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各舉例子(古今中外都可以)請大家幫幫忙

2022-06-20 03:06:40 字數 4996 閱讀 7319

1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誡他的學生的這句話,道出了他所主張的讀書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隨後,一些古代的學問家根據親身實踐和體會,對孔夫子的讀書方法作了補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讀精思」、「好學深思」的觀點。

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熟讀,就是說要把所讀的書翻來覆去地讀,直到讀得爛熟於心,能夠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實質。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經驗證明,有許多書讀一遍兩遍還讀不懂,讀四遍五遍就讀懂了;有的書昨天讀不懂,過些日子再讀才讀懂;也有的書似乎已經讀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實際知識,再去讀,才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特別是經典著作,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讀書還必須伴隨著思考。這是因為有些書特別是經典名著的內容不是一目瞭然的,需要讀者通過一番聯絡實際以及聯想、查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關節,對書中的觀點心領神會,弄懂弄通。另外,書有優劣高下、好壞真偽之分,所以書上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孟子說:「吾於《武成》,取

二、三軍而已矣」。那些沒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們讀書應開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

有時有的作者為了說服讀者,往往會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來一些對己有利甚至以假亂真的材料,力圖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如果我們讀書時不思考,就難以辨別真偽是非,那就難免上當受騙。可見,讀書少不了思考。

思考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過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們明辨是非,對書中的知識真正做到「棄其蹄毛,汲其精華」。

讀書思考,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要有歷史唯物觀點、辯證的方法,要理論聯絡實際,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歷史上許多學者在這方面都是深有體會的。有位學者說:

讀歷史書的大毛病,在於「記憶事實,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個朝代的治、亂、興、廢的緣故)。」他很讚賞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們「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敗,然後再看;有不合處,又更思之。

」這是訓練獨立思考的一種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前進,這樣的讀書才會大有收穫。兩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

「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穫。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二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事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有」。

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相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是時候,以***、***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主義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爭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而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豈不是要斷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嗎?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嗎?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步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也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到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2樓:匿名使用者

寫作文不能光動腦子想, 要寫出來才行啊

要不就是水壺裡的餃子倒不出來

思而不學則殆

魯班如果只會照葫蘆畫瓢,就不會發明鋸子

牛頓,蘋果

瓦特 蒸汽機

等等學而不思則罔

3樓:匿名使用者

魯班如果只會照葫蘆畫瓢,就不會發明鋸子

牛頓,蘋果

瓦特 蒸汽機

列文虎克 顯微鏡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4樓:

學而不思則罔:比如你學習一個知識,老師舉了例題了你,當你再次碰到了類似的題,如果只是照搬老師的思路而自己不去思考領會,那你終究會感到越來越難。學習了應該多思考學會舉一反三。

思而不學則殆:同樣的,學習一個知識,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自己去看書完全靠自己去領會,那麼簡單的還好,遇到困難的如果你只是堅持自己思考,不去向老師或者他人請假,那你就會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學不到真正的精髓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二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事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有」。

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5樓:倚窗聽雨飛

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隻學習不思考,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因而可以引申為日常生活中,應該理論與實際結合,不要一味的埋頭苦讀,要在讀書的時候勤于思考,也就是說要學會說「不」,凡事都要多考慮,多懷疑「事實」的真相。思而不學則殆是說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因此好比紙上談兵,只是空想家,萬事也應該要有所憑據。。。。。差不多你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望採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什麼名人事例?

