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學原理,生活中有趣的三個心理效應是什麼

2021-05-05 15:50:40 字數 6291 閱讀 1174

1樓:紅彼得

我覺得第六感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學原理。明明我們沒有接觸到一些事實,但是內心會有一種感覺。

2樓:追劇喵喵喵

逃避性依賴人格。我總覺得這種人格就是心理學上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想依賴,一方面又想逃離,矛盾又有趣。

3樓:喵嗚的鏟屎官

首因效應說的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第一印象很重要。

4樓:和藹的浮零

就是第六感。第六感這個事情是非常神奇也有趣的。我們往往依據第六感能夠對很多事情作出判斷和**。

5樓:

共情現象,就是說人可以對於不是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也能感同身受的原理。

6樓:老陳聊文化

我覺得暈輪效應比較有趣,兩個人由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漸漸地變為一對互相依戀的愛人直到白頭終老,這個過程的心理變化太有意思了。

7樓:他與年長

羊群效應,比如大家在選擇一個東西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大多數人都選擇的那個東西,因為大家的心裡都感覺大部分人都選了這個,那我選也不會有多差。

8樓:山山成川

就是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所以會自動忘記一些對自己不利或者是悲傷的記憶,我覺得這個也很有趣。

9樓:船長未出海

我認為很有趣的就是第六感,尤其是女生有天生的第六感,他們總是能預知什麼事情將要發生。

生活中有趣的三個心理效應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

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點評:過猶不及的心理學解釋:同時也告訴我們,講課的時候千萬不要拖堂……這很容易過學生的底線哦。

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學現象

11樓:幸運小小雨

1、有時遇見熟悉的朋友,話到嘴邊,居然忘了對方的名字

原理:個體在學習中對刺激給予編碼處理時,他同時將之編碼為形碼、聲碼、意碼(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在語文學習時短期的記憶的編碼以聲碼為主,長期記憶的編碼則以意碼為主。

分析:對熟悉的同學,我們已將他(她)與意碼建立了直接聯結,而不象最初認識時需將精力放在形碼的記憶上,我們一見到他(她)就直接在腦海裡潛意識的反映出與其性格相符的詞,譬如:樂觀、開朗、或內向、憂鬱,即為意碼。

若此時聲碼的解碼無法進行,或聲碼無法與意碼、形碼建立聯結,自然就叫不出對方姓名。

2、有一個男孩追了一個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覺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記得他長什麼樣子了!」室友們便壞壞地笑著說:「完了,你愛上他了。」

分析:當女孩慢慢開始接納男孩時便會將注意力集中到意碼的編碼上,將其編入長期記憶。此時女孩會更多的思考與意碼相關的人品、氣質、性格,而可能忽視了對其形碼的檢索,即會出現一時不記得他相貌的現象。

平時你是否會經常在某一時刻不記得爸爸、媽媽或男友的長相呢?因為在熟悉之後,你會更關心與個人魅力有關的意碼,而非形碼。

3、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你受了很大的傷害,幾年之後,你再想記起的時候突然發現對那段感情的記憶很模糊,甚至不復存在。

原理: 長期記憶不可能遺忘,只是沒有找到恰當的檢索方式。動機性遺忘(針對性失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

分析: 回憶痛苦經驗時,將使人回到痛苦的過去,為避免痛苦感受在記憶中復現,因而當時者學到對自己加以壓抑,將意識中不愉快的經驗刻意施加壓力,將之壓抑在潛意識之中。人的大腦是有保護機制的,記憶太痛苦了,才要忘記。

把遺忘的記憶從深海中打撈出來,你也許會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論的解釋,除個人生活中重大災害的壓力可能導致失憶症之外,個人的心理衝突,也是形成失憶症的原因。諸如個人在情緒上的一些內在衝動或慾望,如不為個人理性所接受時,兩方面衝突的結果即可能形成遺忘。

4、你能記得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嗎?

三歲以前的幼兒,對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問,求知是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與學習事物最多的一段時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後,很少有人能清楚記得三歲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經驗失憶症

分析1:因為從出生到三歲這段時間正是戀親情結(戀父或戀母情結)形成階段,兒童因心理衝突而生的壓抑。壓抑使其變為潛意識,導致不能記憶。

分析2:按現代認知心理學中的資訊處理理論的解釋,人在三歲以前並非沒有長期記憶,只是因為幼兒在當時對訊息處理時,尚不能使用語文作為心理表徵的工具,即未將語文的聲碼、形碼、意碼輸入到長期記憶中,因而不能用語文去檢索記憶以回答問題。

5、一個人在失戀之後,為使自己振作起來,會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這是不錯的療傷方法。

原理:遺忘干擾論

分析:遺忘是新舊經驗彼此干擾的結果。投入新的感情,經歷新的感情體驗,能夠干擾對前一段感情的記憶,從而達到干擾遺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與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時間之後,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卻說與他發生了關係,要其負責任。但其男友卻說根本沒有此事,除正常的戀人之間的行為之外,並沒有對她做任何事情。

