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古代的用法,意思,古文中以和以為用法和意思上的區別?

2021-05-17 15:43:37 字數 6113 閱讀 2726

1樓:螞蟻鬥象

1、動詞:勞動,做 wéi。

造作,為也。——《爾雅》

為,施也。又,成也。——《廣雅》

可以為師。——《論語》

以為樂器。——《周禮 • 春官 • 典同》

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 • 節用上》

應聲便為詩。——《世說新語 • 文學》

2、名詞:成就,貢獻 wéi。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 • 王風 • 兔爰》

3、動詞:成,變成 wéi。

何遽不為福。——《淮南子 • 人間訓》

終為忠臣。——《世說新語 • 自新》

4、動詞:當作,擔任 wéi。

為,治也。——《小爾雅》

為之難。——《論語》

為汝多智。——《列子 • 湯問》

諸葛瑾為豫州。——《世說新語 • 排調》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 • 李清照《夏日絕句》

5、動詞:是 wéi。

不為遠者小。——《列子 • 湯問》

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 • 喻老》

6、介詞:表示目的,或表示被動 wèi 。

不為酒困。——《論語 • 子罕》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易 • 井》

為鄉里所患。——《世說新語 • 自新》

7、連詞:表示原因 wèi。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玉臺新詠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8、用作句末語氣詞 ,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 ,我為魚肉 ,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2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為”的用法

(一)“為”本是動詞,讀作wéi。有 “做”、“製造”、“作為”、“當作”、“認為” “是”等義。例如:

①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論語·子罕》)

②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夢遊天姥吟留別》)

③公輸盤為我為雲梯之械。(《墨子·公輸》)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音伊《核舟記》)

(二)“為”的介詞用法

“為”的介詞用法由動詞虛化而來。“為”作介詞,用法大致有四種:

1、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物件。一般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①公輸盤為我為雲梯之械。(《墨子·公輸》)

②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

2、引進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一般可譯為“向”、“跟”、“對”等。

例如:①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②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或目的。一般可譯為“因為”、“由於”、“為了”等。

例如: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凶凶也輟行。(《荀子·天論》)

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貨殖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讀作wéi,可譯為“被”。

例如:①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三)“為”的連詞用法

“為”的連詞用法,是從介詞用法演變而來的,讀作wéi。

1、用在假設複句中,一般可譯為“如果”、“假如”。

例如:①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見王,必掩口。(《韓非子·內儲說下》)

②秦為知之,必不救也。(《戰國策·秦策四》)

2、用在因果複句中,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史記·留侯世家》)

(四)“為”的語氣詞用法

“為”用作語氣詞,讀作wéi,放在疑問句末尾,表示疑問,前面往往有疑問代詞“奚”、“何”等與之呼應。一般可譯為“呢”。

例如: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3樓:宛都說事兒

“為”字在甲骨文中是由兩部分構成,左邊是手,右邊是一頭象伸著鼻子,大象用鼻子可以仿效人的手,因此在古代它的最初意義是仿效。

4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替 ;為我擊破沛公關

認為 ;以為知

被 ;為情所困

為…所… ;表示被動關係

是 ; 初為霓裳後六腰

5樓:星動時光

動作:的,分“您”。✔

6樓:在豫園數星星的張角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

7樓:

名字姓名明目明明一xp明明您公公

古文中以和以為用法和意思上的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以和以為用法和意思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的意思用法:1、用作介詞,後面有賓語,翻譯成“用”“拿”“憑藉”“依靠”“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是用的意思。

2、用作連詞,連線前後詞語或短語或句子,和介詞的區別就在於前後都有,而介詞只有後面的,用法上與“而”類似。

如:險以遠,則至者少。 以是又的意思。

3、用作動詞 後面有賓語,與介詞的區別是,有“以”的句子中只有一個動詞,那它是動詞,還有另外的動詞,那它就是介詞,可以譯為“認為”“以為”等。

如:皆以美於徐公。以是認為的意思(動詞)。

以為的意思和用法:1、把...當作或作為

例: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認為

例: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3、把...製成

例: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9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虛詞,但有時也有動詞的用法。

一、用作介詞 後面有賓語,具體解釋根據語境;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

二、用作連詞 連線前後詞語或短語或句子,和介詞的區別就在於前後都有,而介詞只有後面的;

