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 文言文 常識 ,急求初中語文必備古詩詞 文言文及文學常識的全集!非常感謝!

2021-05-04 21:24:16 字數 3646 閱讀 7211

1樓:匿名使用者

1、不同。「薄霧冥冥」中「薄」是指霧很淡,而「日薄西山」中「薄」是「靠近」的意思;

相同。兩個「善」字均是「優秀的,好的」這個意思;

「景」在這裡是指「陽光」;

相同,「徵於色」中「色」指「臉色」,「未嘗稍降辭色」中「色」也是指「臉色」;

「三顧茅廬」中「顧」是「拜訪」,「瞻前顧後」中「顧」是「回頭看」的意思;

2、這個句子中成語用是對的

朝鮮不顧世界各方堅決反對,再次進行核實驗,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軒然大波

解釋: 軒然:波濤高高湧起的樣子。高高湧起的波濤。比喻大的糾紛或亂子。

出處: 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用法] 含貶義色彩。多用於形容事件的發展;人群中或人物的心靈上;作品的情節發展衝突上。一般作主語、賓語。

絕句和律詩的區別:

絕句:中國詩體,是近體詩的一類。又稱截句、斷句、絕詩。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樑 、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

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律詩: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

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

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

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

二、四、

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單句與複句的主要區別如下:

1. 定義法 單句是由一個的詞或短語加上一定的語氣語調構成的句子;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組成的句子,組成複句的單句叫分句。複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密切相關,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構成的語言單位,叫複句。

分句與分句在結構形式上互不包含,語義上不存在主謂、述賓、述補這類語法關係,而是因果、轉折、讓步、條件等關係分句可以是主謂句也可以是非主謂句。由定義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單句是一個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組成;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組成,各個分句之間都不能互為句子成分

急求初中語文必備古詩詞、文言文及文學常識的全集!非常感謝!

2樓:手機使用者

對於初中古詩詞 文言文你可以買一本 初中文言文譯註及賞析 不貴 十來塊錢 很有用的 介意你也買一本

3樓:匿名使用者

向初四的學生借一本語文考試背的資料就行了

急需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文學常識!! 明天要交的!!

4樓:小懶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其策一》戰國時遊說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

《細柳營》選自《史記。降侯周勃世家》司馬遷。

《祖逖北伐》《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司馬遷嘿嘿 應該可以了吧~

初中語文文言文

5樓:幻想與放飛的

秦以前稱為「上書」,秦時改為「奏」。漢將其分為四種:章、奏、表、議,《文心雕龍·章表》曰: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奏」又稱「上疏」。賈誼的《陳政事疏》非按劾而是議政。

表之應用範圍更廣,舉凡論諫,勸進、薦舉、**、慶賀、貢物等,皆可用表。

唐代盛行表、狀,故而周公廟唐碑上崔珙的奏疏和中書門下的簽呈均為奏狀,也屬古代標準公文範疇。

上書是古代君臣或同僚之間,為公務而互致書簡,屬公文範圍。下致上的,即為「上書」,是大臣給君王的公文,它是秦以前奏疏的統稱,李斯的《諫逐客書》等即是。

章亦稱「上章」,在前漢是大臣受封贈後用以謝皇恩的公文,唐以後不再用「章」,而是用「表」。唐碑《潤德泉記》中,崔珙接到唐宣宗賜詔後,為了謝恩,又上了謝表,以感謝皇帝對自己的垂愛。

駁議、對策、射策、彈文是朝廷議事時陳述己見的公文。

奏本、題本、揭帖、奏摺這四種均為明清時百官上奏君主的公文。

官府公文分下行、上行、平行三類,有的上下通用。下行公文主要有:令、告、教、宣、帖、符、牌、指揮、照會、案驗、揭帖等;上行公文主要有:

牒、刺、申、申狀、呈、詳文、揭帖、狀和辭等;平行公文主要有:移、刺、關、諮、諮報、平牒、照會和牒。

參考資料

初中語文1-6冊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6樓:鄭婷姝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

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詳述:

(1)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 了」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 介賓倒裝 例: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

」「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7樓:洛傷沙

我認為文言文並沒有什麼非常重要的知識點,一般只要把翻譯背了就行了。而且,到總複習時,語文老師會將這個問題反覆重複的。

初中所有文言文原文急,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 只要課文

初三全部文言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水落石出 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立。孟子二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愁患害能使人奮鬥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於享樂,反而容易導...

初中語文作業,初中語文作業 急

1.李清照 2.寫的是滄州黃鶴樓聯,正確的詩句應該是黃鶴偶乘滄海月 白雲常帶楚江秋。3.蘇軾 蘇轍 蘇洵 4.岳陽樓 答案應該正確的 1.李清照 2.滄州黃鶴樓 3.蘇洵 蘇軾 蘇轍並稱三蘇 4.岳陽樓 1是李清照 2是黃鶴樓 3是蘇軾 4是岳陽樓 對聯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

急!!初中語文解題思路急!!初中語文解題思路

閱讀的,套用這些,比較快.語文解題方法歸類 一 表達方式 記敘 描寫 抒情 說明 議論 二 表現手法 象徵 對比 烘托 設定懸念 前後呼應 欲揚先抑 託物言志 借物抒情 聯想 想象 襯托 正襯 反襯 三 修辭手法 比喻 擬人 誇張 排比 對偶 引用 設問 反問 反覆 互文 對比 借代 反語 四 記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