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君主都投降了司馬昭,為什麼只有劉禪善終

2022-02-07 06:49:20 字數 3440 閱讀 5002

1樓:勇哥讀史

司馬昭需要劉禪來勸降大將和安撫人心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借道陰平小道,長途奔襲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慌失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棄城投降。

國運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終結。

劉禪在蜀漢滅亡後,舉家遷到洛陽居住。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人稱安樂公。此外,「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看得出,司馬昭對劉禪不薄。正因為此,劉禪才「樂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歲才壽終正寢。

劉禪之所以能夠善始善終,是因為還有利用價值。司馬昭需要劉禪來勸降大將和安撫人心。

《孟子·離婁上》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

得民心者得天下。蜀漢雖然滅國了,但仍然有很多大臣、軍隊和民眾沒有歸順。蜀漢大將軍姜維還率領主力部隊堅守劍閣。

因此,當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要好好對待他們,利用他們身上的巨大號召力,讓軍隊停止抵抗,讓大臣「棄暗投明」,讓民眾歸順馴服。事實上,也正是劉禪親自寫信勸降,才讓姜維放下**,結束戰爭。

另外,司馬昭善待劉禪,也想樹立一個正面典型,做給孫吳政權的統治者看:「你們看,投降了我之後,依然吃香的喝辣的,豈不酸爽?」可想而知,如果司馬昭對待劉禪很差,多年以後孫皓一定不會投降得那麼爽快。

所以,劉禪投降得及時,又有利用價值,僥倖得以善始善終。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的蜀後主劉禪肯定深知一個道理:既來之,則安之。大家知道,有一個成語叫「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正是劉禪創造的。

在酒宴上,司馬昭發現,蜀國的降臣們一個個唉聲嘆氣的,一臉倒黴相,唯有劉禪吃得好喝得好,一臉爽歪歪。司馬昭就忍不住問道:大哥你想念蜀國不?

沒想到,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由來。

劉禪被魏國俘虜後,心中肯定也是不那麼舒服的。但是呢,人家從未在魏國的君臣面前變現出來過。相反,人家還整天笑嘻嘻的,以爆棚的正能量感染別人。

你說,這麼可愛的一個人,誰會捨得弄死他呢?話說,有一日,魏國的權臣司馬昭請劉禪和蜀國的諸位降臣喝大酒,說是喝大酒,其實也是想探探劉禪的口風。正是靠著「樂不思蜀」的精彩表演,劉禪果然得以善終。

3樓:八卦之楊

因為劉禪大智若愚,雖然不會治理國家,但是會善於偽裝,從「樂不思蜀"這件事上足以可以看出,他善於迷惑敵人,使敵人覺得他沒有心計,從而使自己得以善終。

4樓:滿初昳

因為劉禪所處的環境是在蜀國,山高林密,攻打困難,易守難攻,有德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5樓:

樂不思蜀,說的就是劉禪,他是一個昏庸無能、沒有什麼理想抱負、只知道吃喝玩樂之輩,因此,司馬昭對他沒有防備之心。

6樓:祖硯齋主人

劉禪成事不足,敗事還真的有餘。

7樓:李老太種菜

因為劉聰明,知道整不過別人,示弱就好了,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警惕沒能力的人,如果有能力,他就不會放過他,我們都說的劉禪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最傻的人,其實他才是最聰明的人

8樓:常勝將軍

因為劉政治智慧高,樂不思蜀,這不是一般君王所能裝出來的。另外東吳的最後一位也活的很好。並沒有被殺。

9樓:王家懷

在三國演義裡面,劉禪作為劉備的兒子,卻沒有劉備的雄才大略,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蜀漢也是因為他的毫無作為而被滅掉,劉備如果知道自己的兒子葬送了江山,恐怕死也不會傳給他的。

劉禪這個人喜歡貪圖享樂,寵信宦官。在位期間也是毫無建樹,只能說是個守成之君,但是三國亂世,敵人是不會給你機會喘息的,於是當魏軍壓境的時候,劉禪慌了,他詢問了大臣們的意見後,開城投降,做了魏軍的俘虜。

因為劉禪沒有做抵抗,這一點讓司馬昭也非常開心,畢竟減少了兵力損失,但是為了防止劉禪有野心復辟,於是就把劉禪全家都遷到了洛陽居住。就這樣,劉禪來到了司馬昭的眼皮子底下。

