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政治體制是什麼,元朝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

2021-09-12 09:15:50 字數 4463 閱讀 8949

1樓:

元朝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

2樓:小傻呆呆

元朝政治制度與金朝一樣承襲宋朝制度,採取文武分權的制度,以中書省總理政務,樞密院掌管兵權。然而元朝的中書省已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元朝不設定門下省,尚書省時設時不設,僅元世祖時期與元武宗時期有設定,所以門下省與尚書省的權力皆交給中書省。

中書省統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形成明清內閣制的先驅。其組織架構繼承南宋體制,宰相的稱呼共有中書令、司統率百官與總理政務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書令缺則總領中書事務。

平章政事又居次,凡軍國重事,無不參決。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參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與工部,內有尚書、侍郎。

尚書省主要負責財政事務,不過時置時廢。

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臺負責督察,與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設有行中書省、行樞密院與行御史臺。此外又有掌管學校的集賢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驛傳的通政院,其他還有太常禮儀院、太史院、太醫院與將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諸監。最後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總制院),負責佛教及吐蕃(今**)地區軍政事務,這是前代所沒有的。

在人才選用方面,元朝前期極少舉辦科舉,因此高階官僚的錄用端看與元廷關係遠近而決定,主要採取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務員)升進為官僚的方式,這與宋朝制度大異。宋朝官與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為終,然而元朝因為缺乏科舉取才,就以推舉或考試胥吏的方式晉升為官,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為上下的關係。

科舉選材方面,窩闊臺汗聽從耶律楚材建議,召集名儒講經於東宮,率大臣子弟聽講。又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倡導學習漢族古代文化,又在2023年設「經書國子學」,以馮志常為總教習,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學,學習漢文化。並且於2023年以術忽德和劉中舉辦戊戌選試,此次科舉取士錄取4030人,並且建立儒戶以保**大夫。

但最後仍廢除科舉,改採推舉制度,往後於2023年與2023年兩次共入選3890儒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正式設立了國子學,以河南許衡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擇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學儒家經典文史,培養統治人才。2023年元世祖下詔等級江南人口戶籍,次年正式施行推舉制度,此次等級成為後來戶計的依據。

直到202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2023年八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試,2023年二月和三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因為是在延祐年間舉行的,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元朝前後共舉行過16次,選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進士約 1100餘人。然而為了保障蒙古人與色目人,漢族的考試偏難,並且只能獲得一半的名額,這也讓蒙古與色目子弟失去了學習漢族文化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

雖然這是聊勝於無的科舉,但在形式上已經恢復,漢族士大夫莫不對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滅亡之際,捨身殉國的就有很多是科舉出身者,可見科舉復辦對懷柔漢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元朝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行省制:

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後世的一份重要遺產。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撫的高層督政區體制較穩定地確立了下來。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究竟如何?

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並非單純的**集權或地方分權。

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於: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

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分馭各地,主要為**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後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成帝時罷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廢。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又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東漢稱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百官志》雲:

「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五代、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元豐後廢。金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

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

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

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

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

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   宋代通常二相併任,較唐朝時少了許多。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併置的。三相併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

二相併任的,首相併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

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

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5樓:匿名使用者

行省制:

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後世的一份重要遺產。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撫的高層督政區體制較穩定地確立了下來。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究竟如何?

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並非單純的**集權或地方分權。

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於: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

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分馭各地,主要為**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後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6樓:匿名使用者

上網自己查一下,或者到書店看看有關的知識。

元朝政治制度

7樓:偽韓滾出朝半島

自然是中書省是核心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的簡稱,後面會詳細介紹。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因為唐朝的中書省是三省六部中三省之一,是政治官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命令 而到了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區劃制度,也是今天我們現在省份劃分的基礎 元朝的中書省分為行中書省和中書省,前者是管理地方的,而後者是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的最高行政機關。

御史臺,負責督察。

8樓:望何方

政治制度:元世祖健全了**官制,在加強皇權制度方面有了新發展,在**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和最高軍事管理機構樞密院,同時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地區,元對**的統治與治理非常重視,**成為**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對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取得了卓越成績。

元朝創新的政治制度有行省制度。行省制,就是在**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 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

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時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是哪位皇帝實行的,在**設立了什麼機構

元朝時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的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

a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忽必烈改革的內容。忽必烈早年曾管轄漠南漢族,他效法中原進行政治改革,設立行省制度,在 設立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立行中書省。故選a項。元代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 設 中書省 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 行中書省 仿效sanshengliubizhi ...

美國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美國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兩個主要政黨選出 候選人,接著進行國家選舉,美國式民主選舉制度,選舉人團制度,實際上就是各州選 這樣維護各州的聯合,注重各州的利益,每一個州都重要,選舉人要注意各州的選民,進而是美國的選民,美國式民主,也避免了太注重選民,太極端,太注意選民選票,一種間接選舉,有利於穩定性,美國式民主是西式民主的代表...

印度的政治體制是什麼,印度的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什麼樣的

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 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 性別 出身 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