如:險以遠,則至者少 以--又

三、用作動詞 後面有賓語,與介詞的區別是,有“以”的句子中只有一個動詞,那它是動詞,還有另外的動詞,那它就是介詞;

如:皆以美於徐公 以--認為(動詞)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 以--將、把(介詞) 還有一個動詞“請”

四、複音虛詞“以是”“是以” 相當於“因此”,“以”還是介詞,因為“是”是代詞。

以:1.作介詞:翻譯成“用”“拿”“憑藉”“依靠”“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2.作連詞:用法上與“而”類似;

3.作助詞:連線“上”“下”“內”“外”“東”“西”“南”“北”“往”“來”等詞語,表示界限或範圍.用法與現代相同;

4.作動詞:可以譯為“認為”“以為”等.

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

例: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⑷相傳以為雁蕩.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⑵以為妙絕.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3、把.

製成.例: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作介詞時可以翻譯成“拿""憑藉""依據""按照""用,這幾個詞有區別,翻譯時根據賓語的不同有不同翻譯,如:xx(人)拿xx(物),xx(人)依據xx(物)做什麼事,xx(人)按照xx(物),xx(人)憑藉xx(物)取得xx。。。。。。。

古代文言文中有一種叫"為動"的用法,麻煩幫我講解一下

10樓:匿名使用者

系統地介紹一下容易混淆的三種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動·意動·為動

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詞類活用的情況,即有些詞類由於使用的需要,會臨時改變它的詞性,起另一類詞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確掌握它們的用法,理解它們的意思,就不能正確地理解、翻譯句子。尤其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同學們較難區分的,現在就把動詞的使動、意動以及為動用法放在一起進行認知比較,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係,是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所代表的人物發出,而是在主語的影響下使賓語所代表的人物發出,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幹什麼(怎麼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主要有四種:

名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

(一)名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讓……做丞相)③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使……做王)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發生在不能帶賓語的動詞上。例如:

焉用亡鄭以陪鄰?(使……滅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使……發怒)“亡”“忿恚”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尉”,成為使動用法。

某些可帶賓語的動詞也有使動用法。例如:謹食之,時而獻焉。

(“食”,吃,這裡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讓蛇吃東西,可譯為餵養。“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i。)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同動詞的使動用法略有區別,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①今媼尊長安君之位。(使……尊貴)

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使……勢力削弱)

③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變綠)

④空乏其身。(使……受貧困之苦)

(四)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後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釋為“使……變成四個”,“六”可解釋為“使……變成六個”)或以數量為比喻的變化。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凡能譯為“使……怎麼樣”的詞語,就是這個詞語具有了使動的功能,視為使動用法。

二、意動用法。意動用法也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係,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意動用法有兩種: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可譯為:認為其言出眾不凡,其貌壯美)②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認為……小,可譯為: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把……當作魚肉〔任意宰割〕)

②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把……當成伴侶,把……當作朋友)

③孟嘗君客我。(把……當作客人)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在結構形式上沒有區別,只是所表示的意義不同。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怎麼樣”。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意來體會二者的區別。

三、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是一種少見的動賓關係,指謂語動詞“為了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為……哭泣)

等死,死國可乎?(為……而死)

使動、意動、為動這三種活用方式在判斷、理解、翻譯時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凡謂語有使賓語如何,以“使……為”的形式對譯的,屬於使動用法;謂語有認為賓語如何,以“以……為”形式對譯的叫作意動用法;謂語有為了賓語怎麼樣,以“為……”形式對譯的叫作為動用法。如“聞寡人之耳者”要譯為“讓我的耳朵聽到的”,這是使動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譯為“本來就認為這件事是很奇怪的”,這是意動用法;“死國可乎”要譯為“為國而死可以嗎,這是為動用法。

總之,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積累,注意比較,可以試著翻譯成以上三種格式,再根據語境看哪一種翻譯最合理,進而明確屬於哪一種活用。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動詞 a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b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可視情況譯為 拿 用 憑 把 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2 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

已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字義 動 1.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 子 同字。本義 停止 2.同本義 cease stop 雞鳴不已。詩 鄭風 風雨 傳 已,止也。德音不已。詩 小雅 南山有臺 傳 已,止也。以故事得已。史記 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 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

古代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及句中得用法分析

動 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動 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動 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介 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可視情況譯為 拿 用 憑 把 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介 起提賓作用,可譯為 把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