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手握兵權的將軍和皇帝有絕對的信任嗎

2021-03-05 09:18:07 字數 5938 閱讀 4383

1樓:匿名使用者

信任是相互的,並不絕對,但是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本身對其手下大將軍都有控制的方式

第一招,在軍中,設定"監軍",就類似於欽差大臣。慣例是中官做監軍,中官那肯定是皇帝的人了。就像明朝的時候,是以文制武,就是說帶兵打仗的是武將,但是統領這幫武將的是文臣,文臣造反還是少的,而且文武不相統屬,文臣造反武將也不會跟著幹。

第二招,將大將的家屬留在京城,說白了,就是作為人質。一般有兵權的大將軍全部親屬都是住在京城的,有人質的性質,如果想造反會賠上家族上百口人的性命。當然了,所有軍官和兵士的家屬都不準帶。

這些家屬,都會集中居住在都城,由禁衛軍重點「保護。」如果將軍要反,他首先需要說服部下跟他一起反,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造反的心思。

第三招,後勤的限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後勤,絕大部分戰爭因為糧草被燒掉而失敗的,數不勝數。大將管兵不管糧,大將出兵在外,朝廷調撥糧食,一次性調撥比如一個月的糧食,然後再續加。

這樣大軍沒有長期的糧食囤積就無法作亂。所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和速破敵軍先截糧道就重要了。

2樓:精靈幻術師

不能說沒有,但很少,說絕對沒有也過了。比如劉秀待手下大將就好,因為他有自信。李世民待李靖他們也一樣,也就是說帝王威望極高,又是軍人出身就不會怕。

3樓:人才那是不可能

這個問題從人類進入**社會就是重要的問題。皇帝是王朝權力的核心,但他並不是王朝的主宰,一般來說古代政權是軍權、相權和皇權三者的結合,在王朝建立之前三種權力是在三種人的手中,他們服從皇帝的領導。到王朝建立初期皇帝則會將軍權相權集中在自己手裡,特別是軍權更是不惜任何代價,典型的就是劉邦殺韓信彭越,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的藍玉案。

所以絕對的信任是不存在的。至於處理方法上述的三個例子屬於一種,而且看起來還是最有效的一種,將開國大將殺掉這樣政權穩固,同時為自己的繼任者創造良好的環境。之後將領手中沒有兵權若皇帝用兵則需要印信即使所謂的虎符加上手諭。

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皇帝會更加**集權,這時候特務機關監視,太監監軍也就出來了。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在戰事上基本全輸,原因就是皇帝不信任武將,連紮營之地都要安排,進攻隊形也要提前安排好,派人監督,不許武將修改。

4樓:方靈溱

很少有的,因為會怕將軍造反,而兵權又在將軍手上,皇帝簡直進退兩難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絕對的信任,就算是信任,也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

天下太平之後,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主流是殺,如劉邦之於韓信、英布,朱元璋之於徐達、藍玉,李世民之於李靖、李勣(這兩個沒殺但折騰死你)等等,個別情況是免或者提拔競爭對手,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劉備白城提拔李嚴

甚至天下沒有太平,也被幹掉了,如趙構之於岳飛

6樓:猥瑣

沒有絕對的信任,歷史上有分權制衡,還有杯酒釋兵權,或者說在某將軍家搜出些什麼東西,給將軍安一個通敵叛國的罪,誅了他九族。如果說要有絕對的信任的話,那可能出現在**裡的機率比較多,不過**裡也不是經常出現。

7樓:xuaner小

建議參考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事

為什麼在古代有兵權就可以不聽皇上指揮,那些小兵就只聽將領指揮,古代的士兵到底忠於將軍還是忠於皇帝

8樓:夜襲

要看實行哪種兵制——府兵制,則皇帝掌握實權,將領無法控制士兵;募兵制,則將領與士兵長期相處,易形成割據勢力。

到宋朝,則兵將時常分離——將領定期更換駐地,士兵則不換,則實權仍在皇帝手中。且出戰時由皇帝點將,專屬部門撥人數,將領只負責領兵、練兵。

若將領能與士兵長期生活在一起,同練兵、同作戰,則士兵當然以頭為重——崇拜和忠心、感情嘛。所以皇帝沒將軍有威信。

所以,這種情況下,士兵更忠於將軍。

若將軍不能長期與士兵在一起,如定期更換駐地,則士兵更畏懼皇帝而不是那個幾個月後就見不到面的將軍——士兵也就會更忠於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

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佔據主動。

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賓士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9樓:得民心則失天下

