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出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各一著名戰役是哪一次

2021-05-04 06:21:06 字數 5952 閱讀 8430

1樓:太麻煩

1、長勺之戰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魯莊公率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擊敗齊軍的作戰。

點評: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最早、最典型的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佔有重要地位。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輕率用兵,最終導致失敗。

這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相反魯國在作戰中,魯莊公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魯軍運用的以逸待勞、以靜制動、敵疲找打、擊其惰歸的戰術,對後世後發制人的戰略戰術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思想,也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之處(如秦滅楚之戰、三國夷陵之戰、唐朝淺水原之戰、柏壁之戰、虎牢之戰、洺水之戰、嘉山之戰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後發制人、疲敵作戰最卓越的代表)。

2、城濮之戰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晉楚爭霸戰爭中,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一說在今河南陳留附近)擊敗楚軍戰略決戰。

點評:此戰,晉在戰略上運用外交謀略,製造秦、齊與楚的矛盾,破壞曹、衛與楚的關係,既改變了戰略形勢,又奪取了戰爭主動權;在戰役上,晉軍的「退避三舍」,是晉文公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妙棋,它在政治上爭得了主動——「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贏得了**上的同情。在軍事上造就了優勢——便於齊、秦等盟**隊會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發晉軍將士力戰的情緒;還先據戰地,以逸待勞。

從而為晉軍後發制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交戰時晉採用避強擊弱,佯退誘敵以及兩面夾擊,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各個擊破等戰術,取得了決戰的勝利。反觀楚軍,則是君臣不睦,將驕兵惰,君主昏庸無能,主帥狂妄輕敵,既不知妥善爭取與國,又不能隨機多謀善斷。

如對晉軍的主動後撤,楚軍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蹺,主張持重待機,停止追擊。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這正是聚殲晉軍,奪回曹、衛的大好時機,揮兵跟蹤追至城濮。此外作戰部署上的失宜,軍情判斷上的錯誤,臨戰指揮上的笨拙,也導致了慘敗。

城濮決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戰爭理論,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崤之戰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晉秦爭霸戰爭中,晉襄公率軍在晉國崤山(今河南陝縣東)隘道全殲秦軍的重要伏擊殲滅戰。

點評:崤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伏擊殲滅戰。從戰役戰術的角度來講,晉軍針對秦軍勞師遠出,疏於防禦的弱點,選擇有利時機、有利地勢設伏突襲,大獲全勝。

其對於阻止秦國勢力東進起了一定作用;但**聯盟亦就此斷絕,此後兩國間爭戰不斷,從戰略角度看,晉的做法是失策的。

4、鞍之戰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晉卿郤克率領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在齊地鞍(今濟南西北)擊敗齊軍,迫齊背楚從晉的作戰

點評:此戰,晉軍指揮果斷,臨危不亂,大敗恃勇輕敵的齊頃公,迫齊與晉結盟,解除了與楚爭霸的側後之憂。

5、齊桓公圖霸中原之戰

春秋前期,齊桓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爭。

點評:齊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輔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通過有限的戰爭手段和符合實際形勢的政治、外交活動謀取霸權,是其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過圖霸戰爭,齊統一了今山東北部地區,為爾後中國統一創造了條件;其聯合諸侯反對戎狄的掠奪和內侵之舉,有利於保衛中原先進文化免遭破壞;其多次主持會盟,相對減少了戰爭,增加了交流,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

另外,齊桓公將經濟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之內,以外交手段尋求外力支援。以及建立軍隊編制與地方組織一元化的「寓兵於農」制度和具有職業兵性質的早期世兵制等,均使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制度前進了一步。

6、鄢陵之戰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晉楚爭霸戰爭中,晉軍在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擊敗楚鄭聯軍的重要作戰。

點評:鄢陵之戰,是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霸業(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

楚軍遭到這場會戰失敗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倉猝興師,行軍太急,「其行速,過險而不整」(《左傳•成公十六年》),造成軍隊疲勞;(二)一味強調趕在齊、魯等**隊到達前與晉軍會戰,過於急躁;(三)未能判明晉軍作戰意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四)會戰中缺乏權宜機變能力,以致被動挨打;(五)主帥子反不守軍紀,醉酒誤事,致使楚共王喪失再戰信心。晉軍在此戰中表現出較高的作戰指導能力:

它出動軍隊及時,「先據戰地以待敵」,贏得一定的主動。在會戰中,既能根據楚軍的陣勢和地形特點,又能當機立斷,先發制人。並及時改變部署,加強兩翼,先弱後強,以兩翼攻擊作戰擊敗楚軍,從而一舉擊敗楚軍。

反映了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發展。

7、吳越爭霸戰爭

春秋末期,473bc 東南地區的新興強國吳、越為擴張勢力,逐鹿中原而進行的爭霸戰爭。

點評: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為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范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當時人即認為「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國語•吳語》記楚將申包胥言)戰爭中還出現了早期入海遠航作戰及河川進攻等新的作戰方式。

8、桂陵之戰

周顯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一說今山東菏澤北)大敗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作戰。

點評:此戰是齊國進入戰國時期後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戰中,孫臏實行避實就虛、攻其必救等戰法,大破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著名戰例。

其成功經驗,為歷代兵家所借鑑。

9、秦收復河西之戰

周顯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軍收復被魏國奪佔的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作戰。

