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失街亭」,看看故事是通過那些情節來刻畫這兩個人物的,然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2021-06-14 06:07:28 字數 3641 閱讀 6482

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失街亭,其實這從側面可以看出諸葛亮並沒有羅貫中說的那麼神,有好些是不符合史實的,如果說諸葛亮的謀略超神,那就不至於用一個剛愎自用的馬謖,情節可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片段。如羅貫中所寫馬謖是一個目中無人的庸才,其用兵太過急躁,但後來諸葛亮要殺他的時候他也未做過多的求情,從側面可以看出馬謖也算是個能及時認清自己的錯誤的人。而諸葛亮痛下殺手,也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一個深明大義,獎罰分明的人。

2樓:侈華_青春

諸葛亮:

能夠在戰敗後承擔大部分主要責任,並且能夠公平處置戰後事宜,賞罰分明,特別是能夠下決心殺死和他交情頗深的馬謖,更說明了他治軍紀律嚴明。但在之前無視先帝之言而任用馬謖,是他的一大失誤,因此失街亭有孔明一份責任。

馬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空讀兵書而不能善用,導致街亭之失。馬謖要承擔失街亭的主要責任。雖然如此,但馬謖在事後能夠不逃避,而是面對了即將到來的處罰,可見他也是很有勇氣的一個人。

三國演義失街亭讀後感

3樓:羅勝軒

首先,孔明不該派馬謖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係甚大,倘有失,大軍皆休」,且「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良將」,深恐「馬謖不能敵之」,更何況劉備在永安宮託孤時曾明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雖注重人才,卻不能知人善用,這樣也釀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劇。

其二,孔明並未真正認識馬謖。平素馬謖「好論軍事,才氣過人」,在征討南蠻,七擒孟獲時出謀劃策,頗有建樹,可謂「將才」,但掌管帥印,規劃全域性之職卻非馬謖做的來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顯其才,致其用。

孔明誤以馬謖為帥才最終導致千古遺憾。

第三,孔明不該斬馬謖。當時蜀主新立不久,南蠻也才剛平靜,而「王虎上將」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國後繼乏人。而且大敵當前,正當用人之際,又有「馬謖自縛跪於帳前」。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應該給部下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若孔明讓其戴罪立功,想必馬謖也會變得成熟老練。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蘆,周文王渭河肅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於他們有一顆寬大的心,才引得無數英雄為之折腰。

馬謖街亭失守,不能不說是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但若能平靜對待,指陳其錯,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昇華。從這個意識上說,失街亭也並非是壞事。

綜上所述,諸葛亮平時識人不深,用人失誤,事前輕率作決,事後求全責備,這才是失街亭的關鍵。孔明雖自比管仲、樂毅,卻不及他們知人善用,因此,關鍵時刻失誤連連,從而導致慘敗。

副將王平難逃其咎

諸葛亮和馬謖的責任已明,但是還有一人也難辭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馬戰敗之後,用計挽回了一些損失,諸葛亮認為其有功,提拔其為參軍.

那麼他就真沒過錯嗎?我認為做為馬謖的副將,王平雖然在馬謖作出將人馬駐紮在山上的錯誤決定後,曾好言相勸,但是最後妥協,獨引一小部分人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為諸葛亮派到馬謖身邊的人,他明知馬謖不按丞相之計辦事,既不據理抗爭,又不及時向諸葛亮稟報,反而任由馬謖按錯誤之法紮營,自己獨自戍邊.

這其中不免有失職之過.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責任,諸葛亮馬謖各佔四,王平佔二.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失街亭雖經典,卻不精彩。要說感想,很少。但失街亭畢竟還是能反應出幾位經典人物的能力的。

首先是諸葛亮,馬謖失街亭,卻給了他唱空城計的機會。事實上,一出空城計需要的是極大的智慧。若諸葛亮不能瞭解司馬懿會怎樣認識自己(諸葛亮),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怎樣的判斷,就不敢用,但也不是知道了就敢用,畢竟司馬懿會不會遣部將來探城還是未知數,所以諸葛亮要儘量做到在城頭平靜的彈琴,又不能裝得太過,這都是超凡的修為。

其次,失街亭也把馬謖作為了典型,這個典型至今還在引起各行各業的思考——怎樣才能把一個人放到正確的位置。就和若讓諸葛亮成為君主就不一定能奇謀百出、運籌決勝一樣,馬謖是個典型的參謀、司馬、教授類的人物,在統帥一軍、獨當一面上顯然是有很大缺陷的。因為諸葛亮對他的錯誤定位,導致他的失敗。

