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是什麼,什麼是十四行詩?

2021-05-04 10:51:58 字數 4082 閱讀 5126

1樓:

十四行詩是歐洲的一種抒情詩體。音譯為"商籟體",語源於普羅旺斯語sonet。原系中世紀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詩歌。

自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之後,這種詩體獲得廣泛的運用。義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成了運用十四行詩體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彙整合《抒情詩集》,獻給他的情人勞拉。

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

四、四、

三、三編排。其押韻格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詩句十一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人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

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

十六世紀初,十四行詩體傳到英國,風行一時,到十六世紀末,十四行詩已成了英國最流行的詩歌體裁。產生了錫德尼、斯賓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莎士比亞進一步發展並豐富了這一詩體,一生寫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

四、四、

四、二編排,其押韻格式為abab,cdcd,efef,gg。每行詩句有十個抑揚格音節。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比彼得拉克更向前邁進一步,主題更為鮮明豐富,思路曲折多變,起承轉合運用自如,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點明題意。後來,彌爾頓、華茲華斯、雪萊、濟慈等人也曾寫過一些優秀的十四行詩。

參考資料

2樓:愛吃貓的魚

十四行詩,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十四行詩、法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

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

四、四、

三、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

四、四、

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十四個詩行,每一詩行中包含四個輕重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這十四個詩行中,有的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

古希臘語和拉丁語,母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母音長短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西洋詩本來無韻,用韻是從東方學的。單韻傳到西方,為什麼發展為複韻?大概由於印歐語單詞有長有短,音節結構不如漢語整齊,重音位置又多變,致使詩行末尾長短不一,這才為複韻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詩行結尾有的用重音,有的用非重音,彼此怎麼押韻呢?——那就只好用兩套韻腳了。

音節由音素(phone)構成,它是語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單位,是字母組合後的讀音標記。音素靠聽覺辨認,字母靠視覺辨認,音素屬於讀音系統,字母屬於拼寫系統。

韻步(foot,也被稱為音步),是由音節(syllable)組成的,即——英語((整個印歐語系都適用)詩歌中的韻步通常被定義為節奏的長度,是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表現詩歌節奏的音組。也稱頓或韻部。

詩歌實際上存在有兩個系統,一是聲音系統,其表現形式為節奏,節奏用韻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韻步;二是拼寫系統,其表現形式為音節的組合形式和韻步的數量。這兩個系統相互交織在一起,不能分開。二者只有結合在一起,詩歌才具有其成為詩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

西洋十四行詩不同體例的區別,最明顯地表現今押韻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韻式)。人們提起它,往往首先注意哪行和哪行押韻,卻容易忽視它的結構。其實,韻和結構有密切的關係:

韻能把幾行詩聯結為詩節,換韻又能把不同的詩節分隔開來。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務於詩歌結構的。

因此,對於十四行詩,先要研究它的內部結構,然後才能研究韻式,研究它在譯文中的傳達。就結構而言,彼特拉克體是兩個四行加兩個三行,莎士比亞體是三個四行加一個兩行。我們要先確定這個框架。

至於幾行幾行中的韻式如何落實,那是下一步的問題。

說到西洋韻式,可以重點看看四行詩。因為西洋的詩節中,四行詩是最常見的典型詩節。四行詩有四種韻式:

交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韻」、「換行韻」——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韻(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韻」、「環抱韻」——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隨韻(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連續韻」——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疊韻(ov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疊韻」——兩行押韻(aa)。

因為**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亦相當嚴密,某些地方(如押韻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國古詩詞。

自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之後,這種詩體獲得廣泛的運用。義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成了運用十四行詩體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彙整合《抒情詩集》,獻給他的情人勞拉。

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

四、四、

三、三編排。其押韻格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詩句十一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

十四行詩的起源可能起源於第十三世紀西西里法庭詩人當中,誰的遊吟詩人愛情詩的影響。接著傳播到托斯卡納,在那裡它達到最高的表達在他的「canzonieri,」一個序列的愛情詩寫給「勞拉,」他理想化的愛。

3樓:富華蓄電池

對天生的尤物我們要求蕃盛,

以便美的玫瑰永遠不會枯死,

但開透的花朵既要及時雕零,

就應把記憶交給嬌嫩的後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把自己當燃料餵養眼中的火焰,

和自己作對,待自己未免太狠,

把一片豐沃的土地變成荒田。

你現在是大地的清新的點綴,

又是錦繡陽春的唯一的前鋒,

為什麼把富源葬送在嫩蕊裡,

溫柔的鄙夫,要吝嗇,反而浪用?

可憐這個世界吧,要不然,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墳墓。

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十四行詩?

5樓:可愛的康康哥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義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後傳到歐洲各國。

十四行詩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數、韻腳、音節、音調、結構等:

一、行數: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時為了韻腳的需要,把意思連貫的一句分成兩行,但每行詞數不一定要相同。

二、結構:一般分為前後兩個部份。不同詩體前後兩部份的行數不同。彼得拉克體由兩節四行詩(共8行) 和兩節三行詩(共6行)組成。

三、韻及韻腳:是十四行詩體的難點和特點之一,十四行詩根據不同的詩體:彼得拉克體4到5個,斯賓塞體6個,莎士比亞體7個,「奧涅金詩節」7個。英語詞彙一般由多音節組成。

四、輕重音搭配。中國律詩絕句,每句詩中要求平仄相間,使音調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具**感,十四行詩雖不要求每行詩詞數相同,但要求同樣的音步,每個音步有一輕一重兩個音節,斯賓塞體、莎士比亞體要求每行5個音步,10個音節;彼得拉克體要求11個音節;法語要求12個音節。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寫作背景

十四行詩 bai在莎du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佔有非常zhi重要的地位,dao詩集收有154首詩回,大致認為答作於1592年至1598年,1609年於倫敦首次出版。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詩人的詩熱烈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 第二部分為第127首至最後,獻給一...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什麼特點與規律

規律 每首分成兩部分 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 四 四 三 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特點 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 結構巧妙 性強 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幅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

哪有賣梁實秋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個人建議 樑宗岱 的版本。搜尋 莎士比亞 十四行詩 樑宗岱。我覺得 還是 去噹噹 比較好,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中文 朱生豪 譯 兩人都沒有翻譯過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我之見到過朱生豪翻譯的戲劇。沒有見過十四行詩。我有辜正坤的版本。梁實秋有吧 求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誰譯得比較好些 我的觀點,就十四行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