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反而比中了狀元還要更高興

2022-02-18 08:44:45 字數 1492 閱讀 3325

1樓:王藝樺小姐姐

眾所周知,自隋朝開始,科舉制就成為了我國古代選拔人才一項重要的制度。科舉制發源於隋朝,在唐、宋、明朝持續發展、完善,並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

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這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狀元、榜眼、探花作為殿試的前三甲,被稱為「三甲」。由於三甲的名次實際上是由皇帝評定的,因此三甲的才能實際上不相上下,排名更多地體現的其實是皇帝的喜好,主觀因素影響更大一些。因此,儘管狀元的名次更高一些,但實際上三甲的才幹的差異並不懸殊。

「探花」這一詞語最初出現於唐朝,當時的探花並沒有現在這樣的代表殿試第三名的寓意,僅僅是一種稱謂。這一稱謂的**,是因為在唐代為了慶祝進士及第,會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而探花宴上的探花使,是從這一批進士及第的人當中挑選出來的最年輕英俊的兩個,他們會採摘鮮花、賦詩,以此來歡迎狀元。

唐朝的李淖在《秦中歲時記》曾經記載:「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探花使要趕在別人之前採摘園中最為鮮豔美麗的花朵,不然就會受罰,而這一遊戲也是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此時的探花郎還並沒有被賦予進士第三名的意義,而僅僅代表著探花宴上最年輕英俊的兩位探花使。但在當時,被選為探花使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翁承贊作為當時的進士第四名,被選為探花使,感到十分榮光,於是寫下了「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

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這些詩,以表達自己被選為探花使的驕傲之情。

而探花從什麼時候成了殿試第三名的專屬稱謂,至今仍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人們大多認為這一稱謂是從宋朝確立的,並在明朝成為定式的。但由於受前朝探花宴風俗的影響,後來的探花實際上帶有一種外貌上的意義,也就是說,誰被選為探花郎,就寓意著這個人的相貌英俊,被大家所認可。因此,在狀元和探花才幹並不算差異懸殊甚至是不相上下的基礎上,人們大多認為探花郎是才貌雙全的存在,因而常常會有人在中了探花時比中了狀元更高興了,這可是對他顏值和才華的雙重認可啊。

2樓:一隻路過瓜地的蝸牛

因為當探花不僅要有才華,還得有外貌,古代選探花就跟選美男一樣。這種中了探花的不僅才學得到認可,而且也被公認為美男子,當然比中了狀元要開心。

3樓:他不會笑

因為探花一般都不是在朝廷當官,在地方基本上地方的縣令就是一個土皇帝,不用在朝廷那樣每天擔心說錯話被誅九族

古代狀元 探花 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狀元 榜眼和探花是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環節的前三名。考中進士本就是科舉考生的最高追求,而進士又分為一甲 二甲和三甲,一甲三人,二 三甲若干人,狀元 榜眼和探花就屬於進士一甲,賜 進士及第 這是何等的榮耀。古語說 學而優則仕 這句話就能很好的說明科舉考試的本質,即朝廷通過科舉考試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官吏。現在...

中國古代為何史學發達,中國古代神話為何儲存較少

您好。那是因為我國古代研究歷史,記錄新聞的人員素質很高。而現代大大落後了,充斥在新聞 新聞就是以後的歷史 的記者水平太差。這不,前幾天不是有西安電視臺的女記者將男用 自 wei 器 當做 肉靈芝 嗎?如果沒被好事者發現,網路 反 那麼,這樣的烏龍新聞就可能變成歷史事件被記錄下來。還可能載入 地方誌 ...

古代統治為何都要藉助神靈

古代科技不夠發達,很多奇異現象無法解釋,百姓愚昧無知,懼怕崇拜神靈。許多統治者就利用這點,假借神靈之名,統治天下百姓。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並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比如秦朝陳勝吳廣起義,明朝朱棣修建五當山道教群,外國 古代天主教統治了英國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釋迦眸尼為解救印度人民而建立佛教,伊斯蘭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