如此,就體現了劉備這位亂世霸主的才能,就像韓信對劉邦說的:「我能駕馭百萬兵,你卻能駕馭我。」劉備沒有孫權的文韜,也沒有曹操的武略,卻能和他們三分天下,甚至若他晚死幾年,極有可能完成統一的霸業的大事。

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識人之術,三國中在識人上處在頂峰的有兩個人——郭嘉和劉備,但這二人不同,郭嘉是識人以破,劉備則是識人以用,也就是郭嘉對敵人認得很清,幾乎把曹操將要討伐的諸侯以及他們的手下給算了個頭,他識人,就是為了破敵。而劉備恰恰相反,他識人,識的是自己人,識人,是為了用人,人盡其才。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趙雲了,街亭一失,全線潰退,諸葛亮那次出征,曾讓趙雲出一路,假作主力,如今諸葛亮潰了,他自然也要撤退,但事實上,別的幾路蜀軍都大有損傷,趙雲軍卻完好無損。一直都有人說,趙雲不是統兵的料,所以劉備一直都讓他扮演許褚的角色。而這一次,雖不能完全反應出趙雲是個名將之才,但顯然,趙雲能很好地利用環境以及敵軍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大多統帥都無法做到的,可以說,若趙雲能接觸排兵佈陣之道,或許就會成為一代名將,而非僅僅是一代勇將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馬謖拒諫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議論的話題,提起它,人們總要對孔明、馬謖嘆息一番。的確,街亭一役,損兵折將,甚為慘重。蜀國不得不由戰略**轉為戰略防禦,這是誰之過?

馬謖剛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卻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屢屢失敗,最終導致了令人扼腕的歷史結局。

首先,孔明不該派馬謖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係甚大,倘有失,大軍皆休」,且「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良將」,深恐「馬謖不能敵之」,更何況劉備在永安宮託孤時曾明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雖注重人才,卻不能知人善用,這樣也釀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劇。

其二,孔明並未真正認識馬謖。平素馬謖「好論軍事,才氣過人」,在征討南蠻,七擒孟獲時出謀劃策,頗有建樹,可謂「將才」,但掌管帥印,規劃全域性之職卻非馬謖做的來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顯其才,致其用。

孔明誤以馬謖為帥才最終導致千古遺憾。

第三,孔明不該斬馬謖。當時蜀主新立不久,南蠻也才剛平靜,而「王虎上將」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國後繼乏人。而且大敵當前,正當用人之際,又有「馬謖自縛跪於帳前」。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應該給部下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若孔明讓其戴罪立功,想必馬謖也會變得成熟老練。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蘆,周文王渭河肅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於他們有一顆寬大的心,才引得無數英雄為之折腰。

馬謖街亭失守,不能不說是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但若能平靜對待,指陳其錯,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昇華。從這個意識上說,失街亭也並非是壞事。

綜上所述,諸葛亮平時識人不深,用人失誤,事前輕率作決,事後求全責備,這才是失街亭的關鍵。孔明雖自比管仲、樂毅,卻不及他們知人善用,因此,關鍵時刻失誤連連,從而導致慘敗。

副將王平難逃其咎

諸葛亮和馬謖的責任已明,但是還有一人也難辭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馬戰敗之後,用計挽回了一些損失,諸葛亮認為其有功,提拔其為參軍.

那麼他就真沒過錯嗎?我認為做為馬謖的副將,王平雖然在馬謖作出將人馬駐紮在山上的錯誤決定後,曾好言相勸,但是最後妥協,獨引一小部分人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為諸葛亮派到馬謖身邊的人,他明知馬謖不按丞相之計辦事,既不據理抗爭,又不及時向諸葛亮稟報,反而任由馬謖按錯誤之法紮營,自己獨自戍邊.

這其中不免有失職之過.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責任,諸葛亮馬謖各佔四,王平佔二.

三國演義失街亭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1500字

首先,孔明不該派馬謖去守街亭,古人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 街亭干係甚大,倘有失,大軍皆休 且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良將 深恐 馬謖不能敵之 更何況劉備在永安宮託孤時曾明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見,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

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演義故事

溫酒斬華雄。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 公孫瓚 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 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 可惜我的大將顏良 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 小將願意去...

《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

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 221年 劉備為報吳奪荊州 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