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文化的立場,你如何看待當今一體化時代的多元文化關係

2021-04-20 06:02:37 字數 6364 閱讀 3834

1樓:傻話瞎說

抓住人這個字,「歡樂不同」就可以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類似民族同化吧,沒有強大的底蘊和正確的政策可能會被同化吧。就像鮮卑族,學習先進的地方也要與自己的文化結合啊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俱有參與感。

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鍊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

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

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

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儘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

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

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係,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

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係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係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係。

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係。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係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

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

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係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係,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

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系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澱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鑑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鉅的系統工程。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在繼承傳統文化時,要加入外來文化的先進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樓:匿名使用者

圍繞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句話能寫一大堆

如何看待中國民俗文化

6樓:小買賣人兒

中國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

!!!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淵源!!!沒有民俗的,就沒有民族的,沒有民族的,就沒有國家的!!!這是最唯

一、最簡單、最直接的辯證法!!!

不只是中國,就是世界所有國家的傳統節日,都是由民俗文化傳承、發展、進化而來!!!如:我國的春節、元宵節、二月

二、清明、端午、乞巧、7月15、中秋、重陽、十月

一、臘八、祭灶等等!!!外國的愚人、情人、鬼節、感恩等等。哪一個不是由民俗文化發展而來???!!!

所以說,中國民俗文化是我國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是中華文明傳統、傳承的橋樑。有了它,華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蘊、就有了傳承!!!

7樓:人文探索

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條黃河撰寫了多少傳奇。中國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的風俗習慣。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8樓:匿名使用者

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

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

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複雜,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曆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

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複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使中華的傳統很難改進和發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裡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

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

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我們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像智、信、忠、孝、禮、義、廉、恥都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身為青少年,我們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並繼承其優良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繼承

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儲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大力弘揚中華美德,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

3.借鑑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

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學習永遠不是一件丟面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

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

而不同國家國情不同,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這是肯定的。不同在**?人口多一些,

生產力起點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後一些,人均資源少一些,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

都要發展經濟,都要科學、民主,都熱愛美好生活,都要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都要講道德和法律。因此,別人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鑑。

有些人動不動以中外國情不同為由,千方百計為學習別人先進文化設定障礙。中外國情不

同,所以中國不能搞市場經濟,不能崇高人權,不能普選,不能倡導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這與其說是重視本國國情,不如說是自甘落後。許多別人文明的先進成果,被排斥在一邊。

害了誰?害了自己民族的未來,害了廣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那麼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必然越來越大了。

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攜手前進是最明智的。這樣大家都會變得更

加聰明,更加成熟。人類文明,必然要以這種方式前進,才能發展更好,也才能使各個民族更快地進步。

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族,走向現代民族的腳步,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儘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程序必將大大加快。

4.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湧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

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首先要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社會、自然有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

建立在無知、愚昧基礎上的文化,不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真正幸福的。

這就要求個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求社會倡導思想自由,倡導尊重真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別急急急,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

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化歷史不同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 外國文化極少有國家歷史能與中國相提並論。2.思想不同 西方人樂於冒險,有探索精神 中國人提倡中庸,倡導無為而治。3.政治制度不同 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而西方大多數國家屬於資本主義國家 4.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而西方大多數...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什麼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佛教根植於儒道。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2000多年,而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全人類為之受益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在以下三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一 思想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

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多少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

拜託,諸位大哥,人家樓主講的是日本對中國,不是中國對日本 因為古代是日本向中國學習,所以影響基本沒有。但有一點提的是一種叫 苗刀 的仿日化 出現在明代清剿倭寇的時候出現的 有兩種,即 剋日化 代表是狼憲,還有一種叫 仿日化 代表就是苗刀。後來到了近代,由於中國落後,必須向外國學習,於是中國就選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