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2022-02-17 11:59:15 字數 5423 閱讀 6598

1樓:共同度過

用個人後天的教化,去駕馭先天的性情,然後完成自己的天命。

本句出自《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本句理解為,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

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嘗滋味。」

2樓:庸俗書生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

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註》、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3樓:匿名使用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儒家經典《中庸》的第一章

性,是指自然本性,是天命所生成,故說天命謂性,比如求生慾望等。

道,是指天性的體驗和認知,由自性自然而發,由自然而成規矩原則,比如說就是大家都有私利之心故而有彼此的**交換,比如大家都有自我求生的慾望故而為了自己更好生存而與他人建立起相互聯絡、相互的規定秩序,以圖互補互助(西方國家的契約理論即是如此,比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教,是指主動及被動性的讓自己去理解和適應社會規則(所謂「道」),包括做人做事的各種倫理道德等,因此說修道,修即是修自身的心性,所以是為教。

4樓:壽同天地道人家

儒家《中庸》一書就是講道的,中庸所表現的就是道的含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大自然的使命就是繁衍與生育,率領生命繁衍的就是道,向道學習的就是真正的教育。

5樓:桓康伯

上天所賦矛人的稱之為天姓,順著性行事稱之為道,聖人修並推行正道稱之為教化

「天命之謂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6樓: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7樓:muse慕慕斯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宋**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

漢儒鄭玄說「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8樓: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天命之所畏於信姓名之所謂於大道修道而知,所謂於教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10樓:正達美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11樓:歐陽永芬亢秋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12樓:舒秀英卯淑

樓主你好!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什麼意思啊

出自 孟子 解釋 放飯流歠 chuo 大吃猛喝。放 飯,大吃大嚼的意思 放,副詞 飯,動詞。流歠,猛喝的意思 流,長,副 詞 歠,飲,動詞。禮記 曲禮 說 毋放飯,毋流歠。在尊長者面前大 吃猛喝是非常失禮的大不敬行為。問無齒決 問,講求 齒決,用牙 齒啃,這裡指用牙齒啃於肉。禮記 曲禮 說 濡肉齒決...

與日新之謂盛德類似詩句短一些,不要太長,簡單易懂就好了,要意思

日新之謂盛德 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要 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 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 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為政以德 政者正也的思想,關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革故鼎新...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澤草所生,種之芒種芒種,稻麥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五月份,有芒作物的種子可以種植播種了。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水草生長的地方,種上芒作物的種子。芒種,稻麥也 芒種時節,正是收麥養稻的時候。擴充套件資料 芒種簡介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正式開始。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