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聯的規則,對聯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2021-05-08 16:57:26 字數 6222 閱讀 9619

1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分類】

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

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格式】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對聯的**與發展】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對聯即「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

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對聯簡介】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韻味無窮,篆隸楷草行諸體,或以雄沉勁健、雍容端樸見長,或以俊秀瀟灑、溫婉流麗為勝,皆給人陶然興會的雅逸美感。對聯則字句凝練,整齊精嚴,聯語字數四言至多言不一,以

五、七言律詩及八言文句體為常見,內容涵蓋豐富,幾詩詞、格言、警句、諺語乃至白話文皆可,典麗琳琅,文采映耀,實為照 人眼目、字字珠璣的篇章。因此,將書法與對聯融為一體,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詩情哲理,詞句之間賞觀佳書的風神韻致,誠然是人文藝術的完美體現。古往今來,書家樂以此酬應贈答,文人好將此雅懸齋壁,當是其書文雙美、藝趣相生的魅力,令人為之鐘情而歷久不衰。

2樓:讀閒

簡單來說:上下聯字數相同,平仄相對,詞性相對,平仄基本上可以135不論,246分明,上聯仄收、下聯平收。禁三平三仄尾,忌重字。

3樓:匿名使用者

仄起平收,動對動,名對名,仄對仄,平對平

對聯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4樓:歲月不寒

基本規則如下:

一、字句對等。

一副對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二、詞性對品。

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三、結構對應。

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四、節律對拍。

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五、平仄對立。

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線,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

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六、形對意聯。

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

對聯定義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

它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5樓:姚照青

一,字數

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

二,詞性相對,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如上聯韻腳為仄聲,則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聯韻腳為平聲,那麼下聯韻腳就要為仄聲,謂之「平起仄收」。兩者均為其基本要求。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

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五,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對對聯的規則有哪些?

對聯的規則或要求?

對對聯有哪些基本要求

6樓:匿名使用者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的格調型別:

1.律詩格調:最初,對聯多以

五、七言為多,它是對聯格調的主流,這種詩歌式的對聯,仍佔大多數。

2.詩詞格調: 到了宋朝,宋詞逐漸興盛,同時也豐富了對聯藝術。

3.民歌格調 :有的對聯很像民歌,語言通俗樸素,形式生動活潑,很有民歌情調。

4.戲文格調:有的聯從表情斷句、疊詞上看,很有戲文的味道,例如: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

5.戲曲格調:曲的格調錶現在語言質樸自然,新鮮潑辣,形象生動、詼諧。

7樓:神後一曲流行

1、仄起平收。

上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字。這一條是對聯必須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對

上下聯相應的位置,要平仄對仗,上聯用平,下聯則用仄,反之亦然。關鍵的位置能要做到平仄相對。所謂關鍵位置,指的是詞的中心。

片語末尾的那個字、以及動詞一定要求對仗。如紅花的花字,笑春風的笑字、風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三**論,二四六分明。

3、勿連平

一聯之中,平聲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聯的末尾,最多只能有兩個平聲字,超過三個就不行了。(仄起平收,這指的是下聯)一聯的中間,最多隻能三連平,超過四個就不行了。

詞效能對上,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

4、勿孤平、孤仄

就是一聯之中,最好別隻有一個平聲字或仄聲字。這兩點要求我們平仄要叉花著來,也不能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勿重字,就是上下聯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

例如,你詩是畫,畫是詩。就不行了。這方面,實字要求高一點,虛字(之乎者也等)要求低一點。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的發展過程

1、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

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

「渺能視,跛能履。」

2、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

3、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

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8樓:三年離歌

1、字數相同,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相同,即使是現在網上整天叫囂不要被規則束縛的人,也無法打破這條規則。

曾經看到一幅趣味聯,上聯是:中國人民;下聯是:袁世凱,意思就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這也間接表明,對聯的上下聯必須是字數相等。

