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等只可

2021-07-23 03:36:18 字數 5517 閱讀 3248

1樓:昨夜的夢

原意是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男女通用(第一個除外)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禮記"曲禮上》:

「二十曰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

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

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

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

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

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均指70歲。

耄:指**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

「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

泛指晚年。耄,**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

耄(mao)耋(die)指**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後人因稱**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十歲。

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2樓:易客

基本上都是指男子。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

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

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

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

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

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均指70歲。

耄:指**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

「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

泛指晚年。耄,**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

耄(mao)耋(die)指**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後人因稱**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十歲。

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3樓:_情鈍

而立、不惑只能形容男人 其他的形容老太太也可以專門形容女子的有: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4樓:人民的渴望

花甲、古稀、耄耋等也可形容女人的。

週歲、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分別對應的年齡是多少?

5樓:花岐亞

週歲:不是指具體年齡,是年齡計算方式。是以出生後已經超過的時間長度算數。

而立:因為「三十而立「,指三十歲。

不惑:因為「四十而不惑」,指四十歲。

知天命:不是指年齡,意思人活到了一定的歲數,就對世間的事有了大概的瞭解,相信命運了。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六十年成一週,指六十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就很稀奇,指七十歲。

耄耋:因「八十九十曰耋」七十曰耄」,指八十歲或九十歲。

期頤:因"百年曰期頤」指百歲高壽。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6樓:晴天娃娃愛流淚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和百歲期頤之年。

7樓:匿名使用者

1.30.40.50.60.70.80.90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髮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8樓:匿名使用者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髮: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擴充套件資料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束髮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

1 垂髫 ti o 3 4歲至8 9的兒童。2 束髮 指15歲。3 弱冠 指20歲。4 而立 指30歲。5 不惑 指40歲。6 知命 半百 指50歲。7 花甲 耳順 指60歲。8 古稀 指70歲。9 耄耋 指80 90歲。10 期頤 百歲。常說的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則來自於 論語 為政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 人剛出生的時候叫嬰兒 不滿週歲的時候叫襁褓 2到3歲叫孩提 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7歲為韶年.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於 論語 為政 春秋孔子。譯文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