面對著曾經的敵國君主,司馬昭很不放心,所以經常試探他,但是劉禪也不知道是真的傻還是裝的,每次回答都是毫無破綻,讓司馬昭沒理由抓他。有一次司馬昭款待劉禪,在宴會上司馬昭讓人演奏蜀國的樂曲,蜀國的老臣們聽到以後都掩面哭泣,只有劉禪自己還是昂然自若的觀賞著曲子。司馬昭就問劉禪,你想不想念蜀國?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面對著這一回答,司馬昭也只能大笑了一番,也沒有說什麼,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劉禪是真的還是裝的。

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劉禪,他每天都派人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劉禪,希望能夠讓他沉醉其中,劉禪也知道司馬昭不放心他,於是他在自己的門上寫了三個字「中山寨」,司馬昭的人得到訊息,第一時間彙報給司馬昭,司馬昭聽了以後就打消了疑慮,從此放心了劉禪。

原來「中山寨」三個字反過來念就是在山中,劉禪是想告訴司馬昭自己沒有任何野心,寧願待在山中,更不會惹事生非的。司馬昭一看也知道劉禪的意思,於是劉禪就這樣安心的活到了最後。

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亡國之君全部善終,為何還有人待遇極高?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歸晉後,三個國家的君主都得以善終,尤其是魏國君主曹奐享受待遇極高,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君主已經對司馬氏政權構不成任何威脅了,善待他們反倒能夠顯示新政權的寬厚和仁德,以籠絡三個國家的臣民之心,尤其是曹魏政權直接禪位給司馬家族,所以受到了最高階別的待遇。

三國中最先滅亡的是蜀漢政權,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投降,司馬炎在洛陽與劉禪飲酒,故意問他「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說「洛陽很快樂,不思念蜀地」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面對著這樣一個胸無大志、心無城府的亡國之君,司馬昭父子也沒什麼好擔憂的,封劉禪為安樂縣公,劉禪也心廣體胖的活到六十四歲病逝於洛陽。

蜀國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迫使魏國最後一任國君曹奐禪位與他,司馬家族經歷了曹芳、曹髦、曹奐三代政權的把持,已經牢牢掌握了曹魏政治軍事權力,朝廷內外已經全部是司馬家族安插培植的勢力,曹奐已經再無回天之力了,司馬家竊取了曹魏的基業,自然要特別厚待曹奐這個亡國之主,封曹奐為陳留王,封邑有一萬戶,除了名義上不在是君主外,其他各項禮儀特權基本上和他做君主時沒有太大區別,亡國之君能受到這樣的待遇,在整個歷史上也是很少有的。

最後一個滅亡的是孫皓,公園280年,司馬炎發兵伐吳,吳國末代暴君孫皓兵敗投降,因為他是三個國家最後一個歸順的,被封為歸命侯,在三個國君中爵位最低,但是以孫皓昏聵殘暴的品行來看,沒有殺掉他,能封他侯爵已經很幸運了,四年後,這個在三國歷史上以殘暴聞名的亡國之君病死於洛陽。

11樓:娛樂百事曉

這就是政治智慧了,沒必要對他們趕盡殺絕。

12樓:善良的

因為他們對晉朝沒什麼威脅了,所以晉朝的君王覺得沒必要殺他們。

13樓:新新引力

他們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復辟,要是晉朝對他們好一些的話,晉朝還能在歷史上留下美名。

14樓:職場摸魚的貓

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威脅了,完全沒有任何復辟的可能了。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司馬炎當了皇上,三國演義 中為什麼司馬炎當了皇上我看了新三國演義

265年,司馬昭病死,享年55歲。司馬炎繼承相國 晉王位,掌握全 政大權。經過精心準備,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三國演義 中為什麼司馬炎當了皇上我看了新三國演義 司馬炎 236年 290年5月16日 字安世,河內溫縣 今河南省溫縣 人,晉朝開國皇帝 265年 290年在位 ...

三國時期為什麼司馬懿不敢進城,空城計中司馬懿為什麼不敢進城?

他要是攻下了,他就沒有理由不回朝,他得勝回朝,朝廷肯定明升暗降,拿下他兵權,在整個藉口把他弄死 當初用他,就是因為曹真擋不住諸葛亮 書上說諸葛亮計謀高,我覺的只是其一。司馬是何許人也,如果進城不管是殺還是生擒諸葛亮,回了許都他還能活嗎?曹睿非殺他。是空城計嗎?因為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為人謹慎,不弄險,今...

三國演義中於禁為什麼要投降於禁在最後又是怎麼死的

于禁也是對自己的軍事能力自視甚高,覺得以後一定能飛黃騰達,一旦被關羽所擒,不甘心一死了之,夢想留得有用之身,以後再東山再起,所以投降。後來關羽失敗,于禁回到魏國後,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 龐德憤怒 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