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哪三不孝

2022-01-10 02:09:54 字數 5656 閱讀 3064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2樓:匿名使用者

1.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

沒有生個兒子就為3不孝之第一不孝,因沒有傳宗接代、沿襲家火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種是一為順從父母之意,父母有錯而不加以提醒勸說,使他們陷於不義;第二種是家境貧寒,父母年邁,身為人子卻不謀官位以贍養父母;第三種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無人繼承香菸。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最為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4樓:熱詞替換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

5樓:李顯微談國學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6樓:終青歐山梅

如此看來這最大不孝大多數人是可以避免的。只是這陷親不義與使父母受貧兩種不孝百分之90的人都在其中吧!

7樓:宣麗益香春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8樓:稽深樸茵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9樓:鬱忻捷雅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10樓:步彤尋春綠

一.陷父母於不義。二.父母年老,家庭貧窮,而不取功名或掙錢.還有就是不結婚不生子

11樓:拱泉沈唱

《十三經注疏》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12樓:初木魚子

第一種不孝:一味順從有過錯的父母,不勸說無作為,最終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

第二種不孝:家貧,自己卻拒絕當官賺取俸祿來贍養年老的父母;

第三種不孝:不生子,不傳宗接代;

三不孝出自《十三經注疏》:「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哪兩個不孝是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解釋如下:有三種行為被稱為不孝,第一種是一為順從父母之意,父母有錯而不加以提醒勸說,使他們陷於不義;第二種是家境貧寒,父母年邁,身為人子卻不謀官位以贍養父母;第三種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無人繼承香菸。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最為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14樓:彩繪兔子

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章句上》

「三」指的是很多種,「無後」指的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個不孝?

15樓:學予明天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是中國古代的生育觀念。傳統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孟子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百善孝為先」。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而不孝,則為人不齒。

 「忠」和「孝」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

「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提示我們,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人要生小孩是因為生命的延續,是人生完整的標誌。是對家庭盡忠是對父母盡孝,是為家庭添丁延續香火。養兒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著的希望。

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在自己老了的時候,能有所依,有所靠。

問下自己,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其實可以看看這句話:「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16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不孝有三是指: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為三不孝。

拓展資料:

1、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常用的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2、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孟子》《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7樓:禰的生活小幫手

不孝有三: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孟子的 《離婁上》、孔子的《孝經》,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18樓:夢裡心落

【三不孝】指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

【意思】三種不孝順父母的行為。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漢 趙岐 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現代白話文來表述就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後代。

【其他說法】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出自】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齋。」

19樓:

【主回答】

不孝有三中的三個不孝指的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話文來解釋孟子的「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延展回答】

出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據《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20樓:貪吃的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即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經中明明寫的是: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見:《十三經注疏》)。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慾,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麻煩你們不會說話就閉上嘴巴 不知道就別胡說 淨誤導別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下一句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是什麼?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 中在 無後為大 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下一句是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不孝有三是指 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這三種不孝之中,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此出自 孟子 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漢 趙岐 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父母,為人子女者都應該有孝順父母的意識,烏鴉尚且反哺,人也應該懂得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的傳統深深地刻在中華民族的心裡,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孝順 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衡量標準。第一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自從人類文明出現之後,親緣關係也就隨之出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講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