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公元前259 公元前210年 ,即嬴政 和現在的電視機大秦帝國是個什麼樣的歷史聯絡

2022-01-18 20:14:19 字數 6122 閱讀 9055

1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歷史聯絡就是這部電視劇說的是秦始皇他爺爺的爺爺的故事,秦始皇還沒出生呢。

等大秦帝國後邊幾部才輪到秦始皇出場。

2樓:放風箏的海角

秦始皇是《大秦帝國》裡的軸心人物。孫皓暉先生筆下的秦始皇,是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形象,而不是一個形象猥瑣的暴君。

自漢朝以來,秦始皇的形象就被描畫為暴君。直至今天,很多人承認了秦始皇有巨大的歷史貢獻,但還是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比如林劍鳴先生《秦史稿》裡的評價。

歷史上,也有個別的思想家對秦始皇有高度評價。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充分肯定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優越於分封制,提出一個著名觀點「公天下之端之秦始」。明代的李贄直接稱讚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他認為秦始皇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全國,這是掀翻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的偉大功業,這個偉大的功業是後世的帝王無人可比的。

明代張居正對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以法治國方針大加讚賞,並以此為楷模。現當代偉人中為秦始皇正名和說公道話的首推魯迅。魯迅在《華德焚書異同論》一文中說:

「德國的希特拉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實在冤枉的很,他的吃虧在於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

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但是這些評價不是主流,而且也只是一些文章和議論,沒有形成思潮,沒有得到社會上最廣大人們的認可。

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裡,依據歷史的真實和嶄新的歷史觀成功塑造了秦始皇的文學形象,旗幟鮮明的為秦始皇正名。鴻篇鉅製,娓娓道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和音容笑貌一一展現開來,從此後,中國文學的殿堂屹立著一個嶄新的「秦始皇」,這是孫暉暉先生的貢獻。

先看看孫先生對秦始皇的評價吧。孫先生說,從歷史事實上來看,秦始皇時代至少有五方面的功績曠古未見:一是統一了中國,二是建立了統一的中國文明體系,三是大規模的建設成就,四是肅清北邊胡患,五是大規模開發嶺南。

秦始皇一生,事事石破天驚而無一不克盡全功,這樣的偉大政治家,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再者,秦始皇時代人才濟濟如滿天星雲,始皇帝獨能凝聚群雄開拓創造,終其一生沒有殺害一個功臣,如此人格魅力,後世帝王可有一人做到?當然,秦始皇也有缺陷,但不是主流,遠遠不足以被歪曲得完全沒有了人形。

有人說,我是為秦始皇翻案。我認為,翻案說得層面太低了。我是展現歷史真相,這就是真實的秦始皇。

假若同時也達到了翻案效果,我是樂於見到的。商鞅和秦始皇,是中國文明正源生成時代的兩根支柱,無論是他們的人格魅力,還是他們的文明功績,都是我們民族的泰山北斗。可以說秦與漢兩個時代的精神力量是不一樣的,秦人的強勢精神更充分與飽滿。

秦始皇是最代表這一精神的人物。我覺得我們現在對秦始皇,應該有基於歷史真實的客觀認識。損貶、扭曲這位歷史人物,不能代表時代文明的進步,反而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再來具體分析《大秦帝國》裡秦始皇的人物形象。

《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就開始寫少年時代的嬴政,第五部《鐵血文明》濃墨重彩的寫盛年時代的秦始皇,第六部《帝國烽煙》寫了秦始皇之死,並用了大量的筆墨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大秦帝國》塑造了上千名的人物形象,但誰也不會比秦始皇的形象更重要,也只有秦始皇這個人物,是從少年時代一直寫到逝世。

《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下卷,王子政出場。當時王子政隨王后回秦國不久,沒有入太子傅府的少學館,而是自行修習,每天的功課是讀書和騎射。王子政自我要求很嚴格,小小年紀,謹守法度,在練習騎射時受傷,拒絕**,依然堅持練習完畢。

在遴選儲君的大考校中,王子政名動朝野,特別是他能熟練的背誦《商君書》,更是讓人稱奇。秦王政從少年到成為君王肩負統一天下重任的這樣一段成長經歷,各種歷史史料中都無法找到,《大秦帝國》用豐富的想象力來表現這個時期的贏政,很成功。秦莊襄王去世,呂不韋執政,贏政繼位但是不處理朝政。

在13歲做秦王到21歲行冠禮這漫長的8年內,秦王贏政是怎麼過的?這是贏政思想形成的最為重要的階段,身為一個未來的君主,他會主動搜尋他所需要的知識和鍛鍊自己的技能的。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大秦帝國》給了交待。