軍隊不是國王,但卻是擁立國王的人!先介紹一下說服別人的三種**——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想改變對方的行動和思考方式,必須掌握以下三種**:

①邏輯②情感

③信賴所謂「邏輯」就是闡述自己的理性思維。要說服人,僅僅靠邏輯理論遠遠不夠。一方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顧及對方的感情,不管你的理論多麼正確,對方都不會接受你說的話。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取得對方的信任,那麼不管邏輯多完美,語言多煽情,也無法說服別人。因此,成功地說服他人去行動,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行動(或思想改變)=理論×情感×信賴。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都激發不了別人的行動或實現別人思維方式的轉變。

對應1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友誼而戰。人是感情動物,將軍可以各種感化,吳起為士兵吸臭腳丫。有兵權的將軍與士兵相處時間久,當將軍收買人心之後。士為知己者死。

2 士兵打仗不單是忠誠而戰,更是為了生活而戰。糧餉是將軍給予,當**財政緊縮賦稅過重之後,士兵出於邏輯的比較,也比為**打仗更有利益。民以食為天。

3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正義而戰。一定將軍已經在士兵面前樹立了足以信賴的高大全形象之後,齊威王大斗出小鬥進。」紂王昏庸「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所提出的四美德,正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智慧、勇敢和節制。

可以說,正義是涵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首善。

所以……將軍」弔民伐罪「……群眾「水深火熱」……士兵「現在三軍無主,我們更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

其實根本原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不過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劊子手。與其讓你賭彩,不如我賭彩。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宋朝以來的雙首長制:文官監視將軍。將軍無權提拔粉絲。否定第一條。文官不會帶兵打仗不足為懼。

10樓:藍麒星

兵是誰帶出來的就聽誰的,話說的同生死,共患難。還有造反前肯定有動員的,動員的時候肯定會許諾好處,這樣一部分人在利益驅使下就會倒戈了,還有一部分人會隨流倒戈,剩下為數不多的人威脅一下也就倒戈了,不然肯定是個死,至於忠於朝廷、忠於皇帝什麼的心思根本沒用,誰會傻到讓你去通風報信,直接把你處死就好了,所以只要做到殺雞儆猴這一步,什麼忠心都土崩瓦解了,畢竟他們只是士兵,命在誰手裡就聽誰的唄。

11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因為古代用兵看的是兵符 兵符在誰手裡誰就是大爺, 大將軍在外面征戰兵符自然隨身攜帶,所以將在外 皇上的話可以聽你也可以不聽, 只聽他自己指揮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兵權大部分時候是這麼回事:將領手裡有半個兵符(有可能是別的信物),皇帝手裡有半個,沒有皇帝的這個兵符,將領要調動幾十人的軍隊都不可以,(唐朝好像是不能超過30人)。。。但還有個問題,兵書上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叛亂的將領就是打著這個旗號反叛的,更多時候他們會騙底下人說皇帝被劫持了,需要打入京城解救皇帝,比如七王之亂。。。。。

還有一點,小兵們整天都是跟將領同吃同住的,皇帝離他們太遠,許多人考慮感情現實利益還是會跟著反叛的。

其實對比日本就知道了,日本的天皇從來沒有被反叛過,底下人就算反叛也是反叛幕府(就是丞相),因為天皇有絕對的權威,並且賦予神性,中國雖然也說「君權神授」,但更多時候比較理性,所謂「皇帝輪流做」,所以小兵們也不會有太多顧忌

13樓:問答大王好球

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製成,作虎型,又稱虎符。製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生效。

沒有兵符,皇帝來了沒用。

14樓:匿名使用者

只認物,不認人 ...皇帝給予兵權給將領,將領聽皇上的,小兵聽將領的嗎,...先拿古代來說 比如一個大臣掌握兵權...但是打仗是有武將帶領,在戰爭中武將...

15樓:匿名使用者

大部分的士兵都是終於皇帝忠於國家的。可是古代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實不是小兵不聽皇上的話。

是在那個時候皇上的命令根本不可能直接傳達給小兵,都是將軍轉達的。所以他要是假傳聖旨底下的人根本不能夠知道。這就好像現在如果你是個職員公司ceo根本不會直接給你下達命令,而是你的領導給你下命令是一個道理。

