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改革艱難列舉蘇

2021-03-27 21:13:03 字數 1357 閱讀 3918

1樓:匿名使用者

斯大林畢生都堅持工業化。他死後,繼任的蘇聯領導人也紛紛意識到制度的隱患,紛紛進行改革,但是大多以失敗告終。

1其中,赫魯曉夫主要推行農業改革(愛吃玉米地大叔);

2勃列日涅夫時期改工業,其時期軍事實力曾一度超過美國,但其改革逐漸停滯;

3最後的戈爾巴喬夫先改經濟,後改政治,更是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

改革原因:蘇聯社會主義體制的模式。蘇聯社會主義體制,從十月革命勝利開始初創,到30年代基本建成。

2023年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全部政權屬於體現為勞動者代表蘇維埃的城鄉勞動者,政治基礎是勞動者代表蘇維埃,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在這種基本的社會主義制度上,蘇聯形成了自己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體制。蘇聯體制的基礎和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它的建成有巨大的歷史功績。

它保證了蘇聯在30年代重工業的高速度發展,並在短時期內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為社會主義的進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它保證了蘇聯反對希特勒德國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它還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寶貴經驗。但是,任何一種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要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和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後期,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和弊端不斷地暴露出來。

主要表現在公有制體制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權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備,以人治代替法制;官僚主義盛行,行政機構臃腫等。在經濟體制上,所有制形式過於整齊劃一,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否認和取消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片面強調指定性計劃,排斥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管理經濟,政治鬥爭時常干擾經濟生活;經濟片面發展,國民經濟比例長期失調;在思想文化體制上,對政治、哲學、歷史、經濟、法律、文學及宗教思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用簡單的行政方法實行高度嚴格控制,用行政手段干預學術問題等。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影響很大。

對這種模式,蘇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同時,蘇共把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標準模式要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照抄,結果,蘇聯模式的弊端從蘇聯一國擴散到其他社會主義各國,給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

20世紀50~8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先後進行了經濟改革。閱讀下面材料

2樓:猴榷酌

(1)作用:在一段時期內有一定效果,

但長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敗的回

境地,都沒有從根答本上解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

(2)赫魯曉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因此說」,但赫魯夫改革又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說,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

(3)走在最前頭的應是戈爾巴喬夫。

20世紀20年代中期,20年代後期,20世紀30年代初至

紅軍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中期三次左傾錯誤表現及原因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上,曾有四處標誌性革命聖地,分別是上海 井岡山 20世紀40年代,中國歷史的主要特點 15 背景 1940 1945 抗戰的中後期,1945 1946討論和會談國家走何...

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我認為是歷史的必然,物競天擇。歷史永遠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到了中國近代,中國的封建模式必然比不上西方的資本模式。西方列強以武力為後盾,以不平等條約為形式,千方百計的想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殖民地。面對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國的主旋律,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中華民族進行了可歌可泣而又十...

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期,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在經濟

你一下給的問題太多了,我建議你把每個問題分別提一次,沒有人會有這麼多時間來長篇大論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在西方工業文明影響下,中國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如何艱難起步?經濟 小農經濟逐漸瓦解,洋務運動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艱難起步。政治 百日維新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