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解在佛教中講的增上緣是什麼

2022-08-26 09:41:48 字數 5811 閱讀 8371

1樓:

1 增上緣有兩類,有順緣、有逆緣。一切合情合理的,這是順增上緣;一切煩惱惡劣的,這是逆增上緣。

2 兩類都會運用,你在菩薩道上就會一帆風順;兩類要是隻會用一類,那你必定有障礙。

3 我們有沒有覺察到,我們周邊一切人事物,有許許多多是諸佛菩薩示現?

4 細細觀察我們周邊的人,有些歡喜幫助我們,有些處處障礙阻撓我們。你要是深入細心去觀察,可能那些處處想方法阻撓我們的人,正是菩薩再來的。

5 他給我們做逆增上緣,使我們在菩薩道上,減少了障礙,又邁進一步,他不是善知識是什麼人?你要仔細去觀察,你才能發現。特別是真正發心、真正發願,存菩提心,修菩薩道,必得諸佛護念。

6 我們在一生當中所有一切遭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就像章嘉大師往年給我說,統統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

7 幫助我們的人,是順境的恩人,順的增上緣;毀辱我們的人,是逆境的恩人,逆增上緣。順境、逆境對我們的修學都有利益,所以我們對於善人惡人、善事惡事,我們都要尊敬,決定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

8 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心在境界裡面,永遠保持著平靜安和,自然就生智慧,自然就生一個感恩之心。「一切眾生對我都有很大的恩惠」,這裡頭沒有分別,我們漸漸境界就好了,就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創業,遭人阻撓,因你心裡有一個堅固的夢想,不僅他人阻礙不了你,而且愈挫愈勇。學佛修行所遇到的逆境也是這樣,如果更能堅固你的道心,那麼這個逆緣也就變成了增上緣

誰能對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做詳細的解釋最好

3樓:匿名使用者

搜呂新國,講的好,唯識宗目前代表人物之一

4樓:小小龍兒

【四緣(梵catva^rah! pratyaya^h!,藏rkyen-bshi)】

一切有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在佛學體系中,為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曾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

此中,六因說與四緣說皆是就因而立論,然四緣說系自『果』之產生以考察各種『因』的起源.六因則著重說明業報輪迴產生的條件.大小乘雖均採用此四緣說,然因二乘之根本義並不相同,因此對四緣的解釋遂有差別.

茲略述如下∶

(1)因緣∶指生起某一現象的主要條件.如竹器以竹為主要條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緣.佛教通常認為因與緣不同,就產生的結果而言,親生(即主要條件)是因,疏助(即次要條件)為緣.

於此乃說因即是緣,故稱為因緣.小乘以之為直接產生果的因,包括六因中的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等五因.大乘則說是產生果之眾多因緣中,主要的不可或缺的親因緣,如法相宗以第八識種子為一切事物的親因緣.

亦即真實的原因.

(2)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指前念為後念生起的原因.即認識活動形成的條件.

由於前念已滅時,能為後唸的生起開路,使後念得以產生.因此,前念為後念之緣.在心、心所之相續不斷狀態中,前後二唸的所屬種類是相互關聯的.

前行的思維大體規定後起思維的種類.前後之體等同,稱為『等』.而前念引導後念,其間相續無有障礙,故稱『無間』.

又,前念心導引後念心產生,因此又稱『次第緣』.唯識大乘以為八識體別,故各自前後相續而起,成『等無間緣』;小乘則認為異識之間亦可互為『等無間緣』.

(3)所緣緣∶舊譯為緣緣.指諸心、心所攀緣的境界.亦即認識的物件.

能思慮的心必須依託外境才能產生思慮.亦即外界客觀事物既能使主觀心識生起緣慮作用,又能限制其緣慮的範圍.可見外境本身既是所緣,又是一種緣.

亦即為所起的『心』作『緣』,故稱為所緣緣.

(4)增上緣∶指任何一個事物對於其他一切事物的影響與作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能促成其他事物生起的條件,如陽光、空氣、雨水、肥料等,此稱與力增上緣.另一類是不障礙其他事物生起的條件.

此稱為不障增上緣.亦即一切事物皆具有增上緣的功能,唯不能作為自身之增上緣.又,一切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有為法不能作為影響無為法的增上緣.

