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想嘗試以中世紀歐洲為大背景寫小說,但是對中世紀歐洲瞭解較少,請大神給些,有資訊全一點的連結

2021-04-18 08:54:25 字數 5387 閱讀 1936

1樓:

我看還是找個熟悉背景吧,一知半解的只會寫個笑話出來。

2樓:天天向上_久

且不說中世紀曆史(看劍橋史中中世紀部分,也有些紀錄片),中世紀文學(莎士比亞都讀了嗎)對**教了解多少,對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和羅馬瞭解多少,你要補的內容真不少,加油吧……

3樓:釐目

最近我也在研究這個,加油!是有點困難,好好琢磨一下,這樣成果得來才更有意義,祝你成功!

我想寫一部中世紀歐洲的**,請給我一些那個世紀的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中世紀(middle ages)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202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在世界範圍內,封建制度佔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202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2023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2023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裡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

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

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

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迴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汙染。

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風俗畫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2023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

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裡,「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1.混戰 (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 英國 北歐海盜 )

2.混亂 如英法百年戰爭前英王是法國的臣子

3.教權與皇權的鬥爭與協調

4.**教與伊斯蘭教之爭 如攻破君士坦丁堡,十字軍東征

5.黑死病的不斷侵襲

《堂吉訶德》

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是從公元476年奴隸制的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直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為止。這是歐洲封建社會形成(公元5-11世紀)、興盛(公元12-15世紀)和衰落(公元15-17世紀)時期。但在歐洲文學史上,中世紀文學指的是封建社會形成和興盛時期的文學,因為封建社會衰落時期也就是資本主義產生時期,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此時產生的人文主義文學,已經屬於資產階級近代文學的範疇。

在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裡,思想文化領域由**教神學統治一切。恩格斯指出:「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宗教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聖經》中的詞句在法庭上具有法律效力。**教會鼓吹神權至上,宣揚禁慾主義,推行矇昧主義,否定世俗生活,排斥異教文化,妄圖以神學說教美化封建統治,使廣大人民忍受剝削壓迫而不加反抗。中世紀歐洲文學大多打上神學烙印。

它主要有下列4種型別。

一、 教會文學

教會文學是直接為**教神學服務的文學。其基本內容是謳歌上帝的英明偉大,讚美聖徒的高尚德行。其中,**故事和神祕劇一般以《聖經》為題材,描寫耶穌的出生、傳教、受難、**和復活等事蹟,宣揚上帝萬能,反叛上帝必受懲罰。

聖徒傳和奇蹟劇歌頌篤信**、清心寡慾、一生贖罪而創造奇蹟的聖徒高僧,美化殉教、獻身、追求死後幸福的來世思想。其他如道德劇、讚美詩等也都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藝術上,教會文學大多采用神祕、夢幻和象徵、寓意手法,渲染浪漫奇蹟色彩。

二、 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是反映世俗封建貴族中最低一個階層——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和道德準則的文學。它的主要內容是寫騎士為了維護宗教、君主的利益以及同貴婦人之間的「典雅愛情」,不惜冒險行俠、驅妖除魔、出生入死。騎士文學有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之分。

騎士抒情詩主要流行於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一帶,故又名普羅旺斯抒情詩。主要抒寫騎士與貴婦人之間在黎明時纏綿悱惻、依依惜別的戀情,謳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以及他們為了愛情而去冒險征戰、建功立業的騎士道德。在藝術上,騎士抒情詩注意心理描寫,感情細膩,對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抒情詩產生過影響。

騎士傳奇採用荒誕不經的冒險故事形式,讚美忠於國王,鋤強扶弱,為捍衛宗教、榮譽或愛情而獻身的騎士精神。按照題材的**不同,可以分為古代希臘羅馬系統、不列顛系統和拜佔廷系統三類,其中以不列顛島凱爾特族領袖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傳說最為典型。在《朗斯洛,或坐囚車的騎士》、《特里斯丹和綺瑟》等騎士傳奇中,把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寫成威武有力、英勇善戰、降妖除魔、保護婦女的蓋世英雄,敘寫亞瑟王的誕生、武功和陣亡,以及他手下以朗斯洛為代表的圓桌騎士為探尋盛過耶穌鮮血的酒杯——聖盃的冒險經歷。

藝術上,騎士傳奇既有荒誕不經、神祕色彩濃厚、歪曲現實的缺陷,也有想像豐富,情節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畫等優點,對後來的浪漫主義文學頗有影響。

三、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原先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由教會神職人員用文字寫定。早期英雄史詩大多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歌頌部落英雄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事蹟。其中,英國的《貝奧武甫》,謳歌為民殺死水妖、除滅火龍而犧牲的部落英雄貝奧武甫;芬蘭的《卡列瓦拉》(又譯《英雄國》),以能製造奪取「三寶」(穀物、鹽和金幣)的神磨為中心主線,讚頌智慧超群、勇奪「三寶」、為民造福的部落英雄萬奈摩寧和伊爾瑪利能。

