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魅力的漢字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2022-03-26 12:54:13 字數 3689 閱讀 2865

1樓:匿名使用者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型變化為標準,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準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型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

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型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

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複雜的國家。

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範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

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

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係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絡。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誌。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

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

在這裡,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

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

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蔘"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2023年公佈漢字簡化方案,2023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

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

但文字的規範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

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臺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2023年國家公佈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還有擴大的可能。

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

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型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

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註"。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

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準,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2023年7月1日香港迴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資助的專案。

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

"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2樓:生活類答題小能手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型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3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皇帝時期就有文字了 但真正可考證的是商朝

4樓:匿名使用者

象形字(原始社會前期)→甲骨文(原始社會後期至奴隸社會)→隸書和小篆同時產生於春秋戰國,後秦統一後,下令書同文,以小篆為標準字型,兩漢時,出現最初的楷書和行書,三國繼承發揚,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眾多書法大家,隸書,楷書,行書得以發揚,隋唐時,出現大批草書學問,而後年代,皆有書法家出世。從紛繁複雜的繁體字,到最後簡潔明瞭的白話簡體,中國漢字真的是博大精深!

5樓:全球王者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文化傳承,這使得「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各種字型紛紛誕生,這是中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字演變過程是什麼?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韓國人民早期的興起和發展並不劃一,然而總的說來有一個特點,即同中國人之間的積極接觸以及有時候也發生的鬥爭。從韓國人民形成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社會開始,他們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成為一體。韓國製造了鐵工具和鐵 在政治 經濟 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但是,僅僅瞭解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包括什麼,中國文化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 詩 詞 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 成語等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有 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 四月五日清明節 五月五日端午節 七月七七夕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

中國文化包括哪些,中國文化包括什麼?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 繪畫 建築 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 陽明學 唐鑑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 高僧空海 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 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