6樓:動脈在**

1.李比希是德國著名的化學家,他發現在母液底部沉著一層褐色液體,這一現象並沒有引起李比希的重視,只把一張「氯化磺」標籤貼上瓶體,並沒有進行仔細地分析研究。

後來,法國青年波拉德發現了這種褐色液體,立刻對這種液體進行了研究,終於發現這是一種新元素——溴,李比希讀了波拉德的**後,非常懊惱,認為自己不善於思考吃了虧。

2.布魯諾是義大利哲學家,思想家。他飽讀大量書籍和自己領悟實踐後開始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亞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說,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

布魯諾也因此遭到教會的逮捕,但他在**入牢中的時候,任然不斷學習,靠自己頑強的意志自學成為博學者。

7樓:wo獨行者

馬謖 。學習了兵法 不思考,死板硬套。 失街亭,丟姓名。

8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9)「學」與「思」,當下地糾纏一起不可分。「學」與「思」所隱含的前提。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楊伯峻: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錢穆:先生說:「僅從外面學,不知用思想,終於迷惘了。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學,那又危殆了。」

李澤厚: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

詳解:這是比康德「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更徹底窮源的一章。「學」,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這是以差異性為前提的;而「思」,《說文》有「思,容也」,「容」,離不開一定的正規化,例如一個篩子,對水來說就不是「容」的,還有所謂不可思議,相應的潛臺詞就是「可思」有一個潛在的標準,超過這標準的,就被當成不可思議了。

「思」的前提在於同一性,例如,能被歐氏幾何所「思」,那其潛臺詞就是物件運動的剛體性在所「思」的物件中具有同一性,因此才會有把所有邊長相等的正方形當成一樣的可能。如果沒有「同一性」,一切科學都是不可思的,例如物理,一個最簡單的同一性例子就是在狹義相對論裡,任何慣性系都被看成同一的,如果沒有這同一性的要求,狹義相對論根本無法。在哲學裡,就算是以重整形而上學為己任的海德格爾,其存在之「思」,也擺脫不了某種「同一性」的潛臺詞。

對於以差異性為前提的「學」與以同一性為前提的「思」,孔子的見解與德里達有相通的地方。德里達那裡,差異性與同一性糾纏在延異(延緩的蹤跡)之中,同時在場或缺席,在延異中不可能純粹地分解或確立差異性與同一性,也不可能由差異性與同一性構造或結構出延異,這與「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的胡謅辯證法沒任何關係。「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這類垃圾命題,只能是那些毫無哲學素養的野鴨店哲學家才可能當成寶來忽悠。

上面三家與通常的解釋,都不知道何謂「學」何謂「思」,更不知道「學」與「思」所隱含的前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典型的互文,求所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都只能迷惘、疲怠而無所得。「學」與「思」,當下地糾纏一起不可分。

任何的「學」,都以同一性的「思」為前提,這一點,連康德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思」的某種前提性結構,「學」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的「思」,都以差異性的「學」為前提,這一點就不是康德所能知道的,德里達說「我呈現給自己,是在語言之後」,這就有點靠譜了。

白話直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將差異性的「學」與同一性的「思」分開,都只能迷惘、疲怠而無所得。

論證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怠 的例子 (最好是古代名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樓:鯨娛文化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10樓:唐少彪

啟示了我們只是讀書而不肯動腦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肯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

11樓:sojisub_聲音

學習的同時要學會思考問題,就好像蠶食桑葉,所吐著絲也,非桑也,一樣的道理,加以思考之後,會得到更好的收穫,而且這個收穫對於自己和別人會更有用,就和蠶吐出來的絲比桑葉的利用價值更高一樣。

自己的理解,供你參考參考下。

呵呵..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解釋 原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xu r b s z w ng,s r b xu z d i.註釋 學 學習 而 但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麼意思

學而不思則罔 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 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思而不學則殆 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新的解釋 學習知識不理解,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總結,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學而...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請結合自己

抓住機遇創造機遇 我希望流走的只是時間 我直沒有發現其實自己很愛您 剃髮鬢無雪去年山過 它們幾個聽了筆盒的話都很慚愧,再也沒有說話了 先了解學而思的含義。然後說一下他們的意義,什麼樣的關係,找點論點,論據圍繞論點寫,總結就概括主題就好了。而且引用一下古文,典故最好。很好些的。為什麼說學而不思則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