約在公元6、7世紀,北歐出現了神話和英雄史詩,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冰島的《埃達》與《薩迦》。歐洲早期英雄史詩因產生較早,帶有較多的神話色彩,但在用文字寫定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教的烙印,如《貝奧武甫》中把水妖格倫德爾說成是出賣耶穌的叛徒該隱的後代等。

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國家形成時期的產物。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中期英雄史詩的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等。

《羅蘭之歌》(1080?)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詩。它敘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取得決定性勝利,所剩頑敵馬西里為免於滅亡,遣使求和。

查理大帝派去談判的使臣甘尼侖,貪生怕死,被敵人收買。當查理率領大軍回國時,馬西里以10萬大軍襲擊掩**軍撤退的羅蘭部隊。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大將羅蘭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查理聞訊趕來,消滅敵軍,處死叛徒甘尼侖。

史詩著重歌頌羅蘭的英雄氣概,讚美他對國家、對君王的忠貞,對**教信仰的虔誠。在遭到敵人大軍的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關頭,他仍然無畏地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當他身負重傷,力盡倒地時,仍艱難地將寶劍和號角放在背後,面向西班牙,表示至死不忘衛國抗敵;又將右手伸向上天,表示甘願為護教流盡最後一滴血。

史詩對王權的象徵——查理大帝也極盡謳歌之能事:講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講他深謀遠慮,堅持正義;講他對內能鎮壓諸侯叛亂,對外能擊敗入侵之敵,建立統一強大的國家。這正符合中世紀社會從割據狀態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

《羅蘭之歌》在藝術上巧用誇張、渲染手法。羅蘭吹號角求援時因用力過度而口噴鮮血,脹裂了太陽穴而死去;把歷史上遠征西班牙時只有36歲的查理,寫成已有200歲的「長鬚雪白」、「容顏威嚴有神」的理想君主。這些手法有助於突出羅蘭的剛強性格和查理的威嚴形象。

史詩還使用教會文學中常用的神祕夢幻、上帝顯靈、天使下凡等手法。儘管這是**教神學迷信思想的烙印,但用得好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例如上天讓太陽停止不動,使查理能在白天乘勝殲滅一支敵軍,這一奇蹟正好表現了查理和廣大士兵渴望消滅敵人,為羅蘭復仇、為國雪恥的心情。

《熙德之歌》(1140?)是一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侵略的英雄史詩,著重謳歌英雄人物熙德英勇善戰、忠君愛國、對敵狠對友親的崇高品德。史詩主要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熙德沙場血戰和個人家庭的坎坷經歷,很少用其他史詩常見的神祕夢幻手法。

《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譴責羅斯國內王公們的內訌引起外族的入侵,讚美勇士伊戈爾。史詩具有濃郁的抒**彩,語言上採用民歌手法,對後代俄羅斯文學有深遠影響。《尼伯龍根之歌》(1200?

)用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移時代的傳說,反映12世紀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它歌頌勇武過人、心懷坦蕩、急公好義的理想英雄西格夫裡特,譴責陰險狠毒、圖財害命的封建朝臣的典型哈根。藝術風格上接近早期英雄史詩。

四、城市文學

城市文學又名市民文學,是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興起而產生的一種反映新興市民階級思想情趣的文學。它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諷刺封建貴族和宗教僧侶的專橫、貪婪、愚蠢和偽善,表現市民的聰明才智和進取精神,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傾向。藝術風格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

城市文學體裁眾多,有韻文故事、市民抒情詩、市民戲劇和長篇敘事詩等,其中以法國的長篇敘事詩《列那狐的故事》成就最為突出。它採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象徵市民的列那狐同象徵封建貴族的伊桑格蘭狼之間的衝突,反映封建社會的人情世態、弱肉強食和矛盾鬥爭。對列那狐反抗大動物、欺負小動物的兩重性格,作品也作了有力的揭示。

此外,長詩《玫瑰傳奇》在城市文學中也頗有聲

中世紀歐洲是什麼樣子的,中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子的?

中世紀的歐洲沒bai有一du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zhi據帶來頻繁 dao的戰爭,造成科技和回生產力發展停滯,人答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 黑暗時代 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聖戰騎士 2001 we will rock you 就...

為什麼在中世紀歐洲人帶假髮,中世紀歐洲人為什麼喜歡戴白色的假髮

法國路易十三開始開始興起,帶那個白色的小卷卷假髮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革命後只有少數幾個職業才帶,比如律師。歐洲人自古以來崇拜的東西 1.從古到今都崇拜的動物 萬獸之王 獅子。2.從古到今都崇拜的頭髮顏色 金色頭髮,也是上流社會和貴族血統的的象徵,中世紀和18 20世紀初時 不少人戴假髮。3.富有菱角...

中世紀戰爭的重要戰役歐洲美洲中世紀有什麼著名的戰役?

亞爾莫克戰役 636年 瓜達萊特戰役 711年 君士坦丁堡攻城戰 718年 圖爾戰役 732年 普利斯卡戰役 811年 阿克俄羅斯戰役 917年 克羅埃西亞 保加利亞戰役 927年 布魯南伯爾戰役 937年 萊希費德戰役 955年 克雷迪昂戰役 1014年 福爾福德戰役 1066年 斯坦姆福德橋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