點評:秦國強大的原因,在於改革徹底,軍功授爵制在當時確能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但其中對不願為國君效力,則要受酷刑並禍及家人的規定,帶有強迫性。

10、函谷關之戰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進攻秦軍的作戰。

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二年,在齊、楚、燕、趙、韓等國支援下,魏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

公孫衍還聯絡義渠國由側背進攻秦國,配合聯軍。秦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戰國策•秦策二》)給義渠,以緩其威脅,然後發兵於函谷關迎戰。聯軍因各有所圖,步調不一。

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聯軍向東撤退,至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

同年,義渠君認為秦送厚禮實是暫時策略,秦國強大終對己不利,便乘五國攻秦之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一支倉促迎戰,大敗於此。然而,這一戰並未影響全域性。

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長樗裡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韓軍8.2萬人。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豐南)。

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關東諸國大為震恐。

11、即墨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齊之戰中,齊將田單率領齊軍憑藉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進行堅守防禦並反擊燕軍圍攻的重要作戰。

點評:此戰,田單智謀超群,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孤城,麻痺燕軍,積極創造**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充分運用機動性、突然性、殺傷力和心理威懾諸因素,以「火牛陣」進行夜間突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戰勝燕軍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於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燕軍分兵多路攻齊,發展過快,攻城克堅的準備和力量不充分;田單巧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最難對付的樂毅,也是原因之一。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12、黔中之戰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軍進攻楚國黔中郡(今湖南、湖北西部、貴州東北部)的作戰。

點評: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一次戰略迂迴戰例。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迂迴

13、鄢郢之戰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率軍進攻楚國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規模作戰。

點評:此戰,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連續進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從此,楚國更加衰弱。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

14、閼與之戰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

點評:此戰,趙奢隱蔽作戰企圖,麻痺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後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佔領要地,使己方處於有利地位的作戰指導,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秦國向東兼併的兵鋒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

15、長平之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大將軍白起率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殲趙軍的大規模殲滅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點評:此戰,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趙括則是紙上談兵,在作戰指導上,不察戰場實際情況,輕率發動進攻,又未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後方聯絡,是趙軍被全殲的主要原因。

而白起能針對敵方弱點,先誘敵脫離既設工事,再分割、包圍,俟其飢疲,一舉殲之,反映了戰國時期野戰指揮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長平之戰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白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使之成為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卓越的軍事統帥。

16、邯鄲之戰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軍與趙、魏、楚聯軍在邯鄲(今河北境)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

點評:此戰,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程序。

17、番吾之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指揮趙軍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擊敗秦軍的作戰。

點評: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

18、秦滅趙之戰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作戰。

點評:趙國是戰國時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有一大批軍事將領,如武靈王、廉頗、趙奢、李牧、龐暖等,尤以廉頗、李牧最為著名,其才能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軍隊也有數十萬精銳之師;趙國因連年同秦作戰,百姓也十分熟悉軍事。

但其君主多為無能之輩,對奸佞之臣言聽計從,長平之戰戰死四十五萬,精銳盡失,即便再有千百個廉頗和李牧,最後也難逃滅亡。

19、秦滅六國的戰爭

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軍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地)、韓國(今河南中部)、燕國(今河北中部北部、遼寧大部等地)、楚國(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大部等地)、魏國(今河南中部偏東)、齊國(今山東境)六國,統一中國的戰爭。

點評:秦國攻滅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里程碑,結束了自東周以來五百多年的**局面。而秦王政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數年中,擊滅六國,統一中國,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外,更多的是秦國六代君王經百餘年時間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結果。

自商鞅以來實行的一系列變法改革,使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不斷髮展,並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戰的車、騎、步多兵種百萬大軍,是秦滅六國的物質基礎。秦國實施重用外來人才的開明政策,擁有一批像李斯、尉繚、王翦、王賁等得力的謀臣將才(尤其是白起,在戰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窮追猛打、窮寇必滅、殲敵有生力量的思想都超越了當時那個時代。雖然白起沒參加滅六國的戰爭,但滅六國的基礎卻是白起打下的),為其出謀劃策,統軍作戰,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遠交近攻及**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戰略方針,符合客觀戰略態勢的實際,又能將政治攻勢與軍事打擊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外交、用間等手段使六國分化瓦解,則是保障戰略企圖的順利實現,取得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秦滅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文華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 魯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急於建立威信,冒然發兵攻打魯國,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魯莊公迅速動員,決心抵抗,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在出徵前,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人物,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文化上 孔子 墨子 孟子 莊子 韓非子 屈原 荀子 老子醫學上 扁鵲 政治上 管仲 李悝 商鞅 齊桓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莊王 勾踐 夫差 伍子胥 呂不韋 孟嘗君 藺相如 蘇秦 平原君趙勝 周太史史伯 伯陽父 荊軻 晏嬰 鮑叔牙 毛遂 張儀 軍事上 孫武 孫臏 龐涓 吳起 樂毅 趙括 廉頗 田忌 蒙...

春秋戰國時期韓國的各代君主姓名,春秋戰國魏國曆代君主姓名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個人。另一種說法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 齊國 都城臨淄 今山東淄博 戰國七雄形勢圖楚國 都城郢 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 秦國 都城咸陽 今陝西咸陽東北 燕國 都城薊 今北京西南 韓國 都城鄭 今河南新鄭 趙國 都城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