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實現天下治的方略是什麼,王安石變法的特點。

2022-08-31 07:46:30 字數 4099 閱讀 7940

1樓:西安逛吃

1.理財措施

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2.限制大商人

**國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4.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定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

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5.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官府。

6.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7.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佈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穀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借貸錢物。

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併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但具體實施中一些官吏強制借貸,藉機敲詐盤剝。

8.募役法

熙寧四年頒佈實施。募役法(免役法)規定由州、縣官府出錢僱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僱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

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9.方田均稅法

熙寧四年(2023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10.農田水利法

熙寧二年頒佈。條約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修築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在王安石的倡導下,一時形成「四方爭言農田水利」的熱潮。

北方在治理黃、漳等河的同時,還在幾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貧瘠的土壤變成了良田。

穩定國家秩序,這一方面屬於軍事措施。鞏固國家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11.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併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12.保甲法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後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

農閒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國家秩序。

13.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變法派還改革了科舉制,整頓了各級學校,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王安石在變法在教育上的措施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和在州郡廣設學校。

熙寧四年(2023年),頒佈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以空洞的華而不實的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即要求考生聯絡當前實際採取參加經義策論的考試。這就把科舉的立足點放在選拔具有經綸濟世之志和真才實學的天平上,從而擴大了考選名額,使一大批新進之士取代反對改革的舊官。

同年秋,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太學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舊有的科舉取士之不能滿足國家治理的需要,與社會實際脫節。王安石的這一改革,主要目的是糾正過去的缺陷,選拔一些通經術、明時務的人才為國家治理服務,以便由此選拔的人才能夠更好的為變法服務。

2樓:匿名使用者

措施:改革科舉制度(以經義策論取士),改革、整頓太學,重新編撰教科書,設定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唯才用人。

3樓:曉風吹夢醉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並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宋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關於王安石

4樓:百里冰霜

個人以為,是放在那個時代太過於激進了的關係。畢竟牽扯了很多的方面,想要一下子全盤否定是不行的,所以引起了其他人的反對,最終導致變法進行不下去,而失敗。歷史上評價還是不錯的,對於他的變法的失敗表示惋惜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1。皇帝不支援

2。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

3.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是否成功?他和司馬光主持的主張哪個好,為什麼?

王安石變法的特點。

6樓:永遠的曼巴

1、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

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而宋朝的封建政體是其面臨的難以逾越的困境,結論不言而喻,變法的走樣與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斂財」實質導致社會基礎的喪失

變法的真正興奮點是富國,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財」,實際上主要是在分配領域內損下益上,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國家財政,做到的不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這使他幾乎把整個社會作為「取財」的物件,因而在新法推行時,它損害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導致變法的社會基礎喪失。變法中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不是依靠發展生產,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賦」的結果。

3、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變法中操之過急。他只認定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連帶產生一系列問題。

在短短數年間將十幾項改革全面鋪開,恐怕當時的社會各階級都不見得有這種精神和物質承受能力,於是變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7樓:匿名使用者

1、"三不足"的變法理論。

王安石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他認為,萬物的根源來自脫離人們意志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他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處在矛盾對立之中,這是萬物得以發展變化的本因。

這些構成了王安石變法思想的哲學基礎。

他提出變法的口號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天人了不相關,各有其道。自然界的災異與人類社會的動亂同時發生,是偶然的巧合,二者沒有因果聯絡。

"祖宗不足法"是針對司馬光一再要求的"謹守祖宗之成法"而提出的。王安石認為,制定法律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天下安寧,民富國強。宋朝建立法律制度的宗旨應該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為了摒棄流俗異論,王安石提出"人言不足恤"。國家立法不能受"人言'左右,應以國民長遠利益為標準;如果以人言為恤,則不能制定善法。王安石的"三不足"的變法理論,是對中國古代變法改革思想的總結和昇華。

2、"大明法度,眾建賢才"。

要實現天下大治,主要靠兩種方法。一是"大明法度",即廢除舊法、弊法,創立新法、善法;二是"眾建賢才",即淘汰守舊平庸的官吏,起用進取有為之士。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法治、人治統一說。

3、"有司議罪,惟當守法"。

重視法律的作用,並嚴格依法辦事。包括:

(1)君主應當知法、守法;

(2)執法應「刑平而公」;

(3)"有司議罪,惟當守法"

司馬光為什麼反對變法,他和王安石的關係怎樣

8樓:拍磚帝王

兩人私交還好沒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變法過於激進,無法有效的解決當時北宋的實際問題!

垂衣而治是什麼意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難道是你自己解釋出來的?你給我解個看看?真的搞笑了?解 釋 垂拱 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 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垂拱而治 1.讀音 chu g ng r zh 2.解 釋 垂拱 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 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天下太平。...

王安石變法的意義是什麼,王安石變法的意義是什麼

1 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 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 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3 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4 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

王安石梅花的思想意義是什麼?快點,急用

香色俱佳 別具一格 談王安石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 梅花 堪稱一首饒有特色 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