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吳太伯三讓天下是怎麼回事,吳太伯三讓天下對後世帶來的影響

2022-05-16 23:16:17 字數 5728 閱讀 8917

1樓:

吳太伯是孔子最敬重的人

孔子說「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一讓季歷。

泰伯、季歷都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長子,但是太王想傳位給季歷,於是為了讓太王傳位給季歷,自己就跑到了吳地。同時逃跑的還有他的另外一個弟弟仲雍,也是太王的兒子。兩人為了避季歷,還故意把自己弄的像當地土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表示自己不能繼承王位。

(當地人敬重他,才稱他為吳太伯)

二讓文王。

季歷死了,姬昌(季歷兒子)繼位,不爭(其實吧,讓位給季歷,主要就是看在他有個兒子姬昌)

三讓武王。

姬昌死了,武王繼位,不爭

這是一種說法。

([正義]江熙雲(古代的一種注書說)「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

還有種說法

三讓為:

生一讓(太王病,採藥不歸)

死一讓(太王死,也不回來奔喪)

喪事除,又一讓(就是說他逃到吳地,把自己弄的和當地土人一樣,表示自己終生紮根這裡,至死不回)

其他的也有好幾種說法

不過總的來說,吳太伯三讓天下說的就是他顧全大局,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連天下都可以不要。

不過,又有人說,這個吳太伯三讓天下是周人出於某種理由而編出來的。

吳太伯讓天下應該是被逼的,並不是傳聞中所說的真的是因為他道德高盛而讓的天下,這是一個道德神話。為的是給國人樹立一個道德榜樣。

我比較看好這種觀點。

2樓:莫略亓

泰伯篇載:「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古代學者對此章的考證、解釋連篇累牘。今人讀此章,僅據《史記·周本紀》《史記·吳太伯世家》,大致清楚關於泰伯的故事,即可。

周族第十三代領袖是公亶父(後被稱為太王),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即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歷。季歷生子取名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有聖瑞」,所以公亶父非常喜愛這個孫子,「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泰伯、仲雍知道父親的心意,於是攜手隱身而去,給弟弟季歷即位提供便利。二人遠離周地,迢迢幾千裡,最後落腳在荊蠻之地的太湖附近(今無錫市)。「文身斷髮」,融入當地原住民,「自號句吳」,自願歸屬的有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何為「三讓」?學者說法不一,比較好理解的有兩種。其一:

父親公亶父死,弟弟季歷立,一讓;弟弟季歷死,侄子昌立,二讓;侄子昌死,侄孫發立(即周武王),三讓。其二:泰伯走後,季歷兩次派人請泰伯,泰伯不歸。

3樓:王方星

一般認為「三讓」兩種解說,一種認為「三讓」指泰伯讓位季歷、文王、武王三代,最終成就周朝天下;一種認為指泰伯在周太王生、死、祭三個重大變故中主動讓位於季歷。

各有道理,都能說得通。

朱熹說:古人辭讓,以三為節。一辭為禮讓,再辭為固讓,三辭為終讓,讓之誠也。

這種說法也說得通。

4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覺得第二種答案更加真實

5樓:來自佛子巖脣若塗脂 的橙花

7:一445555666

吳太伯三讓天下對後世帶來的影響

6樓:痴迷護膚的老蕎

吳太伯是孔子最敬重的人

孔子說「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一讓季歷。

泰伯、季歷都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長子,但是太王想傳位給季歷,於是為了讓太王傳位給季歷,自己就跑到了吳地。同時逃跑的還有他的另外一個弟弟仲雍,也是太王的兒子。兩人為了避季歷,還故意把自己弄的像當地土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表示自己不能繼承王位。

(當地人敬重他,才稱他為吳太伯)

二讓文王。

季歷死了,姬昌(季歷兒子)繼位,不爭(其實吧,讓位給季歷,主要就是看在他有個兒子姬昌)

三讓武王。

姬昌死了,武王繼位,不爭

這是一種說法。

([正義]江熙雲(古代的一種注書說)「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

還有種說法

三讓為:

生一讓(太王病,採藥不歸)

死一讓(太王死,也不回來奔喪)

