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是行書在前還是草書在前(最好從頭到尾排列一下)

2021-04-15 15:49:58 字數 3446 閱讀 2906

1樓:義青蘭

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2樓:黑衣人

因該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3樓:摯愛夢著玉

陶文符號、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

幾個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行書)

4樓:匿名使用者

整體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

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

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複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型系。

二、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幣、符璽上的文字。

統稱為「金文」。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於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著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金文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被淘汰,不及碑文傳世的多。

但它因鑄於銅器,比竹簡布帛上的文字流傳久遠,因此對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和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三、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創造的。春秋戰國時期已通行於秦國等地。大篆主要書寫在木牘、竹簡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齊,結構疏密得當,筆畫較金文更彎曲圓轉,字型比較美觀。

但與甲骨文、金文在本質內涵上沒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造方法。

四、小篆

春秋戰國之際,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主持秦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後來因為篆法苛刻,書寫不便由隸屬取而代之。

從而掀起了漢字書寫的革命,併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小篆對大篆的改造上,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筆畫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筆改為圓角、軟筆。字型顯得圓潤舒展、規矩得體而又活潑靈動,顯出很強的美感。

結構整齊,偏旁的寫法和位置都比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邊,促進了漢字的進一步定型化。

小篆刪掉大篆的繁雜筆畫,省略異體字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書法理論: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衝盤旋一樣。

收筆好比如魚得水,運筆就像高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五、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型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

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型,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型.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

六、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型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改彎為鉤;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型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於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七、草書

草書是楷書的變體,產生於漢代。本是起草文稿時,潦草書寫隸體而導致的一種變體,後來成為一種通行的寫法,以至演化成為一種純粹的書法藝術。

兩漢時期的草書主要是章草。它講究筆墨的連貫,字與字之間、筆畫之間環環相扣,雖偶有間斷,但筆意仍相連。

八、行書

行書,與草書一樣起源於漢代,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書寫較楷書簡便,辨認比草書容易,以簡易為宗旨,實用性強,便於流行。成為人們信札往返、記事作文的首選。

書聖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5樓:

甲骨文:出現於商代,刻寫在龜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卜,也用於記事。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

金文:始於夏商,古代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是商代書寫使用的正體,與甲骨文並行使用,具有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特點。

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線條化和規範化,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小篆是在秦國原有的文字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型基本上是呈長方形的方塊字,整齊美觀,十分和諧。

隸書:秦朝統一後推行的小篆並不便於書寫,隸人(指衙門中專掌文書的書吏)為了簡約易寫,大量使用了隸書。隸書是以點、橫、掠、波磔等點畫結構取代篆書的線條結構的一種字型。

楷書:楷書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楷書在發明當時被稱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型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為今天的「楷書」。

草書:草書的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草書滿足了書寫快捷和書寫者抒發胸臆、寄情筆端的需要,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

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始於楷書出現以後,盛於魏晉,晉代已流行。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的起源

1、倉頡造字說

傳說中倉頡是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臨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

2、結繩記事說

在一些部落裡,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並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久而久之,慢慢從結繩的符號中衍生出了文字。

3、契刻記事說

這中傳說與結繩記事說類似,在木頭、竹片、石塊、泥扳等物體上刻畫各種符號與標誌,表示一定意義,從這些符號中逐漸演變出了文字。

4、洛書河圖說

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成了卦辭。

5、圖畫說

有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畫的圖形與古文字對比的相似度,足以讓人確信漢字由**演變而來。

6樓:匿名使用者

又要上學呢個人嗎?霸刀削麵機會了老鐵們這樣的人生的

漢字是怎麼演變而來的,文字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由古代的文字而來的。前面是演變,後面隨便是 古代書籍 中國文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1 上古初民所採用的原始記事方式有 結繩 木刻 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 交流思想。2 隨著一些符號的反覆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的經驗的積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大約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現了文字。3 ...

楷書是誰發明的楷書,行書,草書,是哪時發明的?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成的,不是由特定的一個人發明的。楷書也叫正楷 真書 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 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 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

我們瞭解了漢字的演變歷史和各種字型。那麼在浙些自提中你最喜歡

我喜歡楷書,因為楷書端莊 大氣,寫起來非常好看 流暢,所以我喜歡楷書。我也是正在查這道題,沒查到,就先幫一下你,我也就這麼寫了,我可是絞盡了腦汁,才想出來這些的,所以求採納,謝謝了!我最喜歡草書。因為草書比較豪放,像鳳舞龍翔一樣。系統學習 是什麼意思?系統學習法,是指把所學內容當成是一個系統看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