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故鄉中的我是怎樣的人,分析故鄉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2021-10-17 09:48:01 字數 4240 閱讀 3718

1樓:愛思考的小王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絡。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絡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

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

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

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

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憂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等同於作者。

「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

「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2樓:匿名使用者

總的來說「我」代表著一種有新思想、對舊社會有著深刻認識的人。「我」不同於一般的進步青年,而是在看透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落後腐朽之後的一種大徹大悟的覺醒。而且「我」富於同情心,對被舊社會折磨毒害的鄰里心存同情。

但在同情之後也有一種失望,一種悲傷。想救國救民的理想在長期得不到實現之後越來愈暗淡,最後只剩一絲悲涼。

分析魯迅《故鄉》中的環境描寫

3樓:張宇大俠

關於**《故鄉》的寫作背景短篇**《故鄉》的素材,是魯迅2023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2023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2023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帶著母親、三弟及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

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深刻雋永的人物形象。

**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裡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實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感情,但這是文學作品,經過虛構、想象,所以不能說「我」就是魯迅。課文是**中的一段插敘,題目《少年閏土》是編者加的,節選出來的章節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與《故鄉》整篇**的主題是有差異的。

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寫於2023年1月,後有作者編入他的**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2023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故鄉》。**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

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討論課文段落:

**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故事情節,全文可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 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 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後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麼?

明確:(1)外貌對照: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猹,「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對照:

對我: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小結: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

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感想:吃人的封建禮教麻痺人的神經,讓人自閉從而相信那些可笑而又看不到摸不到的希望。看著自己的同胞日漸消瘦的臉龐和刻薄的語言只是冷漠的譏諷。

封建禮教教人的並不是「以禮待人」而是用階級的眼光去看待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得不到應有的尊嚴便變得尤為卑微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致使民不聊生,「故鄉」失去「活氣」,那些被日漸破落的農民如閏土、楊二嫂之類也就變得讓「故人」認不出來了!認不出的不僅僅是他們表象,更是他們從骨子裡透露出的一種卑微和迂腐。

可悲可嘆!由此反思我們如今的生活,真是再幸福不過!要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這樣才能做到尊重生命

4樓:匿名使用者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這句話寫出了故鄉的蕭瑟與淒涼,反映出了當時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與人民困苦的生活,也為下文寫閏土臉上那淒涼的神情而做鋪墊。

對「人物形象分析」的意義是什麼,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瞭解人物情感世界,深入人物精神家園,從而透徹瞭解人物思想性格,便於理清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節內容。對於作品主題的理解有直接的幫助,對於瞭解寫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現實意義也必然會有密切關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從正面描寫入手,正面描寫就是對人物的一些直接描寫。比如說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

堂吉訶德是個怎樣的人分析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正面喜劇形象。在他身上存在主觀與客觀相 理論與實際相脫落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獨特的帶有悲劇意味的喜劇性格。他概括了各個時代強調主觀動機,忽視客觀效果,脫離實際的人的特徵。17世紀上半葉,堂吉訶德引起的是一片笑聲,讀者把他看作一個滑稽逗樂的喜劇形象。17世紀後期以來...

網貸行業分析現狀是怎樣的

自2016年6月以來,全國正常運營p2p網貸平臺正常運營數量呈持續下降趨勢,截至2017年10月末,正常內運營的p2p網貸平臺容 數量下降至1975家。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 p2p網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隨著網貸行業整改接近尾聲,退出平臺數量將會急劇增長,投資者需格外謹慎。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