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為何被稱為七律第一,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2021-07-29 15:12:17 字數 3574 閱讀 2792

1樓:匿名使用者

文無第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讀到一首詩,心裡喜歡得不得了,將其推為心中第一,這也是情理之中。

而能被歷代詩評家推崇,被很多人評為心中第一,必是詩中難得的精品。

其一是格律精嚴。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說,詩評家讚賞最多的是此詩的對仗技巧。

有人評,杜甫的這首詩八句皆對,這要具體分析,我們都知道格律詩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通首對仗會讓律詩章法缺少變化。

《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聯間「猿嘯」與」鳥飛」倒是對仗,但整體又不對仗,因為「哀」與「來」都是平聲,且已入韻。這種句式工整中又富於變化,顯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運用手段。

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頸聯的詞性對仗稍寬一點,但這在格律詩中是完全允許的。

尾聯並不對仗,但「艱難」與「潦倒」相對,讓句式看起來十分工整,所以才會有人讓為此詩八句皆對。

對格律的精確要求,往往會限制詩意的發揮,但杜甫 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點刻意的地方,讀起來句意渾成,詩意申暢通,還在其中探索了更為複雜的對仗技巧。初讀《登高》,彷彿八句皆對,細讀則首尾未嘗有對,全詩「無意於對」,仔細玩味,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詩藪》)。所以詩,杜甫將詩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極致,他將格律詩這種體裁推到了古詩藝術的顛峰。

當然,這裡並沒有貶低《黃鶴樓》的意思,《黃鶴樓》的技術自有其獨到之處,但就格律而言,《登高》顯然更標準。

提到格律,要補充一點,有人會覺得這首詩不太押韻,這當然是語音變化的問題,詩中「哀」、「回」、「來」、「臺」、「杯」,均屬平聲灰韻,所以《登高》的押韻也是非常標準的。

其二是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

《登高》的開頭,便落筆不凡。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的高空廣闊無垠,勁急的秋風中,夾雜著哀轉久絕的猿鳴,意境蒼茫蕭索。接著,詩人的視線從高空轉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鳥兒在秋風中低迴盤旋,與上句的意境進行對比,形成復調。

在首聯中,杜甫描繪了一幅極富層次的秋景圖,這情景裡有聲音,有顏色,空間上有高遠,有低矮,聲調上有高亢,有低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內的對舉,聯內若有若無的對仗,讀起來奮亢的悲慨與低迴的嗚咽高低音混響,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頷聯承接上末句的低迴之勢,從廣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遠近諸山,盡是無邊的秋木,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眼前的長江,從無盡的天邊,滾滾而來。「無邊」、「不盡」,賦予了秋景無窮無盡的時空感,「蕭蕭」、「滾滾」,使人如聞木葉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

在這廣大蒼茫的時空中,個人是渺小的,無形中傳達出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兩句詩,有著百川灌海的磅礴氣勢,杜甫通過沉鬱悲涼的對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筆力,前人盛讚此句已經到了」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前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反挑前面兩聯,點出詩題。沉鬱悲涼的情感,使前二年蒼茫蕭索的意境有了落腳點。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這裡杜甫層層渲染自己淒涼的情景,讀來無限深沉悲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限感慨,抒之不盡,言之不絕,只嘆人生艱難,白髮滿頭,自己卻因病廢酒,連借酒澆愁也是不能了。

前三聯飛揚震動,最後卻軟冷收場,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樂曲,並不是戛然而止,由音調由強變弱,漸漸消隱。此亦老杜獨特的結法。

杜甫此詩,在高渾博大的氣象中,抒發其沉鬱悲涼的情感,詩氣渾灝流轉,形成極為悲慨的藝術境界。明代詩評大咖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

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言不虛也。

2樓:匿名使用者

登高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所以被稱為千古七律第一。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3樓:的人

《登高》的開頭,便落筆不凡。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的高空廣闊無垠,勁急的秋風中,夾雜著哀轉久絕的猿鳴,意境蒼茫蕭索。接著,詩人的視線從高空轉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鳥兒在秋風中低迴盤旋,與上句的意境進行對比,形成復調。

在首聯中,杜甫描繪了一幅極富層次的秋景圖,這情景裡有聲音,有顏色,空間上有高遠,有低矮,聲調上有高亢,有低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內的對舉,聯內若有若無的對仗,讀起來奮亢的悲慨與低迴的嗚咽高低音混響,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頷聯承接上末句的低迴之勢,從廣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遠近諸山,盡是無邊的秋木,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眼前的長江,從無盡的天邊,滾滾而來。「無邊」、「不盡」,賦予了秋景無窮無盡的時空感,「蕭蕭」、「滾滾」,使人如聞木葉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

在這廣大蒼茫的時空中,個人是渺小的,無形中傳達出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兩句詩,有著百川灌海的磅礴氣勢,杜甫通過沉鬱悲涼的對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筆力,前人盛讚此句已經到了」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前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這首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所以被稱為千古七律第一。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聯間「猿嘯」與」鳥飛」倒是對仗,但整體又不對仗,因為「哀」與「來」都是平聲,且已入韻。這種句式工整中又富於變化,顯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運用手段。

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頸聯的詞性對仗稍寬一點,但這在格律詩中是完全允許的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4樓:小爺控冰山

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被稱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的佳句。

周莊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第一水鄉」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 崑山西南,古稱 貞豐裡 春秋戰國時期,周莊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這裡被稱為搖城。北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建全福寺,始稱周莊。元代中期以後,周莊成為糧食 絲綢 陶瓷 手工藝品的集散地,漸漸成為江南巨鎮。周莊鎮為水鄉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 明潔 幽靜的韻味,是江南...

黃山被譽為什麼,黃山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

中國名山,著名風景旅遊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90 年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秦稱黟山,唐天寶六年 747 改名黃山,別稱 黃嶽 自然風景優美,明代地理學家 旅行家徐霞客曾有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之贊。位於安徽省南部 黃山山脈中段,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有154平方公里劃為風景...

為什麼英國第一位女王被稱為「血腥瑪麗」

瑪麗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一上臺,就開始著手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她廢止了愛德華六世的各項法令和制度,恢復舊制度舊禮儀,英國立即與羅馬教廷和解復交。瑪麗一世還用武力鎮壓了新教徒發動的懷特叛亂。那些要求繼續宗教改革的呼聲,被瑪麗一世斥為 下流腐朽的思想 1554年11月,長期流亡在外的天主教樞機主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