但那女子卻能將他們如何發生關係的過程描述地非常詳細,根本就是親身經歷的樣子。直到醫院診斷她還是**時,她依舊堅信自己確實與男友發生了關係。

原理:記憶扭曲現象。記憶扭曲的方式有兩種型別:一為量變或將事實簡化,或將情節減少;一為質變,添油加醋,甚至無中生有。

分析:個體接受刺激、訊息處理的方式是選擇性的,很可能在開始時的感官記憶或短期記憶階段,根本就未將刺激的特徵照實收錄。

貯存在長期記憶的訊息,既須與原有的舊經驗交感,又須與新進入的訊息互動。新舊訊息的交感互動的結果就產生了認知結構改變的歷程。據瞭解那位女子看過多本關於**過程的書籍,她將男友的形象剪貼成了書中的男主人公,將自己剪貼成了女主人公。

在與男友交往時不斷與書中的訊息發生交感互動。時間長了,就發生了記憶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實的和還是幻想的。

7、一對有家庭暴力的夫婦來做心理諮詢,丈夫真心愛妻子,卻又總對其施加暴力,之後又會十分後悔。心理醫生讓他們面對著座談,像在家裡一樣的談話。經過1個小時之後,醫生髮現妻子很會說,而且總是很有道理,丈夫卻總是無辭可對,面對妻子的責問手足無措。

原理: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觀點,行為由強大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人的行為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且試**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衝突。剝奪狀態、生理喚起以及衝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給蒸汽機車**燃料一樣。

在這個模型中當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的驅力降低時,它就停止反應。

分析:當丈夫與妻子發生口角時,由於妻子一直都說的在理,而丈夫卻處在語言剝奪狀態。當處於尷尬的緊張情境下,就會用打人這一行為來降低緊張度。

但行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識範圍內的動機所驅使的,所以打妻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愛妻子並無矛盾。

當人處於被剝奪狀態時就會變得不理性,會恢復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為了獲得「戰爭勝利」好讓妻子閉嘴。就像小孩在商場裡為得到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樣不講道理的手段。人類往往可以把一切畸形的行為都與小孩的行為相類比,因為一切畸形的行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維導致的。

8、一個三歲小孩跟五歲小孩一起看電視,在電視中有一個小孩a。小孩a將自己的糖果放在地上的紙盒子裡,然後關門出去了。這時走進來一個大人,他將紙盒子裡的糖果轉移到了一個衣櫃裡。

問三歲和五歲的小孩:小孩a進來後會在什麼地方找糖果?三歲小孩和五歲小孩分別會怎麼回答呢?

原理: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三歲的小孩會說a會在衣櫃裡找,五歲小孩會說a會在紙盒子裡找。

分析:三歲的小孩不知道要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認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櫃裡,他就不能理解為什麼a會不知道。而五歲小孩已經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來思考,所以他知道a並沒有看到糖果被轉移了位置。

人的思維總是在變化著的,善解人意這樣的品性並不是人們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去學習,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學習常識心理學的過程。有些父母總會責怪子女太自私,不會替別人著想。看了上面的實驗結果,我覺得父母應該看到希望,或許您的孩子現在總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慢慢學會角色互換,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12樓:匿名使用者

1.酸葡萄效應

當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啟迪: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正反兩面,只要起到暫緩心理壓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實際意義,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應。

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此,事後應採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

2.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啟迪:人在進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領域的時候,都會經歷這一過程。如果要讓飛輪轉起來不花太大力氣,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堅持,這也意味著得用時間足夠來保證。

3.南風效應

源於一則法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呼嘯,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溫暖,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啟迪: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

4.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啟迪: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在學校中,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學生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對學生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學生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相應的,我們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很注意,多給予孩子較高的期望,培養孩子自尊心。

5.幸福遞減定律

當我們處於較差的狀態中時,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而當我們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好時,我們的需求。觀念、慾望等都會發生變化,同樣的事物再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在其中再也找不到當初的幸福感了。

啟迪:生活越優越,別忘了憶苦,別忘了感恩,少一點慾望,多一點開心,幸福感才能長久地儲存和延續。

6.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資訊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啟迪: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初次交往時,要注意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乾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

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舉止優雅,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

7.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

啟迪:一個正直能幹的年輕人進去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年輕人要多接觸一些美好的東西,防微杜漸,堅決摒棄醜惡的東西。

8.蘑菇效應

踏出「舒適圈」很難。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

啟迪: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達爾文曾經說過:要想改變環境,必須先適應環境。

當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時,當一個人內心擁有無限藍圖,卻只能在職場生涯的剛開始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著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推薦

其實心理學的書,都很有趣的,一些以心理學原理為根據的圖書 比如日本的 每天懂一點 那一系列為代表的書,就挺有趣的。但是實際上對於心理學原理,還是隻觸及了表面,用處不太大我個人認為 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 普通心理學 這本書的主編是彭聃齡 及那一系列的心理學的教科書 教育心理學 行為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挺...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常見的有以下3個。1.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雕塑家,雕刻了一個女神的雕像,然後愛上了這個雕像,他日夜祈禱,最後雕像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嫁給了他。這個效應講的是,如果你認為自己行,會給自己帶來從內心到外在的變化,從而一步一步走向目標中的終點。它的內涵其實是堅持帶來的質變,...

心理學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心理學在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

學習心理學,對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體會,其意義有 1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系主任劉華山教授,在談到心理學的意義時,這樣開門見山地對我們說。人的心理是有規律的,企業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人員選拔 安全生產 人際關係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學習心理學,有利於人們更好 更完善地瞭解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