喪事除,又一讓(就是說他逃到吳地,把自己弄的和當地土人一樣,表示自己終生紮根這裡,至死不回)

其他的也有好幾種說法

不過總的來說,吳太伯三讓天下說的就是他顧全大局,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連天下都可以不要。

不過,又有人說,這個吳太伯三讓天下是周人出於某種理由而編出來的。

吳太伯讓天下應該是被逼的,並不是傳聞中所說的真的是因為他道德高盛而讓的天下,這是一個道德神話。為的是給國人樹立一個道德榜樣。

7樓:匿名使用者

伯把周朝王位讓給他的三弟,後攜二弟一路向東,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荊蠻,歸附他的有千餘家。於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國家,國號「句吳」,並在今無錫梅里(現名梅村鄉)營建早期城市,作為都城。太伯奔吳,給落後的江東地區帶去中原文明的種子。

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畏艱辛、勇於開拓,數年之間,人民殷富,終於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腳根。為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這位品德高尚的開拓者去世後,就葬在他東遷的最後落腳點也即他在東南重新開拓新天地的據點一一梅里平墟。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束麻束繫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

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吳人為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勳,將他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這就是今天的泰伯廟,又稱至德寺、讓王廟。泰伯廟是在明清古廟址的基礎上翻修重建的。

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四個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就曾有《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來荒,年年椒尊溼中堂。

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後代騷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遺墨。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梅里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曆清明節,梅里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泰伯三讓天下讓給誰

8樓:凌

一說泰伯三讓,是生一讓(太王病,採藥不歸),死一讓(死不奔喪),喪事除,又一讓(斷髮文身,示不可用,終不歸),見鄭玄注和範寧說之二; 一說泰伯三讓,是一讓季歷,二讓文王,三讓武王,見範寧說之一。 宋儒更有讓周讓商之辯。讓周,是以周未得天下,「三以天下讓」,只是為了將來取天下,乃讓季歷,是陰謀圖商說,二程主之;讓商,則是說太王有滅商之志,泰伯認為不合法,為存商,才逃亡到吳越,則屬「夷、齊扣馬之心」,忠誠可感,朱注主之。

曲說叢生,多因道德作怪,不必深究。 其實,禪讓是所謂上古至德,堯、舜、禹皆以禪讓得天下,古人津津樂道,不獨孔子。孔子誇讚,不過因為,泰伯生於商周之際,還能講這種舊道德,實在不容易。

麻煩採納,謝謝!

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什麼意思

9樓:假裝幸福不再愛

殷朝時代,陝西邠州有一小國,因受異族狄人侵犯,國君古公亶父遷居陝西鳳翔岐山之下,改國號為周。後來周武王伐紂而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太王。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繼承人,但古公認為季歷的兒子名昌,有聖人的瑞相,預料他將能興周,有意傳位給季歷,以便再傳給昌,但未明顯表示。

泰伯瞭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時,便託辭到南方採藥。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於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別父親,到了江南的吳地,從當地習俗,斷髮文身。

伯仲二兄既出,季歷不能出,必須在家事父。古公臨終,遺囑季歷,報喪給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歷遵囑接回伯仲。

喪事畢,泰伯和仲雍計議讓位給季歷,季歷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經斷髮文身,不能再治理國家,又偕仲雍出國至吳。季歷遂立為君,後來傳位給昌,為殷朝的西伯。

昌的兒子名發,伐紂成功,為周武王,尊昌為文王。

以上是泰伯三讓天下的大致情形,讓是讓國,孔子是周朝人,所以用天下二字。

三以天下讓一句,古注爭議很多,鄭康成注,太王死後,泰伯接到告喪的訃聞,並未奔喪回來。劉寶楠認為鄭注比較合理。但韓詩外傳,論衡,吳越春秋等書,都說泰伯和仲雍奔喪回國,在喪事完了,又到吳地。

究竟事實如何,已難考證。若以情理推論,古公既有遺囑,季歷不能不遵囑接回伯仲。伯仲到南方,並非不告而別,只說為採藥而去,迨聞父喪,沒有理由不回來。

至於回來以後,是否能如原意讓得了位,因已文身,不能治國,且有古公默契在前,自無問題。

孔子稱讚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極處。他曾經以天下三度讓給季歷,人民不知道如何稱頌他的至德。

