馬任前雙舉後,一馬卻避長鳴嘶。老髯奚官騎且顧,前身用馬通馬語;後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前者既濟出林鶴,後者欲涉鶴俛啄;最後一匹馬中龍,不嘶不動尾搖風;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世無伯樂亦無韓,此詩此畫誰當看?

古詩常用典故,對下列詞句中用典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3分)①羽扇綸巾,談笑間,

16樓:曠令璟

a此題考查典故的用法,①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②是桓溫③④分別是劉裕、拓跋燾

17樓:匿名使用者

a..........

100字的古詩

古詩常用典故,對下列詞句中用典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

18樓:呼延華採

a試題分析: ①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火燒赤壁。②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伐魏。③寄奴——劉裕。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鴉社鼓——拓跋燾。

羽扇綸巾到底指誰為什麼,「羽扇綸巾」到底指誰???

羽扇綸巾 y sh n gu n j n 解 釋 羽扇 用鳥羽製成的扇子 綸巾 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為古人扎頭的常用裝飾。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形容態度從容。出 處 宋 蘇軾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詞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太平御覽 卷七 二引晉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與宣...

燕窩的典故是什麼,跪求燕窩的典故 歷史 歷史名人對燕窩的點評,

追溯燕窩歷史,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食用燕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中國唐代。燕窩是中國航海水手從南洋一帶帶回,並當作御膳供奉給皇上的。在那個年代,食用燕窩是皇帝與皇族的特權。也有人認為,中國人食用燕窩有500多年的歷史,而明代鄭和是中國食用燕窩的第一人。據史書記載,早在鄭和下西洋時,遠洋船...

泰山的歷史典故

天禧年間,宋真宗封禪泰山,大興土木修建岱廟,動工那天,全國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請來了,大家不分晝夜,緊張地忙碌著,其中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兒,整天在工地上轉悠,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可從不見他伸手幹一會兒。許多木匠雖然有些不滿 可又看到他這般年紀,也不好把話說明,都無可奈何地說 就讓這老頭兒混碗飯吃吧。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