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死的看法,古人對死有哪些看法?

2021-05-17 15:45:43 字數 3286 閱讀 2288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又曰:

事死如事生。大抵儒家對於死也是順其自然不大強求的。但是對於死後的葬禮和祭祀卻又非常重視。

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對於壽命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對於父母的壽命,卻又比較注重。孔子曾說: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老子:「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主張道法自然,超脫生死,或者認為個人的生死對於天地或者自然來說其實是很渺小的。

莊子更提出齊物論的觀點,所以生命的長短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有「齊彭殤」的說法。

當然,對於個人來說,古人其實也有不少貪生怕死之徒,但更多的是提倡死得其所。

佛家則又有輪迴之說,生死是一個輪迴的過程。因果報應,生死有命,此命乃命運,由前定即前生之果今生之因,今生之果來生之因。

古人對死有哪些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未知生焉copy

知死。又曰:事死如事生。

大抵儒家對於死也是順其自然不大強求的。但是對於死後的葬禮和祭祀卻又非常重視。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對於壽命也不要太在意。

但是對於父母的壽命,卻又比較注重。孔子曾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老子:「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主張道法自然,超脫生死,或者認為個人的生死對於天地或者自然來說其實是很渺小的。

莊子更提出齊物論的觀點,所以生命的長短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有「齊彭殤」的說法。

當然,對於個人來說,古人其實也有不少貪生怕死之徒,但更多的是提倡死得其所。

佛家則又有輪迴之說,生死是一個輪迴的過程。因果報應,生死有命,此命乃命運,由前定即前生之果今生之因,今生之果來生之因。

古代人對生死的看法

3樓:匿名使用者

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如何看待古人的生死觀

4樓:手機使用者

作文t—t我華西的也是在寫

5樓:手機使用者

難道。。又是育中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你也是要寫作文吧我寫完了給你

7樓:匿名使用者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中國古代人對死亡的理解是什麼概念?

8樓:匿名使用者

藏族對死亡的詮釋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不盡相同.死,在藏族大眾觀念中並非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喻示著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萬物有靈」,「生死輪迴」之說。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外殼與靈魂的結合體.人即是靈與肉的結晶,軀殼不外乎是靈魂的載體.死亡只是二者的分離,靈魂逸出廢舊軀體投轉另一新的軀體繼續存在。

周而復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迴,行善業者可進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惡業者會墮入三惡趣(地獄.畜牲,餓泉).人們極力想進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惡趣.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曾在西方引起極大轟動的.據說是8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的高僧蓮花生大師所著的《**度亡經》一書,為人們講述了「死亡和新生的藝術」.

《**度亡經》 藏文原名為「中陰得度」。「中陰」指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到尚未投生之前這一階段.該書即是指導人們面對死亡時.

如何擺脫生理和肉體上的苦惱、恐懼.具體說.凡人死後必須經歷臨終中陰.實相中陰、投生中陰三個時期,共七七曰十九天.臨終中陰時期,即人剛死時會見到一種「清光」,高僧大德藉此從輪迴中解脫成佛**.入如來淨土;而「清光」對一般人來說.稍縱即逝 只能在昏暗中摸行,不得入如來淨土。實相中陰時.死者的靈魂彷彿重新回到了人世間,死者重新體驗現實生活,對世間的七情六慾、善思喜悅,有著斬不斷的眷戀。經受著各種考驗.這一切決定著死者的投生去向.死後1 5天左右.進入投生中陰時期 ,死者生前生活情形顯得愈來愈模糊,開始尋求投生的途徑.是進入三善趣還是三惡趣,主要報據死在實相中陰時的考驗而定,所以活人在中陰期為死者唸經.作「頗瓦法」,保持安寧勿擾等喪葬儀式都有助於死者往較高層次的轉生.

儘管我們對**古代喪葬觀瞭解不多.但通過對**近現代喪葬的研究,發現儘管**存在紛繁的葬式,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貫穿於各種喪葬儀軌中的觀念大致相同.無論是**,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無不講究「中陰得道」之說 佛教的「萬物有靈」。「生死綸回」觀念主導著**的各種喪葬行為,也導致藏族的喪葬習俗與其它各族存在較大差異,獨具特色.

首先.藏族對」死亡「 即」新生』的理解,使人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全無恐懼和悲痛.不但臨終者能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 而且逝者的親朋好友也不會表現得那麼悲慼.沉痛.

其次 **的喪葬儀軌基本上是為死者而作,為了幫助死者的靈魂順利轉生投胎,斬斷其對塵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請僧人唸經是為了幫助亡靈各個中陰階段升遷順利: 在停喪期間禁止人們大哭大笑、大聲吵鬧,怕驚擾亡靈……其它不少地區,特別是漢區,大多數喪葬儀軌不是為死者,而是為活著的人的臉面.為子孫後代的名聲.死者的墳墓、靈牌越修越豪華.甚至還「死人佔活人房」 的怪現象.相比而言.藏族死後飼鷹、餵魚.或火化骨灰飄灑高山.江河,更顯超凡脫俗.

此外 藏族對生與死的這種獨到理解、詮釋,是形成藏民族各種民俗文化核心——樂觀天性的根源;也是面對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獨特而極具魁力的藏文化能艱難生存發展的根源.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理念.使藏民族在與自然的關係中,更注重適應.而非鬥爭.**葬俗種種喪葬是人生最後必不可少的程式.是一個人在塵世中的最後禮儀.也體現著生者對死亡、對死者的哀悼.可以說.喪葬習俗是一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名人對待生死的觀點

9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輕如鴻毛 重如泰山

生亦何歡 死亦何苦

10樓:匿名使用者

huo輕如鴻毛 重如泰山

11樓:貴藹堂馨蓉

《于丹〈莊子〉心得》2023年2月第一版 第55頁

12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的之間,置個人於度外.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捨生取義的高尚情操.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顧個人,堅持為國不記得是誰說的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甘願為國犧牲的豪情壯舉雖然不是很多,但應該可以幫忙吧

古人對胎教有哪些經驗?

我國古人對胎教有不少詳盡準確的記載。胎教之說秦漢時就有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的論述。西漢劉向的 烈女卷 中講到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馨誦詩書,道正色。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人矣。故妊子之時...

古人對月亮的美稱有哪些

01 夜光 屈原 楚辭天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02 玉蟾 方幹 中秋月 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03 玉輪 李賀 夢天 玉輪扎露溼團光,鸞相逢桂香 04 玉盤 李群玉 中秋君山看月 汗浸鋪澄碧,朦朧吐玉盤。05 顧搜 李白 上樂雲 陽鳥未出谷,顧搜半藏身。06 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但...

古人對自己的稱呼是什麼,古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些?

男女有分別的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5歲 男 志學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