因為無為法本是無生法,在四緣範圍之外,並非有為法所能影響.

一切法可分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及無為法等五大類.其與四緣的關係,大致可分二種∶

(1)一切心法、心所法皆由四緣生,唯無想天之天人無知覺,外境無法具有所緣緣的作用.故無想天的心法及心所法不由四緣生.

(2)色法與心不相應行法由因緣、增上緣二緣.由於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非能緣者(即知覺者);又以色法的前後兩相,其中的關係既非一定相等,又非必相續,與心法的前衰後起者不同.而心不相應行法在宇宙出現,並沒有固定的相續次序,故二法俱無等無間緣.

總而言之,心的現象之生起須具四緣,物的現象之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

此外,就時間、空間方面來看,等無間緣屬時間的因果,所緣緣屬空間的因果,因緣及增上緣則通於時間與空間的因果.此外,此四緣的關係約可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的、親的因生果關係,此即因緣;二是間接的、疏的因生果關係,此包括後三緣.

——————————————————————

對於《中論·觀因緣品》,可以參看以下解釋:

——————————————————————

《中論·觀因緣品》大意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因緣,看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也未嘗不說.但唯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眾緣所生的;非緣生的,一

點也沒有.因緣二字,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罷了.一般的解釋∶

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毗曇說十因,瑜伽論說十因,是包括一切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毗曇說十緣,說一切有部說四緣,因也是包括在內的

.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為四緣,為後代學者所通用.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的見解,生起不正確的錯

誤,主要是以為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觀因緣,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的因緣,雖不同於外道的妄計,但不徹底.

所以《般若經》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密』.龍樹曾假設問答,而給以說明∶講四緣,毗曇是詳細不過的,為什麼學習四緣要學般若呢?《般若經》似乎沒有廣談四緣吧!

要知道∶四緣生法,從實有的見地去看,起初似乎是可以通的,但不斷的推究,不免要成邪見.你想!四緣生一切法,而四緣本身也要從緣生,這樣再推論,其他的緣,仍須緣生,緣復從緣,就有無窮的過失.

若說最初的緣,不須緣生,那又犯無因生的過失,所以有他的困難!若能理解一切法畢竟空,才能建立如幻的緣生,不再陷於同樣的錯誤!這樣,本品觀因緣,就是觀察能生的因緣,若如實有者所說,是不行的.

但性空者,並不否定四緣,如幻如化的四緣是有的,從這樣的因緣生起,不僅遮破了自性的緣生,也顯示了一切法本性空寂的不生.

誰能對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做詳細的解釋

5樓:禮進

【四緣(梵catva^rah! pratyaya^h!,藏rkyen-bshi)】

一切有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在佛學體系中,為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曾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

此中,六因說與四緣說皆是就因而立論,然四緣說系自『果』之產生以考察各種『因』的起源。六因則著重說明業報輪迴產生的條件。大小乘雖均採用此四緣說,然因二乘之根本義並不相同,因此對四緣的解釋遂有差別。

茲略述如下∶

(1)因緣∶指生起某一現象的主要條件。如竹器以竹為主要條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緣。佛教通常認為因與緣不同,就產生的結果而言,親生(即主要條件)是因,疏助(即次要條件)為緣。

於此乃說因即是緣,故稱為因緣。小乘以之為直接產生果的因,包括六因中的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等五因。大乘則說是產生果之眾多因緣中,主要的不可或缺的親因緣,如法相宗以第八識種子為一切事物的親因緣。

亦即真實的原因。

(2)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指前念為後念生起的原因。即認識活動形成的條件。

由於前念已滅時,能為後唸的生起開路,使後念得以產生。因此,前念為後念之緣。在心、心所之相續不斷狀態中,前後二唸的所屬種類是相互關聯的。

前行的思維大體規定後起思維的種類。前後之體等同,稱為『等』。而前念引導後念,其間相續無有障礙,故稱『無間』。

又,前念心導引後念心產生,因此又稱『次第緣』。唯識大乘以為八識體別,故各自前後相續而起,成『等無間緣』;小乘則認為異識之間亦可互為『等無間緣』。

(3)所緣緣∶舊譯為緣緣。指諸心、心所攀緣的境界。亦即認識的物件。

能思慮的心必須依託外境才能產生思慮。亦即外界客觀事物既能使主觀心識生起緣慮作用,又能限制其緣慮的範圍。可見外境本身既是所緣,又是一種緣。

亦即為所起的『心』作『緣』,故稱為所緣緣。

(4)增上緣∶指任何一個事物對於其他一切事物的影響與作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能促成其他事物生起的條件,如陽光、空氣、雨水、肥料等,此稱與力增上緣。另一類是不障礙其他事物生起的條件。