2、平仄相對,對聯要求上聯和下聯的平仄是相對的,不過「一三**論,二四六分明」,只要偶數位上的字平仄相對就行了。

不過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對,而且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這就是所謂的「仄起平收」。如果放寬一點,上下聯前面和中間的平仄可以不相對,但是「仄起平收」是不能打破的規則。

3、詞性相同,簡單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工對要求更嚴格,要地名對地名,人名對人名,寬對則在大的詞性上相對就可以了。

明末清初的李漁,寫了一本書叫《笠翁對韻》,裡面收集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按韻分編,讀起來琅琅上口,熟讀可以幫大家掌握詩詞對聯的對仗仄和押韻。

4、內容相關,上下聯之間的內容要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不能重複,這個要求也不嚴格,對聯中還有一種趣味的對聯,叫無情對,即上聯與下聯內容完全不相關,但卻表達出一些有意思的內容出來。

古代有一位姓葉的先生,他出了一個上聯:「雞冠花未放」,有一學生對曰:「狗尾先生」。

這一對聯表面上對得十分工整,實際上是一個無情對,因為上下聯的意思不相關。上聯的主語是雞冠花,下聯的主語是先生,下聯意在諷刺這位姓葉的先生。

一般來說,上下聯的意思要有一定的相關性,只有在一些趣味對聯中,才不嚴格要求意思相關。

擴充套件資料

對對聯講究:

對聯和詩歌等文學藝術形式一樣,最初也起源於民間。早在秦以前,民間每逢春節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的桃符,就是兩個降鬼大神的名字寫在桃木板上,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影象,懸掛或張貼在門旁,用來驅鬼壓邪,滅禍求福。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春聯) 出現在五代時期。作者是後蜀皇帝孟昶,他在桃符上寫了一副對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當時雖然出現了這種形式,在民間,還沒有盛行。到了宋代, 對聯創逐漸形成了風氣,也出現了不少寫對聯的名家。如蘇軾,朱熹,黃庭堅,陸游等,都有不少對聯佳作傳世。

大文豪蘇軾提黃鶴樓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大詩人陸游的自勉聯: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對聯對聯,就是要求上,下聯對稱〈對偶),即上,下聯的字數句式,平仄聲調,結構內容等方面,都要求對稱(對偶)上聯和下聯的數字必須完全相同,這是對聯最起碼的要求和最基本的特點。除此之外,每副對聯數字的多少無限制,少則上,下聯各四字,多則百字。其次是平仄相對。

古人作了若干探索,具體對聯的寫作,要求平仄相對。平仄相對在對聯寫作中的應用,主要應注意三點:

其一,上聯和下聯互相對偶的字,一般要求平仄相對;

其二,上,下聯內部,字的排列要平仄交替起落,不能一句話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下聯(對句)的最後的一字必須為平聲。做到「上仄下平」,平仄相對,聲調起落,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美。

寫對聯的規律,對聯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對聯要求的是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 具體來說就是字數相等 詞性相對 平仄相拗 也就是平對仄 句法相同這四項。可以是對偶的,左邊最後一個字一二聲,右邊最後一個字三四聲你自己想像嘍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您好,這裡是不煩 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基本規則如下 一 字句對等。...

籃球的規則是什麼,籃球基本規則是什麼?

八 中籃及其計分法 1 當活球經籃圈上面入籃,停留在籃內或由籃中落下時,稱為 中籃 2 中籃 係指攻進對方的籃,依下列情況判定得分 1 罰球 中籃 算一分 2 投球 中籃 算兩分 3 在三分線外投球 中籃 算三分 4 投中某隊所攻擊的敵籃,即為該隊得兩分。3 如果球在偶然的機會中,由籃圈下方進入籃圈...

象棋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士走斜路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復返。馬走日字,象飛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復返。車走直路馬踏斜,象飛田字炮打隔,卒子過河了不得。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 豎線均可行走,只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制。炮在不吃子的時候,移動與車完全相同。當吃子時,己方和對方的棋子中間必須間隔1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