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和鄭觀應有哪些交往

2021-05-10 16:40:25 字數 1491 閱讀 2208

1樓:匿名使用者

別誤人子弟可以麼?他問的是張謇不是張騫。張謇是二十實際初實業救國的思想和教育家。

鄭觀應也是洋務運動後期思想教育家。 兩人都主張救國,思想上大為一致,交情說不準。那個年代他倆認識不認識你去問百歲老人。

2樓:墨雲武

張騫是西漢人,鄭觀應是清末人,兩人無交往

3樓:匿名使用者

鄭觀應提出:「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原夫歐洲各國,以通商為大徑,以製造為本務。

……若有商而無工,徒棄已利以資彼用而已。即今力圖設計,切勿薄視商工。……張謇在《代鄂督陳立國自強疏》中指出: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講格致(清末對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統稱),用機器,精製造……此則養民之大經,富國之妙數,禦侮自在其中。」

鄭觀應主張「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商務者,國家之元氣也」「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張謇認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實業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鐵,而棉尤宜先。

」「國人不知進出口貨價相抵,……較賠款甚,若不能設法,即不亡國,也要窮死。」

鄭觀應以商立國;張謇以工立國,重視實業。但都主張抵制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

(17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4樓:手機使用者

(1)經濟思想:前者主張重農抑商,後者主張工商皆本(2分)。

社會根源:戰國時期封建社會形成;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4分)

(2)異:鄭觀應主張以商立國;張謇主張以工立國,重點發展棉、鐵工業(2分)。

同:都主張抵制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2分)

(3)變化:由**保護主義政策發展為**自由主義政策。(2分)

原因: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分享國家政權;工人群眾的支援。(3分)

(4)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具體的國情制定本國的經濟政策。(2分)

試題分析:(1)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為保護農業生產,商鞅把農業稱為「本業」,工商業稱為「末業」,主張重農抑商;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黃宗羲認為「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蓋皆本也」,主張工商皆本。

(2)分析材料,鄭觀應認為「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主張以商立國;張謇認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實業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鐵,而棉尤宜先。

」主張以工立國,重點發展棉、鐵。兩人都主張創辦實業以抵制外國的經濟侵略。

(3)材料三英國頒佈《航海條例》,規定進出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運輸,實行**保護主義;材料四英國「廢除《穀物法》,……取消了大約200種商品的進口稅。」實行自由**政策。第二小問可以從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人民群眾的鬥爭等方面分析原因。

(4)該問屬於開放型的問題,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經濟政策的制定需依據國情、與時俱進等等。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分為哪三部分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是什麼?

第一部分 l 2段 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 3 12段 分析問題。第一層 3 5段 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第二層 6 10段 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 11 12段 分析在這種文化...

「反映」和「反應」有什麼區別

一 範圍不同copy 反應 的範圍沒有 反映 大。1 反應 多用在有機體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應活動和化學反應方面。2 而 反映 除去 反應 所用的範圍外,都可應用。二 指意不同 1 反映 是指光的反射 反照。比喻從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出來,反映 常構成 反映情況 反映問題 群眾的反映 等。2 反應 是指...

各式各樣和應有盡有什麼組詞

已經是詞語 無需再組詞 各式各樣,拼音g sh g y ng,指許多不同的樣式或方式。應該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齊備。出自 宋書 江智淵傳 各的組詞有哪些 各的組詞 各半 各奔前程 各別 各持己見 各執所見 各處 各得其所 各個 各個各個擊破 各行各業 各級 各界 各盡所能 各盡所能 按勞分配 各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