16樓:吾似流水飄雲

一方面是將在外,君命不受的傳統起作用。畢竟前線還是將軍說得算,這正像現在的一句話:縣官不如現管。

17樓:歡樂太子爺

當然是忠於皇上,不過皇上不可能每天到軍中,於是他們只聽兵權,兵權握在將軍手裡,只好聽將軍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皇上給將帥的聖旨一般士兵不可能知道內容的,所以只要主將和其他幾位重要的將軍謀士一心,就可以不按軍令,士兵也只會認為是皇上的旨意,當然前提是他們不是造反。那些造反的一般都是這位將軍在國中舉足輕重,而且在軍中威望極高,親信非常多,才可能造反成功,否則士兵士氣必然低下,比如趙匡胤和朱棣等。

19樓:秋水劍氣

士兵直屬於將軍,將軍直屬於皇帝,所以士兵應當是忠於皇帝的,但是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山高皇帝遠」,而士兵一般都沒什麼文化,就死忠於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將軍了。

20樓:雲墨懿

大部分是將軍,當然將軍得有威望

21樓:馬家寶樹

歷史一直是**集權和地方自治的抗爭。有時候**集權弱了,將領和地方勢力強了,將領就不聽皇帝指揮。比如五代十國的更替。

這也是為何康熙大帝要削藩,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過度削弱地方勢力和將領兵權會造成邊境不穩等問題,比如:宋朝岳飛,明袁崇煥等。

總之過猶不及,要平衡兩者之間的力量,現在也是如此。

22樓:匿名使用者

誰有權勢就聽誰,人不利己天誅地滅,何況小兵只是要活命

23樓:果親王胤禮

大多都還是忠於皇上的,除非皇帝昏庸無道

24樓:沒錢拉車啊

要看是什麼將領嘍,帶兵的人,要恩威並施,手下才會為你賣命,當然各種情況都有···

25樓:公瑾伯爵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東周時候的司馬穰苴說的。

26樓:羽刃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7樓:尛寳

將軍收買人心,加上皇帝昏庸無能,縣官不如現管。

28樓:匿名使用者

士兵一級一級,肯定聽上級,一般都與上級稱兄道弟,呵呵,帶兵的也分好幾個層次的,地方封疆大吏還是很厲害的

古代的大將有兵權,皇帝怎麼限制

29樓:自由仙

有四招:

1.打大仗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叛變的將軍,因為如此的話,會讓外國佔了便宜,將軍未必能得到好處。

2.皇帝既然讓將軍帶這麼多兵,那麼肯定是用的自己很信任的人,當然這個誰也無法保證絕對的不會叛變,但打大仗,絕對不是15萬軍力都在一起的決戰,而往往是有前鋒軍幾萬,左路、右路、後路、中軍等等分為數個軍團互相照應,分批次前進。而派出的將軍一般是中軍統帥,雖然他的命令可以命令全軍,但他直接控制的也就是中軍,如果他叛變,其他幾路未必會跟著叛變,如此一來就是彼此限制。

3.後勤的限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後勤,大的戰爭因為糧草被燒掉而失敗的數不勝數。15萬大軍,你的糧草需要國家給你源源不斷的提供,這個不只是軍隊,還需要民夫馱馬這些,但一旦你謀反,這些你就別想了,如果你不能迅速勝利,那麼拖都能拖死你。

4.法制的限制,謀反古代是誅九族的大罪,將軍外出是不能帶家眷的,士兵同樣也是,15萬大軍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將領,這些人有多少家人,他們也許不怕死,但如果是斷子絕孫死全家呢,這樣的刑法下,又有多少人會願意謀反。

古代士兵怎樣受將軍的節制?皇帝怎樣控制軍權?兵符,兵權指什麼

兵權是將帥統率三軍 調動軍隊的權力。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就不能指揮軍隊。兵符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製成,作虎型,又稱虎符。製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生效。軍法。虎符之類的調兵物品。兵符是調兵的憑證。兵權是調派兵的權力 十七條...

古代將軍的名字,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哪些?

白起韓信 李廣衛青 霍去病關羽 張飛趙雲 黃忠馬超 秦瓊尉遲恭 薛仁貴郭子儀 楊繼業楊延昭 狄青岳飛 戚繼光袁崇煥.古代將軍稱號 完整的 三國魏 折衝將軍 三國魏吳所設雜號將軍五品。將軍 魏晉以後,軍官逐漸形成兩類。一類是實職,掌軍隊。在西晉即領軍與護軍將軍 資格淺的叫中領軍 中護軍 左衛 右衛 驍...

古代皇帝為什麼在皇冠上懸掛珠簾古代皇帝的皇冠的珠簾代表什麼?

那個擋在皇帝眼前的那個珠簾叫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 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 諸侯九 十八 上大夫七 十四 下大夫五 十 古人如此設計,無外乎為了顯示帝王的威嚴與神聖。旒 的設計,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黈纊充...