此稱為不障增上緣。亦即一切事物皆具有增上緣的功能,唯不能作為自身之增上緣。又,一切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有為法不能作為影響無為法的增上緣。

因為無為法本是無生法,在四緣範圍之外,並非有為法所能影響。

一切法可分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及無為法等五大類。其與四緣的關係,大致可分二種∶

(1)一切心法、心所法皆由四緣生,唯無想天之天人無知覺,外境無法具有所緣緣的作用。故無想天的心法及心所法不由四緣生。

(2)色法與心不相應行法由因緣、增上緣二緣。由於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非能緣者(即知覺者);又以色法的前後兩相,其中的關係既非一定相等,又非必相續,與心法的前衰後起者不同。而心不相應行法在宇宙出現,並沒有固定的相續次序,故二法俱無等無間緣。

總而言之,心的現象之生起須具四緣,物的現象之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

此外,就時間、空間方面來看,等無間緣屬時間的因果,所緣緣屬空間的因果,因緣及增上緣則通於時間與空間的因果。此外,此四緣的關係約可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的、親的因生果關係,此即因緣;二是間接的、疏的因生果關係,此包括後三緣。

——————————————————————

對於《中論·觀因緣品》,可以參看以下解釋:

——————————————————————

《中論·觀因緣品》大意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因緣,看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也未嘗不說。但唯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眾緣所生的;非緣生的,一

點也沒有。因緣二字,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罷了。一般的解釋∶

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毗曇說十因,瑜伽論說十因,是包括一切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毗曇說十緣,說一切有部說四緣,因也是包括在內的

。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為四緣,為後代學者所通用。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的見解,生起不正確的錯

誤,主要是以為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觀因緣,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的因緣,雖不同於外道的妄計,但不徹底。

所以《般若經》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密』。龍樹曾假設問答,而給以說明∶講四緣,毗曇是詳細不過的,為什麼學習四緣要學般若呢?《般若經》似乎沒有廣談四緣吧!

要知道∶四緣生法,從實有的見地去看,起初似乎是可以通的,但不斷的推究,不免要成邪見。你想!四緣生一切法,而四緣本身也要從緣生,這樣再推論,其他的緣,仍須緣生,緣復從緣,就有無窮的過失。

若說最初的緣,不須緣生,那又犯無因生的過失,所以有他的困難!若能理解一切法畢竟空,才能建立如幻的緣生,不再陷於同樣的錯誤!這樣,本品觀因緣,就是觀察能生的因緣,若如實有者所說,是不行的。

但性空者,並不否定四緣,如幻如化的四緣是有的,從這樣的因緣生起,不僅遮破了自性的緣生,也顯示了一切法本性空寂的不生。

在佛教中不執著的意思是什麼?放下的意思是什麼

有時候來月經不可以拜佛,有時候忘記了初一十五,請佛大良的 看破放下得自在,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世間萬物一切都歡喜隨緣,不執著!放下就是不執著。意思是說 遇事不要鑽牛角尖,不要惦記著這兒或那兒的。空山無人 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此一瞬己是永恆 看心理學書後感悟佛家的放下,是在你已經 擁有 後,完...

芡實的正確吃法是怎樣的在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芡實可以碾磨成粉bai 後製成糊狀用於du熬粥或製作湯羹食用zhi,下面的這dao道蓮子芡實粥我經常做,回非常滋答補的 材料 糯米100克,食養家蓮子50克,食養家芡實米50克,冰糖15克。做法 糯米 食養家芡實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二三小時,撈出,瀝乾水分 食養家蓮子洗淨,用冷水浸泡回軟,除去蓮心 ...

晒秋中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秋詞描寫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白鶴凌空,直衝雲霄的開闊景象.詩人 借鶴沖天的形象內表明心志,抒發容了詩人積極樂觀 奮發向上的感情.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