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2021-05-05 16:53:00 字數 2192 閱讀 1972

1樓:小雨殘風

首先,政治原因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決定因素。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在人類歷史的發展只在本質意義上、最終意義上體現,在歷史的某一點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決定意義。

20世紀50年代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正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點上。當時社會主義生機勃勃、凱歌高奏,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還沒有從它的種種危機、諸多社會矛盾以及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歷史上慘遭各個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感到失望和憤恨,不會贊成在中國搞資本主義,而對社會主義具有高度的熱情、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突出成就,又極大地增強了廣大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既然確立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又認定搞資本主義沒有前途,加上西方國家封鎖禁運,社會主義國家大力援助,中國不能騎牆走第三條道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既有外在的壓力,也有內在的動力,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從現實情況看,新中國的政權基礎很不鞏固,國際上西方國家虎視眈眈,國內在土地改革後的兩極分化已經出現,城鄉資本主義勢力有日益擴大之勢,危及新生共和國政權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得不把鞏固新生政權的任務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對危及政權統治基礎的私有制進行限制甚至消滅。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不能從純經濟的角度考慮,必須從政治的角度思考。

蘇聯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也不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而是戰爭的迫切需要。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新生的蘇俄政權來說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事實證明它是暫時的、救急的政策。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環境與蘇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們可以把它稱為中國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其次,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推行計劃經濟的必然要求。要說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合理的、必然的,則要說明計劃經濟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計劃經濟的創始人列寧曾主持制定了《全俄電氣化計劃》,並於2023年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是蘇聯第一個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長期計劃。

斯大林把計劃經濟理論化、系統化,並從2023年開始通過制定國民經濟的五年發展規劃,把整個國家經濟生活納入到計劃經濟的軌道。計劃經濟在蘇聯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只用兩個五年發展計劃,其經濟實力就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國解放初期,由於受國際局勢的影響,經濟建設環境相對封閉,物資嚴重匱乏,形成短缺經濟時代,國家必須大量投資搞建設。

同時,國民經濟生活比較簡單,推行計劃經濟,有利於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統籌規劃,進行大規模的國民經濟建設,從理論上來說,計劃經濟與工業化時代是相適應的。事實上,計劃經濟在國也產生了奇效。50年代國仿效蘇聯模式推行計劃經濟,鞏固了新生的共和國政權,壯大了國營經濟的基礎,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而推行計劃經濟必然要求把私營經濟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對私營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當時整體經濟環境的客觀要求。

第三,趕超西方國家的強烈願望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主觀動因。2023年以後處於全面衰退的中國,又慘遭西方列強的侵略,連年戰爭,賠款割地,國民經濟千瘡百孔,人民生活已窮困不堪。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對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建設強大國家的渴望更加強烈。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詩句,就鮮明地表達了這種強烈的願望。為了迅速地壯大國家的經濟實力,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必然要求確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計劃經濟,其可行途徑就是對私營企業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為國家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服務。

總之,從鞏固政權的客觀需要,到國家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都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中國人民趕超西方國家、建設強大祖國的主觀意志,必然要做出對私營經濟進行改造的正確選擇。

2樓:歌依依

樓上,這麼多怎麼往卷子上寫啊!。。。

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3樓:冠晴嵐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儘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願望;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工業化,建設強大國家的需要;對個體農業,手工業改造,以引導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走集體化道路,既是發展生產力整體水平的需要,也是工業化的基礎.同時,又具備了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可能.

4樓:夢幻天使mr周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企業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改革艱難列舉蘇

斯大林畢生都堅持工業化。他死後,繼任的蘇聯領導人也紛紛意識到制度的隱患,紛紛進行改革,但是大多以失敗告終。1其中,赫魯曉夫主要推行農業改革 愛吃玉米地大叔 2勃列日涅夫時期改工業,其時期軍事實力曾一度超過美國,但其改革逐漸停滯 3最後的戈爾巴喬夫先改經濟,後改政治,更是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改革原因 ...

20世紀20年代中期,20年代後期,20世紀30年代初至

紅軍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中期三次左傾錯誤表現及原因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上,曾有四處標誌性革命聖地,分別是上海 井岡山 20世紀40年代,中國歷史的主要特點 15 背景 1940 1945 抗戰的中後期,1945 1946討論和會談國家走何...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是什麼

中國在50年代初期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打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 1.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2.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日內瓦會議 4.萬隆會議 求同存異方針 與17個國家建交 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4,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 與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