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戰國是如何劃分的,春秋戰國怎麼劃分?

2022-02-24 07:14:02 字數 5329 閱讀 3875

1樓:魔徒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鑑》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誌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係,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併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誌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援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范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春秋和戰國分界於公元前479年,是我的觀點。我查閱了一下,從古到今,只有我一人持此觀點。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

」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

2樓:在石霜寺捉小精靈的腰果

公元前476年,因為孔子預感他將在這段時間死去,於是把他的死作為分界,更生層的是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界線

3樓:哀語厹

是以三家分晉來分開戰國和春秋的,春秋六霸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後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給分了,意味著戰國七雄的產生,戰國時代的開始。

4樓:小秦帝國

春秋和戰國分別是由魯國編年史《春秋》和西漢劉向編的

《戰國策》上的年份來劃分的。

5樓:樸知睿

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

春秋: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6樓:史論縱橫

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劃分其實並不明確,如果以周朝來說,分為西周和東周;後世還有將秦朝統一之前的歷史稱為先秦時期;東周和先秦其實都把春秋和戰國囊括其中了。

當然,東周能夠分兩段,搞出春秋和戰國,就說明兩者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

關於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至今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75年左右。

實際上,三家分晉在公元前400年前後,直到公元前376年才完成,晉國徹底滅亡,而田氏代齊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後,田氏才徹底取代齊國。

可以說,將春秋和戰國分界定在公元前475年,也是存在爭議的。這種說法最早可以**於《史記》當中,後來郭沫若也採用了這種說法,即使是現在的教科書中也是這種說法。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毛病,最大的毛病是,他可能把春秋五霸中的吳國和越國鬥爭時期,劃分到了戰國中,因為公元前473年,勾踐滅吳,吳越爭霸正處於巔峰時期。

實際上,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也算是兩者的一個區別。

這就是有爭議的史學難點,春秋五霸在吳越之地正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北方已經開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也算是春秋和戰國的歷史交叉了。

實際上,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並不明顯,那就是因為,兩者是逐漸形成差別的,並非一蹴而就,所有的人為劃分,都是以某一事件為標誌,並不能徹底劃分兩段歷史時期。

人們執意要將春秋和戰國劃分開來,說明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的,以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樣的爭霸戰爭和兼併戰爭來進行區分,實際上都是表象,而並非實際,兩者之間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實際上,如果讓我來劃分春秋戰國,我比較喜歡《資治通鑑》的說法,資治通鑑認為春秋和戰國應該以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認趙魏韓三家諸侯的地位為劃分。

最為重要的是,在三家分晉之後,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魏國的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引領了整個戰國時期的變法,正是因為這種變法,使得戰國時期的社會性質相對春秋時期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春秋末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普及,春秋時期的井田制已經遭受逐漸的打擊,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係的變革,最終帶動了上層建築的改變。

牛耕對社會的影響在於,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據統計春秋時期,全國人口在八百萬作用,戰國巔峰時期人口達到3000萬(資料不一定真實,只提供一種參考)。因而,能夠支援其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鐵器對社會的影響在於,提高了戰爭的效率,春秋時期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木頭棒子和石頭(青銅器貴用不起),所以,看春秋的爭霸戰爭雖然多,但是死的人少,戰國時期鐵器已經普遍用於戰爭了,這樣的話戰國後期的兼併戰爭死亡人數急劇增加,整個戰國時期大概因戰爭死亡的士兵在200萬左右,而長平之戰雙方大概就死了60多萬。

隨著鐵器牛耕對生產力以及土地制度的破壞,為了提高生產力,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廢除分封制的經濟基礎「井田制」。比如商鞅變法中明確規定「廢井田,開阡陌」。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因此地主士大夫階層的地位開始提高,從而改變了西周以來按血緣關係來分封的政治傳統。

所以,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些列的變化!

只有變法適應了新社會的政權才能存活下去,沒有變法的,或者變法失敗的,是沒有資格在戰國時期生存下去的。

在變法的影響下,春秋時期的生產力只能養活八百萬的人口,然而在戰事更激烈的戰國時期,人口卻達到了三千萬,說明生產力是突飛猛進的,這才有了,各種表象的春秋與戰國的區別,比如軍事上,春秋實行的是徵發制,打仗的時候才徵集部隊,而戰國時期只要是適齡男子都有參軍的義務;比如在政治上,春秋世襲完全是世卿世祿制,到了戰國時期,老百姓也可以參政,很多平民通過軍功或者學習參與到政治當中。

總結起來,不是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為什麼平白無故的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些事件來區分春秋和戰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社會性質發生了變法,你不得不依照一些標誌事件將兩個歷史階段劃分開來。

春秋戰國怎麼劃分?

7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鑑》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誌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係,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併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誌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援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范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春秋和戰國分界於公元前479年,是我的觀點。我查閱了一下,從古到今,只有我一人持此觀點。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

」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

春秋戰國中的春秋怎么來得,春秋戰國中的春秋怎麼來得

那個時期的史書應該就叫作 春秋 孔子根據 魯春秋 而編寫 春秋 左傳 的全稱是 左氏春秋 漢朝的時候又叫 春秋左氏傳 所以把這段歷史命名為春秋戰國。這是封建主義的萌芽和發展階段。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簡單說吧,春秋和戰國統屬東周,但有沒什麼分別,春秋時諸侯稱公,戰國時諸侯稱王。春秋大致是在五霸 齊桓,晉...

春秋戰國的具體起止時間,春秋戰國的時間起止是什麼?

周分東西周,西周滅,東周東遷,分春秋戰國兩段。自平王東遷,因得位不合法理且控制土地人口極少,故而諸侯只在名義上承認周王室,自此開始春秋時代。其中春秋一詞 於孔子據魯史 春秋 所修訂而成的 春秋 一書。而 春秋 一書所講並非完全契合春秋時期,而是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 到魯哀公十四年 公元...

論述春秋戰國思想要,論述春秋戰國思想 要500字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特徵 百家爭鳴 一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作品 論語 孟子 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 禮樂 和 仁義 提倡 忠恕 和不偏不倚的 中庸 之道,主張 德治 和 仁政 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