秦王贏政絕不是阿斗,絕不會荒疏學業,絕不在聲色犬馬中墮落。對待政務,贏政的態度是:不離中樞,事事與聞。

學習秦昭襄王的經驗,雖不親政卻守定王城中樞;但凡國事,坦誠主見;國家大典禮儀,以秦王名分主持者,決不假手他人,在日常的磨練中增長才幹。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態度和才能,贏政在繼位之時,才能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後發制人,一舉平定嫪毐的叛亂,之後又罷黜了呂不韋,收回了最高的權力,維護了秦國的穩定。

從《史記》裡的記載也可以印證《大秦帝國》刻畫青少年贏政形象的準確和真實。比如《大秦帝國》裡反覆強調的秦始皇的法治思想,是有根據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就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針,也形成了較好的法制社會環境。

青少年時期的贏政苦讀《商君書》也是可信的。贏政21歲時,呂不韋完成了《呂氏春秋》的編寫並公之於眾。由於《呂氏春秋》提倡的是雜家治國理念,贏政的態度是冷漠對待和極力排斥。

與之相反,贏政讀到法家韓非的著作時,大為歎服,並十分感慨的說:「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贏政能及時讀到韓非的書,說明他真的酷愛讀書;贏政很傾慕韓非,說明他贊同法家。所以,青少年時期的贏政苦讀《商君書》的情節是可信的。

荊軻刺殺秦王贏政時,拿著淬有毒藥的匕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突然發難。當時的贏政是33歲,他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能迅速走脫,並及時出手反擊**了荊軻。這個行為,也表明贏政在青少年時代的確是文武兼修的。

《大秦帝國》裡少年贏政苦練技藝的描述也是有根據的。

《史記》還記載了青年贏政平定嫪毐之亂後,驅逐了母親。這個行為等於向天下昭示母親的醜行,也公開了自己與母親的矛盾,反映了贏政政治上還不夠成熟,還有情緒化的一面。但是,贏政能聽從茅焦的勸諫,重新接回母親,說明他有為顧全大局而剋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同樣,還是同一年,因鄭國間諜身份暴露,23歲的贏政下了逐客令,這也是他情緒化發作時做出的錯誤決定。但是,他看到李斯的上書以後,立刻收回了成命,改正了錯誤。《大秦帝國》刻畫的秦王贏政和《史記》記載的史實是一致的,但是更豐富更形象,讀者可以看到一個成熟,幹練的政治家的成長曆程。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是在他的盛年時期創造的。他用了十年的時間統一天下,又用了十年的時間治理天下。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幹了很多大事,每件大事都給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大秦帝國》在展現秦始皇的功績的同時,也深入到了秦始皇的思想深處,立體的刻畫了這個人物形象。

在統一天下的連綿大戰中,不可避免的會有殺戮和痛苦,但是秦軍沒有屠城的惡行,也沒有殺害其他諸侯國君,這是歷史上的「義兵」。秦始皇建立的多民族、大一統、**集權的秦王朝,開創了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新紀元,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的,從此後,大一統的思想觀念深深的紮根在中華大地上。

統一天下之後,如何治理天下?秦始皇否定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史記》記載了秦始皇的一段話: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其實,天下爭鬥,最苦的不是貴族和國君,而是普通的百姓。不能說秦始皇沒有愛民之心。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奠定了統一國家的政治制度。

章太炎先生曾指出,秦始皇能不顧父子、兄弟之私情,而以國家的長治久安為重,斷然廢除實施了近千年的分封制而推行郡縣制,這不僅需要遠見卓識,更需要極大的勇氣。《大秦帝國》寫出了秦始皇在歷史關口的民族大義,和無私無畏的勇氣。

還有,統一文字,形成了維護中國統一的無形力量。正由於有劃一的書面語言的書寫形式,漢語的書面語言就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特殊載體。《大秦帝國》開篇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也可以理解為,集中代表戰國時代精神的大秦帝國,是我們今天文明的真正的開端,我們是從大秦帝國那裡繼承的文明體系。

統一的文字也是從大秦帝國那裡開始的。

除此,秦始皇還有其他的歷史貢獻,孫先生也都談到了。《大秦帝國》用了大量的事例來告訴讀者,秦始皇真的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們的民族英雄。試想一下,一個內心齷齪的殘暴君主,怎會有興趣關心統一文字,度量衡!

一個自私貪婪的君主,也不會積極推行郡縣制的,事實上,秦始皇如果分封子弟為諸侯,秦帝國也許不會那麼快滅亡。讀完《大秦帝國》,感覺秦始皇的形象基本是正面的、光明的、偉大的;當然也有陰暗的,比如焚書坑儒的事情,但不是主要的。這是作者在有意拔高秦始皇的形象嗎?