泰伯與仲雍託辭要到南方時,古公,季歷,心裡都明白,他們父子兄弟均以國事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讓國大事。我們讀這一章書,當學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讓國的道德。最難得的是泰伯,讓得那樣和平,而且處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稱許他至德。

「誌異證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創,一壞萬古江南。」請問是什麼典故

秦伯讓天下,仲雍揚波濤是什麼意思

10樓:若舞飄逸

吳太伯,一作吳泰伯,姬姓,名不詳,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周代諸侯國吳國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傳位季歷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與仲雍讓位三弟季歷而出逃至荊蠻,建立國家號勾吳。

吳太伯被後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吳人認為泰伯「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廣杯萬古江南。」司馬遷則認為吳是諸侯國中資歷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國,《吳太伯世家》在《史記》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了周代諸侯國吳國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吳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

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他還有一個弟弟仲雍和一個同父異母弟季歷。季歷和他的兒子昌都素有賢名,季歷母親為太姒,是商朝貴族之女,周太王因此有立季歷為儲的想法。後來季歷繼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兒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

太伯在荊自稱「句吳」。到了周武王姬發滅了商後,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後人(泰伯無子)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虞侯。

太伯與弟仲雍同避荊楚,最後定居在梅里(在今無錫梅村)。土著居民來歸附者有千餘家,奉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稱吳太伯,自號「句吳」。 不過泰伯兄弟有沒有到達江南,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說法,將梅里定在無錫的,是南朝無錫令劉昭在注《後漢書·郡國志》時開始這一說法的。

以前古籍所說的梅里究竟在**,至今一直難以確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區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築城郭名曰「故吳」,但這一說法沒有歷史記載,在當地也無古城遺址,只是無錫今天有人這樣推測。相傳太伯定都梅里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伯瀆河,它流經坊前、梅村、盪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

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黃土高坡的人怎麼會水利,剛到南方怎麼能調動大量當地人力開河,這實在使人難以置信。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幾千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敬仰。

太伯無子,卒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太伯葬於梅里東(今鴻聲鎮)之皇山(後名鴻山)南麓;其弟仲雍葬於常熟虞山東麓。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四月,腐敗的桓帝見政權風雨飄搖,命吳郡太守麋豹監修太伯墓,並在吳郡郡城中建造太伯廟,供人們祭祀瞻仰,藉此宣傳泰伯的讓國精神,希望能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

《資治通鑑》說一些不服邪馬臺國的倭人以他與他兄弟仲雍為始祖。

吳太伯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

我情緒太悲哀是怎麼回事

心態療傷法,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活法,當你心靈受傷害時別用消極的語言提醒自己 它會讓你活得行屍走肉 而用積極心態你會覺得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還有比自己更慘的。首先,每天早晨起告訴自己微笑著 我今天很美 開心 相信你完全變了個自己。忙碌法,忙碌會讓我們忘記原有的傷痛。讓自己全心意投入到工作 生活 ...

大便太頻繁是怎麼回事,請問經常要大便是怎麼回事?

脾胃不好原因,或吃得多了 大便太頻繁,是有腸炎 你好,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往往是可有慢性胃腸炎的疾病 腸易激綜合徵的疾病的情況或有菌群失調的情況的。這種情況一般的情況往往是需要檢查一下的。飲食要清淡的。請問經常要大便是怎麼回事?每天大便要2 3次,這個問題還不大,至少比幾天不拉要好。因為大便在腸道多耽...

頭髮顏色發紅是怎麼回事,頭髮染色太紅了,怎麼辦才能儘快讓顏色變暗

年齡?使用葡萄糖酸鋅試試吧。具體要進行頭髮的分析。頭髮染色太紅了,怎麼辦才能儘快讓顏色變暗 頭髮染色太紅儘快讓顏色變暗方法如下 1 適當增加洗頭髮次數 如果染髮後想讓頭髮褪色可以適當多洗頭髮多使用護髮素和洗髮水,對頭髮褪色有一定幫助。2 使用其他染色劑 可以找理髮店師傅給頭髮加其他的燃料,比如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