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人的食物以什麼為主,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2021-04-17 13:12:31 字數 3491 閱讀 8659

1樓:噶啦加快發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別的地方的大米為主

2樓:匿名使用者

主食是米飯和麵食。。。

3樓:匿名使用者

米飯、麵條、饅頭包子

中國傳美食文化的現代價值的作文

4樓:匿名使用者

閒話中國

文化之飲食文化

--讀《閒話中國人》有感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

再看這部《閒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吃什麼飯,就像書中所說的:

「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於深刻的瞭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

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閒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

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

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麼「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麼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於排場,但也不過於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

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係。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

這本書可謂籠萬物於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5樓:各種怪

1、飲食特點不一樣

中國的飲食,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等,

西方飲食,天人相分的生態觀、合理均衡的營養觀、個性突出的美食觀。

2、飲食方式不一樣

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藉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年節裡,更是借飲食而合歡。

西方人習慣於分而食之,有專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在西方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動,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於社交,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與資訊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將所有的活動公之於眾。

3、餐具不一樣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並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

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像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風味多味

講究美感

食醫結合

西方國家:加工精細

重視調味

7樓:美麗心情

西方講究飲食的營養、中方講究的是味感,忽略飲食營養。

1、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蠟,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幾塊兒羊排,另一邊配煮好的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2、在中國,對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這種對美味的追求,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當把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3、中國飲食中,雖然「色、香、味」俱全,保證了味感的同時,精神也得以充分的愉悅,但是忽視了營養的合理搭配,也許並不如西餐那樣更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發展。西方飲食雖然機械味差,但是注重科學營養,有利於維護人體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飲食方式上,我們應學習西方的「科學」觀念,取長補短,使之更加完善。

8樓:苦味精味苦

一、中西飲食的原料結構的不同

9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經過長時間多民族的融合,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譜系。

中國以農耕民族為主,推崇熟食,所以煎炒烹炸花樣翻新,歐洲國家遊牧民族為主,飲食簡潔,使用香料遮蓋食物的味道。

當然這也是泛泛而談,中國的各大菜系也相去甚遠,西方國家弄出幾十種風格也很正常。總的來說,高緯度地區口味濃,低緯度地區口味淡。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以做中國人是無比驕傲為主題的作文

祖國,我為你驕傲 母親,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那麼神聖,那麼親切。我知道祖國是我們的偉大母親,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 歡樂和幸福都與祖國母親的安危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我感到身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是多麼的驕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從課堂上和書本上越來越多地瞭解到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她...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沒有道德底線,為什麼中國人沒有道德底線?

被金錢,利益驅使的,國家發展太快,只注重金錢,不管道德,從80年代教育開始,基本沒有思想品德這門課程了,20年後會更加嚴重,然後隨著人口減少,法律健全,不久將來會慢慢變好的,誰能趕上就不知道了。因為中國人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宗教情結,自然也就沒了敬畏之心,做壞事也就沒了罪惡感,沒有了道德底線。非常可怕...

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中國人的特點

現在很難說,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有不同的想法,很難有共同的特點 中國人的特點 已成為民族精神 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 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 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 中華兒女 炎黃子孫 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