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負負得正,為什麼數學有負負得正之說

2021-09-07 07:38:18 字數 1604 閱讀 4480

1樓:妖魅少爺

1、乘法運算的法則“負負得正”只是一種規定,數的運演算法則本來是規定的,而不是推匯出來的。先規定運演算法則,然後研究運算律是否成立。

2、怎樣規定運演算法則,不能是任意的,要看數系本身的性質。如為了反映客觀實際的某種數量關係,從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每個孩子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所以,他們應當對故事有著更多的興趣和熱情。而對於學生來說。對比較強烈的概念會給他們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如好與壞、善與惡等。

2樓:桑合

(-1)×(-1)=+1

運用負負得正的方法

負負得正的方法是不是

1-1=0 1+(-1)=0 1×任何數=任何數 0×任何數=0

如果套路進去就等於 [1+(-1)]×(-1)=0×(-1)=0 運用1×任何數=任何數 第一項=(-1) 零乘任何數=零 所以第三項=0 (-1)×(-1)不知道所以設第二項為x 現在有一個等式 (-1)+x=0 解開x=1 所以等於1

為什麼數學有負負得正之說?

3樓:_一個人的幸福

內個```````````````

正負數和0共同組成了實數,用來區別人類所認識的同一類別中相反方向的事物的數量關係。將類似收入錢數定為正數,沒有錢為0,則支出錢數為負數。這收入和支出就是同一類別中相反方向的事物。

人們為了對於自己收入和支出有一個綜合起來的認識,就有了正數、負數與0之間的運算關係,收入支出相等時,正負數抵消為0,收大於支時,相抵消為正數,反之為負數。這種加減運算的關係和結果,由生活、生產中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來,就成了實數中加減運算的法則。

對於乘法和除法,只是加法和減法的高一級的運動形式,對於同一個正數,如果每一次都是收入,一共收入了五次,這總數就是同樣的五個正數相加,其結果自然是正數,這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方式,正數乘正數也是正數了。如果說每次支出數是一個負數,同樣的支出有五筆,加起來是負數,乘的結果也是負數,乘法也是加法的簡便運算,結果也一樣。如果說每次支出是一個負數,比如十元,記作負十。

支出了五次,就是負五十元了。現在我們說這個人每次支出了十元,支出了負一次,問一共支出了多少錢?很顯然,支出了負一次與正一次的方向不同,支出了正一次,結果是支出了十元,只能記作負十元。

這支出了負一次,也就是與支出的方向相反的一次,也就是收入了一次,收入了一次十元,結果就是正十元。因此也可以說,支出了負一次,結果自己收入了十元,支出了負二次,就是負二乘負十,也就是收入了兩次十元。這就是負負得正的實際事例和道理,將類似的數**動總結成規律,就是乘法中的負負得正。

4樓:濮陽瀅

簡單的說就是 -(-1)=1,這個就是負負得正的意思,在所有的負有理數前面加個負號就變成正有理數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哪有那麼複雜呀,負負得正意思就是倆負數,乘一塊,結果就是正數,就這個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兩個負號疊加在一塊等效於一個正號

6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是初一的

其實可以這麼想:例一個正數1,加一個負號就等於他的相反數,就變成了負數:-1.在加一個負號,就是-1的相反數不就是整數了嗎?

如果你連某數的相反數也不理解,請結合數軸考慮。

為什麼負負得正,正正卻不得負,為什麼負負得正。正正不得負?

小學時,我看過一本書 其中描述負數為 一個量水位的尺子,水下為負數,水上為正數。而為什麼負負得正?為什麼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結果為兩個根 兩個解 沒人說的太清楚。後來我又看了一本國外的書 數學是什麼?裡面說的也不清楚。那麼為什麼?負負得正哪來的?人們為什麼要這樣規定?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種情況。注意 ...

雍正為什麼要殺隆科多,雍正為什麼要殺死年羹堯,圈禁隆科多?

雍正多次放過隆科多,但是隆科多自己一直不知悔改,雍正五年 1727年 隆科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即將成功,但由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雍正帝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 抄家 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於暢春園。長子嶽興阿撤職 次子玉柱發配黑龍江。佟佳 隆科多 1728年 清朝滿洲鑲黃旗人,字竹筠...

雍正為甚要祕密立弘曆為太子,雍正為什麼要祕密立儲?

這可能根據康熙皇帝立太子之後,最後發生的諸皇子爭位情況,導致太子兩立兩廢,後被廢為庶人的情況。祕密立儲最大的好處,是保護了太子,避免在未繼位之前被其它勢力攻訐被廢 光明正大的立太子,會造成太子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其他阿哥會想搶奪皇位,這樣不利於皇帝的統治,雍正的哥哥胤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雍正帝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