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什麼意思

2022-04-12 06:55:02 字數 5726 閱讀 2790

1樓:影視暖風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意思是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出處:《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述而篇》賞析:

《論語·述而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2樓:琅琊梅長蘇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4樓:富朵焉堅秉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5樓:

原文】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是什麼意思啊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7樓:唐三

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種方法重複教他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

一個人不到他傾全力去嘗試瞭解事理,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示他的。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如果告訴他一個角落是這樣的,他還不能推悟出其它三個角落也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這個問題發的不是地方啊。況且,一搜就會有答案。

9樓:勇往直前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10樓:單資喻秋巧

出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教給他了方法他卻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了方法他卻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什麼意思啊

12樓:尖葉玫瑰

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3樓:韓琴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憤:思考問題時有疑難想不通。悱(fěi):

想表達卻說不出來。發:啟發。

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孔子倡導不憤不啟,舉一反三。憤,是自己有學習慾望,思考慾望,想要求知,這個時候我們才啟發他。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想學好,首先學生自己要努力。學生自己不主動,企圖讓老師主動幫忙思考,那樣是學不好的。不能舉一反三,自己去探索,老師也是教不會的。

擴充套件資料

這句話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該句出自《論語·述而》,是論語的第七章,主要講述的是孔子的教育之道。

孔子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來選擇教育方法,後人稱之為「因材施教」。上文也反映出了一個教育態度,它和因材施教有共通之處,但並不相同。在這裡孔子說的是「因態施教」,觀察學生的具體狀態來決定教育。

在談學習的具體內容之前,首先強調了學習的姿態,從「憤」「悱」和「舉一反三」都可以看到,孔子重視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實際屬於學生自己的體驗。

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14樓:yiyi我心

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孔子說,不憤不啟

憤是自己有學習慾望,

思考慾望,想要求知,這個時候我們才啟發他。

也就是對於那種沒有學習慾望,沒有思考慾望,不想求知的人,我們基本是不搭理,或者放棄。

學生沒有主動想學的慾望,老師再好,也沒用。

您非常想學習,也在勤于思考,您自己努力到節骨眼上,我們才啟發您,幫助您。

不悱不發:

悱,是馬上就要得到答案了,但是還差一點火候,其實自己心裡差不多要明白了。

自己通過努力,快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了。

這個時候,老師就幫助其達到,說兩句,點出來。

一定要讓學生主動,學生不主動,即便是我們告訴其答案了,他聽著輕飄飄的,也不在意。

也沒什麼用處。

所以,只是抄襲答案是沒有意義的,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弄懂原理,自己能推匯出來答案,才叫著學習。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懂了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答案是,您只是個抄襲答案的人,您並沒有靠自己推匯出來這個道理,所以,其實,您根本不懂。

所以,以後,您們別再說,您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還這一生,本質是,您根本不懂,您只是個抄襲別人答案的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個學生,我們說一個角落啊,他如果不能推匯出來另外3個角落,我們就不講給他聽了,不教了。

為什麼?

因為說明這個人比較呆板,如果持續教下去,學生會越來越糊塗。

只教機智靈活的學生,給機智靈活的學生,不斷的復,就是不斷的舉一反三。

一個優秀的學生,必須是靈活的,觸類旁通的,聞一知二的。

高手是不可能手把手教出來的。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碰到了那種每個步驟都要問,每一步都必須教的學生,其實,這種學生,您就不用跟他多講了,講得越多,他越糊塗,

乾脆就不給他舉例了。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您想學好,首先,您自己要努力。

您自己不主動,企圖讓老師主動幫您思考,您是學不好的。

您自己沒有得到答案,老師即便是給您答案,也是沒什麼用的。

不能舉一反三,自己去探索,老師也是教不會的。

總而言之,學習,首先自己要主動。

15樓:孤乃吾

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表達又找不到合適的言辭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重複教他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電動車是這樣的,嗯,如果不努力的話就不會有啟發,不生氣的話就不會發現,舉一個例子就不會,三個例子去反不會重複自己的錯誤。

17樓:我愛小愛小愷愛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後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知識,他卻不會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知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8樓:

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憤:

思考問題時有疑難想不通。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

發:啟發

19樓:業汲

出自《論語·述而篇》

解釋: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20樓:手機使用者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21樓:

√·∩??△l己己少

22樓:須慈雲端

韓琴1009

lv.52019-10-28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什麼意思?

23樓:尖葉玫瑰

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4樓:同運旺奕戌

大意:舉一反三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25樓:金純玄令怡

1.這句話的意思是:

孔子說:「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不能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一方給他看而他不能聯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表明了孔子的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育思想。

2.通假字: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的「知」,通「智」,聰明,智慧。

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的態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安得一隅是什麼意思,安得一隅歲月靜好什麼意思

安得一隅基本解釋 隅 角落。安心在某一個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進取。一隅 指一個地方。亦泛指事物的一個方面 論語 述而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呂氏春秋 士容 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北齊書 酷吏傳 宋遊道 雖贓汙未露,而奸詐如是。舉此一隅,餘詐可驗。郭沫若 洪波曲 第三章三 他倆在客廳的靠後...

我想知道有沒有跟「偏居一隅」意思相近的詞

跟 偏復居一隅 意思制相近的詞 苟安一隅 g u bain y y 當權者只顧本身安du居一地zhi,不顧國家民族安危。例句dao 但他所以始終在三分中處於苟安一隅的最弱地位,應該說和他這種仁義誠信造成的偏執及其在政策上的失誤是分不開的。安於一隅 n y y y 習慣 滿足於現狀,不求上進。出處 宋...

宋朝偏安一隅為什麼還能存在這麼久呢

先對題幹說明一下,我是不認宋為朝代的,每次寫文章,都寫北宋,南宋,從不帶上朝這個字,同樣的,我也不認金,遼為王朝,都是寫金國,遼國。解釋完這個問題再來回答題乾的問題。諸國林立,相互制衡 北宋和南宋時期,國家有很多,北面有遼,後來有金,後來又有蒙古,西北有西夏,南面有吐蕃和大理,各股勢力錯綜複雜,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