又不是,主要的事件和言行都是有據可查的,有史書的記載的,孫先生只是還秦始皇的本來面貌而已。這也是《大秦帝國》創作時的初衷吧。

3樓:剎那尖芳華

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時期,所面臨的歷史使命是變法圖強。當時秦國並不是七國中間的強國,秦要統一,必須要自身強大。

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夠的強大,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歷史機遇,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這個時期,條件變了,歷史使命也變了。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強了,秦國一強,其它六國得了紅眼病,因為六國不能看著秦國強大。這樣六國的有識之士就要想辦法,對付強大的秦國。

合縱,就是聯合六國削弱秦國,秦國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歷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國的合縱。秦惠文王也完成了這個使命,辦法就是連橫。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三年,因為舉重砸死了,而且沒有兒子。他是明君嗎?秦武王這三年還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著車到達三川,就是現在洛陽一帶,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遺憾了。這是秦武王,這個時期,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那麼武王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呢?

是抓住歷史時機,東進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輕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領軍隊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就是今天河南洛陽西邊40公里處,是陝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兩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一線山路,非常狹窄,是軍事重鎮。甘茂說要打宜陽,必須聯合魏國,秦武王就派甘茂,帶了一個副使出使魏國,到魏國一談,成功了。

魏國同意和秦國聯手打宜陽,宜陽打通了,秦國才能兵出函谷關,所以這是一個關鍵之地。甘茂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國回來的路上,和副使說,你回去告訴秦王,就說第一,魏國同意很我們聯手了,第二,你還說,雖然魏國同意了,但是這個仗不能打。你就這樣說,將來所有的功勞都記在你的功勞簿上。

他的副使不知道什麼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說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陽要聯合魏國,現在魏國同意聯合,你說不能打,為什麼?你替我打宜陽,我對你是絕對信任,誰告狀我也不聽,甘茂說可以。然後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個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狀信,秦武王動搖了,要求甘茂撤兵。

甘茂就回了封信,說咱們的合同還算數不?秦武王一聽這話,就繼續增兵,最後,甘茂把宜陽拿下來了,殺了六萬韓兵,開啟了韓國的西大門,秦國的軍隊可以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這個舉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沒有結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勞更大,在位56年,把大兒子熬死了。昭襄王時期,秦國已佔壓倒優勢了,他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後用範睢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負重託,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

長平之戰活埋45萬。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而且昭襄王時期,如果聽了白起的話,就有可能把趙國滅了,拖延了幾個月,邯鄲之戰沒有打贏,這個我們講過。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這個就不好說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無功,也無過,姑且也稱之為明君。

第六位,莊襄王,就是異人 ,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很短,但是莊襄王幹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東郡非常重要,是連線齊國,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的通道,這是一大貢獻。再一個,利用趙國和燕國的矛盾,佔領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

所以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七位,贏政,他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所以贏政即位以後,很快就定下來發動統一戰爭,並且用十年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在整個過程中,秦國的七代國君沒有一位犯過大的錯誤,七代國君,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很不簡單的。這七位國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據秦國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比如說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兩個人聯手推上來的,他當時正在秦國作人質,對他來說,完全是偶然的當上國君。他特別能活,做了56年,大兒子在國外作人質熬死了,次子安國君繼位。安國君繼位純屬偶然,因為哥哥死了,繼位三天又死了,然後才是異人,也就是莊襄王。

莊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呂不韋包裝,他連安國君的嫡子都當不上。七代國君,很多是偶然的繼位,但是所有偶然當上國君的人,沒有一個是昏主。西漢初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叫賈誼,寫過《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

《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七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代代明君,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公元前與公元是如何區分的,公元前和公元怎麼區分

耶穌的誕生日,之前為公元前,之後為公元后。耶穌誕生於公元元年 0001年 公元前和公元怎麼區分 以公元元年為基準,公元元年之前就是公元前,後就是是公元 以耶穌的誕生為界點,出生前為公元前,出生後為公元后。一般書上或 上有強調,會加公元前。在中國是西漢最後一個皇帝漢平帝繼位,史稱西漢平帝元始元年 在外...

公元前是什麼意思公元和公元前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 before christ 意為 前 主前 縮寫b.c.即公元元年以前。如 公元前197年,公元前8年等。公元前xx年,也簡稱 前xx年 公元是個紀年法,所謂的公元2014年就是從公元元年開始算起兩千零一十四年,那公元前2017年的意思就是距公元前壹年以前兩千零十七年,今年是2019年,也就...

公元前2023年在中國什麼朝代,公元前2023年在中國什麼朝代?

嚴文明先生說 在夏以前,夷人的祖先主要有太昊和少昊。太昊 皞 和少昊 皞 實為大昊小昊,二者不像是先後繼承關係,而可能是同一時代相鄰的兩個部落或部落群。因為他們發源的地域不同。太昊在今河南淮陽一帶,少昊在今山東曲阜 所崇拜的圖騰不同。太昊為龍,少昊為鳥 姓氏也不同。太昊風姓,少昊嬴姓 又各有其後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