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生平簡介,關於荀子的歷史故事,不要生平介紹

2021-07-22 13:05:26 字數 1868 閱讀 2093

1樓:匿名使用者

荀子(約公元前325—約前235年)名況,字卿,又稱孫卿,趙國郇(今山西臨猗縣)人。

荀子的生平活動,《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

」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

「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繫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

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採納,孫卿去楚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他三次被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範睢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

「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儒效》)「應侯(範睢)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

「形勝」「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

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xún) 荀子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為五十為傳抄時十五之誤)始來遊學於齊國,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亦因為他的兩名**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入秦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 位於安澤縣況山上的荀子塑像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

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

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時代的樑啟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帝王之術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3樓:淘界攝影

關於荀子的歷史故事,不要生平介紹

4樓:瀟瀟相思雨化淚

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荀子是儒家,韓非子是法家。韓非子覺得荀子的思想自己不怎麼贊同,就跑了

荀子什麼啟示,荀子的勸學對我們的啟示

法家 荀子,名荀況,今山西安澤人,約前313年 前238年,文學家。荀子 有些時候想起當下的國人,諸候異政 百家異說 萬物異情 就想起荀子專的啟示,二千多年前的屬荀子且唱人之蔽,我等不知蔽之者何?天論 有見於此,無見於彼 解蔽 蔽於此而不知彼 解蔽 篇第二十一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

有關荀子思想的故事,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的思 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祕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 仁 孟子中心思想為 義 荀子繼二人後提出 禮 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 思孟學派 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

荀子的45條成語,荀子的45條成語

青出於藍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冰寒於水 鍥而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積善成德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 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千里 積水成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駑馬十駕 騏驥一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