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的成語出自哪個典故啊,請問下列哪個成語的典故不是出自《孟子》

2022-05-26 10:31:36 字數 4062 閱讀 4513

1樓:悟飯的弟弟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易經·蒙》卦)

[註釋]

〔譯文〕人們一般不會自我傷害,遭受傷害,必然是真實情況;我以假作真,並使敵人信而不疑,離間計就可以實現了。抓住敵人「幼稚樸素」的心理進行欺弄,就能順著他那弱點達到目的。

〔新解〕「苦肉計」是通過自我傷害取信敵人,以便麻痺對方或進行間諜活動的謀略。

施用迷惑敵人的手法,若違揹人們分析判斷事物的習慣時,敵人就不容易一下子看透它的本質;不按「人之常性」行事,就如同水中看側影一樣,使對方得出與事物本質顛倒了的結論。這就是「苦肉計」成功的奧祕。

「苦肉計」的用法多種多樣,目的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其中的一種。

它的特點,在於利用「人不自害」的常理,作出必要的犧牲,達到欺騙敵人的目的。

這種謀略,在近代和現代的間諜戰中仍不少見。

【古兵法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原文今譯】: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若受到傷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時真亦假,離間計就可以實行了。這樣,就如同矇騙幼童一樣,矇騙敵方,使他們為我方操縱。這是吉祥之兆。

【出處原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

出處譯文】:孔明說:「如果不採用苦肉計,怎麼能瞞得過曹操?」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而用「苦肉計」最早的記載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要離斷臂刺慶忌的故事。

2樓:

1空城計

歷史上的三個空城計

第一個最有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發明者」是西晉一個叫郭衝的人。他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

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

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裡沒有,而在《魏略》裡真實記載的故事,也在三國時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死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躲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裡,不在露面。孫權仔細度量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

「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

」於是引兵走了。

這段傳聞,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樣,同樣是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加是堅決不幹的,意義不大,反而畫蛇添足。

再說南北朝時代,也有一個空城計。那是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時,佔據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貴族,在南方的是劉裕建立的宋朝。

在如今山東省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召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開啟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祕的氣氛。

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

「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後禍不堪設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於是撤走了。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

這事記載於《資治通鑑.宋紀》。有人說,也許蕭承之是看過郭衝寫的空城計,也未可料。即使說蕭承之從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2苦肉計

【古兵法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原文今譯】: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若受到傷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時真亦假,離間計就可以實行了。這樣,就如同矇騙幼童一樣,矇騙敵方,使他們為我方操縱。這是吉祥之兆。

【出處原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

出處譯文】:孔明說:「如果不採用苦肉計,怎麼能瞞得過曹操?」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而用「苦肉計」最早的記載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要離斷臂刺慶忌的故事。

3夜走麥城

敗走麥城吧?三國關羽死前的最後的戰場

在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市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

「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保麥城即此」。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

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4刮骨療毒

據史載,「刮骨療毒」確有其事。但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卻並不是華佗。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5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6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釋義: 比喻一切都已俱備,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寫出下列成語的典故

3樓:大牛刀殺小雞

詞目 乘風破浪

發音 chéng fēng pò làng釋義 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出處 《宋書·宗愨傳》:「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示例 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茅盾《子夜》五)詞目 司空見慣

發音 sī kōng jiàn guàn

釋義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出處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示例 「帝國主義」這種字樣,在現今已是司空見慣了,但在當年卻幾乎是一種諱名。(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為下列成語查詢出處、典故、比喻意。

「馬耳東風」成語出自什麼典故?

4樓:匿名使用者

「馬耳東風」出自: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中「世人聞次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一句。

讀音:馬耳東風 mǎ ěr dōng fēng釋義:形容把別人所說的話當耳邊風,充耳不聞。

解釋:世人聽說了這件事之後,全都轉頭離去,把他們說的話當耳邊風。

情感:表達了讀書人不被重用的情感。

造句:他這人固執的很,把別人的好話當馬耳東風。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對於師長的諄諄教誨,我們千萬不能當作是馬耳東風,而必須要牢記在心。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與項羽有關? a隔岸觀火 b暗度陳倉 c背水一戰 d破釜沉舟

5樓:常識客棧店小二

公務員常識判斷,與項羽有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與項羽有關? a隔岸觀火 b暗度陳倉 c背水一戰 d破釜沉舟答案d

7樓:碧水清波滿庭芳

最後一個破釜沉舟,應該指的是項羽。

8樓:講

下列與項羽有關的成語典故是d破釜沉舟。

9樓:愛光的啟

d破釜沉舟,很有名的

10樓:緣來緣往

暗度陳倉跟劉備有個毛關係!?!?難道因為劉邦是劉備的祖宗!

出自下列文言文的成語有哪些,出自文言文成語

奇山異水 不求甚解 銜觴賦詩 德隆望尊 援疑置理折戟沉沙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政通人和浩浩湯湯 浮光躍金 靜影沉碧 心曠神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百廢俱興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氣象萬千 水落石出 長風破浪 出自文言文成語 1 溫故知新 釋義 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

下列哪個成語中的重與語重心長中的重的意思相同的是A軍事

d德高望重 成語,bai拼音d g o w ng zh dung,出自 晉zhi書 司馬元顯傳 dao 元顯因諷禮官 專下儀 稱己德隆望重 既錄屬百揆 內外群僚皆應盡敬。白話文翻譯 元顯因為用含蓄的話指責或勸告禮官的禮儀,品德高尚,又有很高的聲望,又位居宰相 內閣總理的職位,內外群僚都應該敬重他。用...

下列成語不是來自歷史典故的是a水滴石穿b精衛填海c三顧茅廬d臥薪嚐膽

選aa是一種物理常識。b的故事出自 山海經 是典故。c是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諸葛亮,是典故 d是指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的故事,典故。水滴石穿 精衛填海 三顧茅廬 臥薪嚐膽 那個不是出自歷史典故 這四個成語中,精衛填海不是出自歷史典故,而是由神話故事演變而來。釋義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