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柳宗元黔之驢的筆記

2022-05-17 14:20:12 字數 3556 閱讀 5914

1樓:夢幻雅兒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

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的疾苦,也遊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

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船載以人」:「以」,連詞,相當於「而」。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以為」:① 把(它)當作,「以為神。」

②認為。「以為且噬己也。」

「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於是。「因跳踉大闞。」

「之」:①的,結構助詞。「黔之驢。」

②它,代詞,代驢。「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龐然大物也。」「憖憖然。」

注意翻譯的句子: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裡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用腳踢。這裡作動詞用。)

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六個層次,即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4)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5)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第一層,寫虎被驢這個「龐然大物」所嚇住,「以為神」三個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寫活了。下面極形象地用「蔽」、「窺」、「稍」等詞,勾畫出老虎既好奇、急於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態。

第二層,寫虎漸漸出來靠近驢,「憖憖然」寫出虎小心謹慎的樣子,希望能摸清驢的底細而又小心謹慎的心理。

第三層,寫虎被驢的叫聲嚇了一大跳,遠遠地逃走,以為將要來咬自己了。驢子不僅外形大,而是嗓門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驢的叫只是它的本能,並沒有對虎構成威脅,所以虎來來回回又觀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第四層,寫虎日久天長,更加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驢子,在它周圍走動,心有餘悸,始終不敢向驢進攻。

第五層,寫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衝撞、冒犯它,來激怒驢子,看看驢還有什麼本領。果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使出了自己的絕招「蹄之」。經過多日的調查研究,虎終於摸清了驢的虛實,自然非常高興。

第六層,寫虎吃掉了驢,取得了勝利。這一層寫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風大震,「跳踉大闞」,從動作、聲音兩個方面寫出它一往直前的氣勢,終於把龐然大物的驢吃掉。

——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直至「蕩倚衝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最後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絡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2樓:瀟遙女孩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

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衝撞冒犯它。

驢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3樓: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恆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

豪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糜》《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絡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

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破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原文: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翻譯: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

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衝撞冒犯它。

驢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十萬火急黔之驢》出自於柳宗元的「三戒」,戒是什麼意思?引以為戒嗎

戒 鑑戒。三戒 含 臨江之麋 黔之驢 永某氏之鼠 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本文選自 柳宗元集 卷一九。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現實性。作者在 三戒 的序中說 吾恆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

黔之驢翻譯以及部分重點詞語的解釋

黔之驢 1 黔無驢,有好事者 2 船載以入 3 至則 4 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 5 大物也,以為神 6 蔽林間窺之 7 稍出近之 8 憖憖然 9 莫相知 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 11 遠遁 12 以為且噬己也 13 甚恐。然往來視之 14 覺無異能者 15 益習 16 其聲,又近出前後...

《黔之驢》中老虎對驢的認識經歷了過程,哪個過程作者描寫的最精彩,試從老虎的動作心理來作簡要分析

識驢最精彩,老虎動作 一開始老虎沒有見過驢,於是蔽林間窺之,可見老虎內的小心謹慎容 後來老虎 往來視之 近出前後 更表明了老虎對驢的觀察認識越來越深。虎稍近益狎蕩倚衝冒,則是老虎對驢的試探,寫出老虎的有勇有謀大膽。老虎心理 老虎一開始見到驢時,不知道他是個什麼東西,但驢是個龐然大物,所以老虎才會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